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诸多武将如常遇春、徐达、蓝玉等,多数集中在朝代初期,为开国立功的功臣。然而,随着时光推移,中后期的武将虽然众多,但为后人所知的却寥寥无几。这不仅是明朝的现象,实际上,这是中国古代各个王朝的通病。开国初期需要武将攻城略地,而在朝代稳定、天下太平之后,崇文抑武的趋势逐渐显现。武将原本的功绩渐渐变成了对王朝稳定的威胁。然而,明朝却出现了一个例外,他生于中期,却成为一代名将,他就是戚继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戚继光于1528年(明嘉靖七年)出生,从小就酷爱读书,涉猎儒学、百家诸子,尤其钟情于兵家典籍。在1544年,戚继光的父亲宣布退休,于是16岁的他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一官职。这个官职世代相传,源于他的祖先戚经曾随朱元璋南征北讨,虽不如常遇春等名将赫赫有名,却以忠心耿耿赢得了朱元璋的深厚信任,因此得以获得“世袭罔替”的官职。

戚继光成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后,前往登州履新,负责管理卫所的屯田事务。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明朝的“卫所制度”,这是明朝最为主要的军事制度,分为“卫”和“所”,级别不同。一府设所,多个府则设卫,府是在省以下的二级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登州卫便是大明朝设置在登州的军事组织,通常一个卫人数为五千六百人,而所则为一千一百二十人或一百二十人。卫的最高长官为指挥使,级别为正三品,由朝廷五军都督府管辖。戚继光所继承的官职是登州卫的指挥佥事,虽为正四品,相当于现代的大校级别的师级参谋。这让人不禁惊叹,一个16岁的少年如何能够担任如此高级别的官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岗位上,戚继光开始了解到倭寇的存在,并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千古名句。他成功地驱逐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创建的戚家军更是让敌人闻风丧胆。这让他成为了后人仰慕的民族英雄。然而,戚继光的成就并非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