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十年(1582年),一代改革名家张居正病逝,这对戚继光来说是个沉痛的消息。

01

戚继光与张居正关系密切,戚家军的壮大离不开张居正不遗余力的举荐。嘉靖一朝,福建和浙江东南沿海一带,出了两个抗倭名将,一个是俞大猷,另一个就是戚继光。

张居正对这两个人都赞赏有加,隆庆二年入阁之后,他分管军事,正是在他的力荐下,戚继光才有机会从浙江调任蓟辽,升任总兵并担负起拱卫京师的重任。

在张居正出任首辅后,他说服皇帝允许戚继光干了两件违背祖制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件事,撤回了戚继光身边由太监担任的监军;

第二件事,允许戚继光从浙江招募新兵;

监军代表皇帝行使军事控制权,而洪武年间实行的主兵制度更是不可动摇。而张居正帮助戚继光无疑给予了他更大的权力。

没有了监军的掣肘,又带着自己招募的新兵,戚继光在蓟镇总兵位置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此外,张居正还多次写信给戚继光,提醒他需注意的事项,有什么重大事情也可直接与他联系。他还刻意把阻挠戚继光练兵的官吏调往他处,专门把他的门生调往蓟镇任总督。可以说,对戚继光关怀备至。

后来内阁首辅严嵩倒台后,胡宗宪被株连,俞大猷被罢官论罪,戚继光与胡宗宪关系也非同一般,而他却得以逃过一难,这背后离不开张居正的庇护。

不过戚继光与张居正关系好,也在于戚继光会做人。明朝人王世贞《史乘考误》里有载,说戚继光与张居正相识时,张居正还是国子监司业兼裕王府的侍读,官职虽小,但前途远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人相识得益于戚继光的老上司谭纶的牵线,相识后他们之间便书信不断。戚继光每次大捷,都会缴获大量物资财物,一部分上交外,大部分都用来赏赐部下和拿去给上司送礼。

随着张居正的节节升迁,两人关系也越发紧密。到隆庆皇帝在位时,内阁主政的两位阁老,都很重视边军,并且各自都有自己的亲信边将。

高拱有宣大总督王崇古以及宣府总兵马芳,而张居正则有蓟辽总督谭纶,后来戚继光的北调,既是因为加强北方边防的需要,也是张居正加强个人权益需要 。

此后,在张居正主政内阁期间,戚继光的事业也是蒸蒸日上。

但戚继光可能不会想到,他的荣耀拜张居正所赐,而他的人生低谷,也因张居正而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张居正去世后,明万历皇帝开始清算张居正,不仅追夺了张居正生前的所有封号和赏赐,他的家人或饿死或遭流放。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戚继光也遭到了弹劾。有弹劾他的经济问题,有说他曾派兵护送张居正回乡,此乃“图谋不轨,危害社稷”。

此时他的另一位支持者谭纶也已经去世,幸亏当时担任内阁首辅的申时行赏识他,在申时行的力保下,戚继光最终落了个平级调动,调任广东总兵。

这一年,戚继光55岁,这个年龄对于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来说,正是为国效力的最好时间,他在军事谋略和思想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所以, 这一变故对于一心建功立业的戚继光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此后的戚继光深知官场险恶,从此心灰意冷,在就任广东后,多次请求告退。

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戚继光退休还乡,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悠闲生活,但却又遭变故,这次是来自家庭的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戚继光是老来子,他出生时其父已经56岁了,在他十六七岁时,父亲去世,他便娶了发妻王氏,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

王氏也是大户之女,而且还是一位女中豪杰,在抗倭战争时,她也曾率领妇女一起守卫过城池。所以,王氏的性格豪爽而刚烈。

她与戚继光的感情很好,并育有一女,但遗憾的是也仅有一女。在封建时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下,没有儿子成了戚继光的一块心病。

此后,他不断纳妾,先纳了沈氏,一年后没有得子,接着又纳了陈氏,陈氏一连生了三个儿子,即:戚祚国、戚安国和戚报国。

同时,沈氏也诞下一子,就是戚昌国。再后来他再纳一妾杨氏,又生了儿子戚兴国。

这样一下有了五个儿子了,戚继光倍感欣慰,但又不免心惊胆战,因为纳妾一事,他是背着发妻王氏干的,这要是让王氏知道了,他的下场可能很难堪。

确实如此,王氏知道戚继光的所作所为后,勃然大怒,拿起刀差点杀了戚继光。而戚继光也了解王氏的脾气,在去见她时竟是穿着铠甲去的,他在妻子面前痛哭流涕,边哭边解释说,自己纳妾只是为了传宗接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氏年岁已大,也深感没有儿子的无助,所以,最后与戚继光抱头痛哭一场后,也就接受了这个事实。

但从她的人生结局来看,她对这件事还是耿耿于怀的。

在戚继光的五个儿子当中,王氏比较喜欢戚安国,将其视如己出,关怀备至,但不幸的是,戚安国婚后不久便死了。

王氏备受打击,万念俱灰,她竟然带着戚继光的所有积蓄回了娘家,此后再也没有回来,可见,在她心中,对戚继光是有怨恨的。

戚继光在蓬莱独自度过了两年的寂寞时光,除了来自王氏的打击,还有来自弟弟戚继美的离世,在他心中也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儿。

在他离世前几个月,御史傅光宅还上疏朝廷,请求重新起用戚继光,结果遭到处罚,此后,再也没人敢提戚继光了。

晚年事业受挫,生活不如意,戚继光于万历十五年(1588年)十二月二十日,凄凉地离开了人世。

在他去世很久之后,朝廷授予他“武庄”的谥号,几年后又为他修建了祠堂,以此纪念他为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那么,在戚继光死后,他的戚家军怎样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戚继光离去了,但戚家军的战斗并没有结束。在他离开后,戚家军基本被当成了炮灰,特别是在万历三大征中。

  • 万历十九年,宁夏爆发哱拜叛乱,驻守蓟州的原戚家军四千人前往平叛,以伤亡过半的代价,粉粹了土蛮蒙古援救宁夏的企图。

  • 同年,日本丰城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在平壤会战中,为保证主力部队顺利攻城,戚家军被派去攻打日军要塞牡丹峰,三千戚家军对阵五千日本守军,最终成功牵制了日军主力。

之后,戚家军还参与了稷山之战,蔚山之战,都有不俗的表现。

抗倭援朝之战结束后,戚家军又奉命开赴播州,参加了平定杨应龙的叛乱。

在万历朝的后半段,戚家军就这样被一点一点拆分,投入到各个战场,分属于不同的军镇总兵。

史料记载戚家军参与的最后一场战争,当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的浑河之战,此时已是与努尔哈赤战了。

戚家军以三千余人对阵努尔哈赤四万大军,战斗从早打到深夜,八旗军始终不能前进一步,但由于等不到明军救援,全军壮烈殉国,将领战死120余人。

浑河之战,八旗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数千,为安抚军心,努尔哈赤在战后还开了祭灵大会,以此祭奠浑河之战的死难者。

这也是戚家军有史记录的唯一一场失败之战,也是他们的谢幕之战。

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成为了历史,但他们建立的功勋将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