“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当时感慨万千,却又像亲人一样自然和亲切!”

这是小叶丹的孙子沈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他描述的,是1995年的那次酒席。

这,注定是一次高规格的酒席。

酒席的举办地点,是在人民大会堂西藏厅。提议把地点安排在这里的,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在李老看来:唯有安排在这里,才是最合适、最隆重的。

中国人的文化里,请远道而来的客人喝酒、吃饭,从来都是马虎不得的。这天,作东的主家名叫刘太行,刘伯承元帅的儿子;风尘仆仆赶来的客人是小叶丹的后人们,包括小叶丹的孙子沈建国,沈建国是他的汉文名字。

见面后,两家人的激动是藏不住的,都挂在了脸上。

对刘太行来说,这是完成了父亲多年的心愿。刘伯承元帅1986年10月7日病逝,到1995年已是9年时间。

刘帅在世时,寻找到小叶丹后人一直是他的心愿。他自己去找过,后来身体不好了,便让几个儿子去大凉山找。但刘太行和弟弟去了好几次,都没有打听到任何消息。

至死都没见到小叶丹后人,成了刘帅生前最大的遗憾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伯承

同样的,对沈建国来说,见到刘帅后人,也是对爷爷小叶丹的一个交代。

人民大会堂的这3桌酒席,让一段尘封的记忆,再次被世人想起。而这些记忆,都指向4个字:彝海结盟。

小叶丹的后人,为何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现身北京?当年刘伯承和小叶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结拜的?小叶丹牺牲后,他那不凡的妻子经历了怎样的苦楚?本期,魂说要跟大家说的,正是这些往事。家国大义、兄弟情、夫妻情,历史的车轮带走了很多人,却独独带不走这些记忆。

对曾经的四川人来说,生活在山林里的彝族人,一直是挺“神秘”的存在。

他们的族人几乎个个都会打枪射箭,族内部落很多,各部落经常为了领地、食物打得你死我活。但他们有一点是很了不起的:

每当有外族侵入时,各部落总是能迅速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因此,历朝历代,很少有中原势力能在彝区讨到任何“便宜”。

1894年,彝族黑彝果基家支一个新的首领出生,他就是小叶丹。因为出身部落贵族,长大后又讲义气、有本事,他顺理成章成了这支部落的头领。

到了上世纪30年代,小叶丹的势力范围达到方圆100公里,部下人口也达到数万,成为整个彝区德高望重的人物。多年来,小叶丹按照祖上传下来的规矩,管理着部落,很少与汉人往来。

1935年5月,小叶丹收到消息:一支汉人军队,居然进入了彝族聚居区的边缘地带。41岁的小叶丹,马上开始琢磨:这是哪方面的军队,好大的胆子,居然敢来我的地盘!

这支部队,正是刘伯承麾下的先遣小分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伯承之所以会让部下冒险进入,完全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的红军几乎被反动派逼到了绝境。

7个月前,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反动派的炮火之下,终于在1935年5月份,顺利渡过了金沙江。这下,反动派彻底怒了,穷追不舍的他们甚至想到了用飞机向地面撒宣传单,上写:

红军前是大渡河,后是金沙江,进无可进,退亦无可退,已是插翅难飞。石达开的昨天就是毛泽东和朱德的明天。

说红军“插翅难飞”,显然是反动派想多了。但他们有几句话还是说对了:当时红军已经退无可退了。

而反动派之所以会提到石达开,是因为几十年前,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就是折在了此地。

当时,石达开率领数万大军,也到了大渡河边。只要他能顺利渡河,清军就拿他没办法了。但最后,他始终没有找到快速渡河的办法。

石达开部困死大渡河畔的教训就在眼前,红军该怎么办?这时候,当地一个老秀才,给毛泽东解了惑。此人姓宋,他对当年石达开的事非常清楚。

在宋秀才看来,石达开之所以会输得彻底,是因为他没有处理好与彝族各部的关系。因为彝族当时站在了清军一方,任你再强大,也斗不过当地人。

了解清楚了这一点,毛泽东豁然开朗,并派刘伯承和聂荣臻将军带领先遣部队开路。

之所以选这二位将军,是因为他们都是四川人,虽然早前并未与彝族人相处过,但对附近的地形多少有些了解。如果说红军队伍里,有人能跟彝族人打好交道,那非这二位将军莫属。

部队开进前,刘伯承在动员会上,告诉手下的将士们3个信息:

其一,刘伯承在认真研究后发现:彝族人之所以很少与汉人往来,是因为以前有过吃亏、上当的经历;

其二,刘伯承认为彝族人是有血性的,虽然要争取他们有难度,但他们也绝不会听命于蒋介石,这一点大家不用担心;

其三,刘伯承再三叮嘱部下:没有我和聂政委的命令,谁都不能开枪!

多年后,我们再来看刘帅的判断和决策,仍不得不叹服于我红军将领的大智慧。

一切都交代好了,刘伯承派出一个小分队前去探路。

很快,小分队的战士们,就见识了彝族人的厉害。

虽然彝族人没有坦克大炮,甚至连像样的机枪都没有,但常年出没于山林的他们,游击作战的能力并不弱,时不时就有红军战士受到他们的袭击。甚至,有些战士的衣裤都被他们全抢了,只能赤身跑回驻地复命。

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红军战士们硬是没朝他们开过一枪。不能打、又语言不通,寸步难行的小分队不得不先退了出来。

我军后方大部队还在焦急地等待,国民党正在加快部署,刘伯承急得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而与此同时,小叶丹也收到了有军队闯入的消息。对于明明端着枪却不打的军队,他十分好奇。经过一番打听,小叶丹对红军的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

这一路走来,红军哪怕是找老百姓要口水喝,也都是客客气气、恭恭敬敬的。很多早年被军阀吓怕了的老百姓,一听到有部队来了都躲进了山里。回家后,他们惊讶地发现:家里的东西一样没少。这在以前,是他们从来没遇到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小叶丹马上派出管家沙玛尔格与红军接触,了解情况。

沙玛尔格通晓汉语,和小叶丹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兄弟,他对汉人的看法相对客观。见到刘伯承等人后,沙玛尔格完全理解了我军的难处。为了能让我军顺利通过,他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

要赢得我们的信任,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我们的统领结拜为兄弟。

在彝族的文化里,哪怕是只结义一天的兄弟,也会是自己人。对于自己人,他们从此将两肋插刀、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刘伯承本就对小叶丹很是欣赏,于是二话不说便答应了。回到部落,沙玛尔格把自己了解的一切,包括红军眼前的困境,都跟小叶丹一一说明。

一开始,小叶丹其实是有犹豫的,毕竟要为以他马首是瞻的数万族人负责。而且,早前他从未想过要跟一个汉人结拜,这种事情在彝族史上也没听说过。

后来,沙玛尔格情急之下表示“我以我的人头担保”,小叶丹才下定决心。

结拜那天,是1935 年 5 月 22 日,地点是在彝海湖畔。

彝海虽名为“海”,其实是当地的一个高山淡水湖。站在湖畔,43岁的刘伯承拿出两个陶瓷做的酒盅。因为当时没有带酒,刘伯承便走到彝海边,舀了两盅湖水,准备以湖水代酒,与小叶丹结拜。

而小叶丹,则命人找来一只大公鸡。他把几滴鸡血滴入盅里,以示歃血为盟。而后,两人一人端着一盅鸡血湖水。

因为刘伯承年长两岁,小叶丹请他先喝,刘伯承向天起誓:

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与小叶丹今天在海子边结义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

小叶丹也举起盅,当着部下的面立誓:

天地为证,我小叶丹今日与刘司令员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如同此鸡一样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拜完,作为兄长的刘伯承送了小叶丹不少“见面礼”,其中甚至包括:自己带在身边多年的手枪。对于一个军人来说,送随身的配枪意味着什么,小叶丹自然明白。小叶丹赶紧接下,并把自己平时坐的大骡子送给了刘伯承。

当天晚上,刘伯承特意设宴庆祝,兄弟俩喝了个一醉方休。为了给这段结盟留下凭证,刘伯承送出了一面红色的旗帜,上写:中国人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注:1956年前,彝族还叫夷族)

此后,小叶丹为刘伯承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因为彝区有很多其他部落,小叶丹怕大哥遇到危险,便护送了大哥好长一段路。其它各部不敢轻举乱动,只能让出路来。

大哥的战友们,也就是小叶丹的兄弟。红军后方主力部队到达后,由小叶丹部一路保驾护航,历时七天七夜,全部顺利送出了彝族聚居区,直插安顺场。

这次分别前,刘伯承给小叶丹留话:“日后形势稳定了,我刘伯承再回来和你一起喝酒。”小叶丹连连点头。

此后,刘伯承以及红军的经历,咱们都知道了:红军以反动派料想不到的速度,飞夺泸定桥,越过大渡河,继续北上。

当大哥的刘伯承,身上扛着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必须前行;而小叶丹,则用命守着对大哥的承诺。

红军走后,小叶丹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猛烈报复,带着族人和他们斗智斗勇。他号召各部落团结起来,一致对付外敌。

被逼到绝境时,反动派对小叶丹提出要求:“交出刘伯承给的那面队旗!”小叶丹怎么都不肯答应。他知道自己最终难逃一死,便叮嘱家人:

刘大哥是干大事情的人,大哥回来的时候要有信物,这面旗子就是信物,任何时候人在旗在,旗随人走,小叶丹家族人在,旗子恒在。

1942年6月18日,小叶丹遇害身亡。这一年,他48岁。

读到这里,可能有网友会问:就相处了那么一两天时间,怎么就能做到以命相托、以命相守?

除了刘帅的个人魅力,红军一直以来极好的声誉,或许我们能在一位彝族老太太的话里,找到更多的答案。

老太太只是一个普通的彝族人,有幸参加了小叶丹和刘伯承结拜当天的晚宴。当年她或许并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晚年她这样评价自己那一天见到的红军战士:

那是一群美丽、善良的青年,生得俊俏,对彝族人非常友好。

这就是至情至性的小叶丹族人,以及他们纯粹的友谊观:你对我好,我就认你。从族人到首领,皆是如此。

英雄自有英雄的战场,而作为英雄之妻,小叶丹的妻子倮伍乌吉嫫,也同样是一个值得世人尊重的奇女子。

为了保护丈夫留下的那面旗帜,她想尽了一切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叶丹在世时,把旗帜藏在了背篓夹层里。小叶丹走后,倮伍乌吉嫫则把旗帜藏在了自己的百褶裙里。

彝族女人的百褶裙,象征着她们作为女性的尊严。把旗帜藏在裙子里,是倮伍乌吉嫫在万般无奈下的选择:人在、裙在、旗在。

暑去冬来,失去丈夫和倚靠的倮伍乌吉嫫,带着4个子女,艰难生活着。期间,再苦再难,她都没有向反动派低过头,也从未想过交出旗帜。

冕宁地区解放后,刘伯承第一时间想到了小叶丹。他叮嘱进驻部队:“第一个要找到小叶丹,中央已决定让他参加西南军政委员会!”

到此时,刘伯承都不知道小叶丹已牺牲。部下复命后,他悲痛不已。

后来,很多人问过彝海结盟的事,在一次会议中,刘帅这样说:

假如当时与小叶丹的结盟延迟三天,或者结盟失败,国民党调往大渡河的重兵就会部署到位,石达开的覆辙我们会重蹈。

这次极有分量的表态,是刘帅对小叶丹最大的肯定!

建国后,刘帅一直在寻找小叶丹的后人。遗憾的是,直到病逝,他都没能与他们相见。

直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意外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消息是大凉山本地的一家媒体传出来的,称小叶丹尚有后人在世,现在家庭困难。

原来,小叶丹牺牲后,与妻子倮伍乌吉嫫生下的4个儿女虽然陆续离世,但孙辈们尚在人世。

小叶丹的孙子沈建国和外孙伍龙,当时正在凉山读高中,家境都不太好。当地一家媒体偶然得知他们的情况后,便登在了凉山的报纸上。

李铁映对这件事很是关注,在验证情况属实后,他马上作出批示:接小叶丹的后代到北京来读书。

于是,经过特批,几个孩子都得以到北京上学。

后来,李铁映知道刘帅的家人一直在打听小叶丹后人的情况,便在1995年特意安排他们见面。这就有了本文开头,人民大会堂的那3桌酒席。

这次相见后,两家人的友谊续上了。

小叶丹家几个孙辈都很争气,虽然早前学习底子不好,但很快就补了上来。在北京接受了良好教育后,他们都选择回到家乡,在政府部门为家乡建设出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叶丹的孙子和刘伯承之子

儿刘太行等人,则常常去凉山看他们。为避免惊动当地政府,刘太行总是低调前往。遇到有人问起,他总说:“我们就是走亲戚,来凉山看看亲人!”

一句“亲人”,道出了两家人割不断的情谊。2008年5月,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过世,小叶丹后人特意去北京悼念。

如今,彝海结盟已经过去86年了。

彝海湖畔,那对义薄云天的兄弟也都已离开人世,但那面旗帜仍在,它被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红军没有食言,如今的凉山已经建立了彝族自治区”,沈建国这样评价现在的凉山。

是的,如今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21个地级行政区之一。在那里,有四川人民最爱的西昌烤肉,有闻名全国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不少风景名胜。截至2017年底,自治州内彝族人占总人口的52.89%,达到275.73万。

笔者曾在3年前去过一次西昌,与当地的一位出租车司机有过交谈。提起彝海结盟,他的话匣子根本停不下来。他告诉我:“我们这儿的人,都以出了一个小叶丹为傲”。谨以此文,纪念刘伯承元帅和他的弟弟小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