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系【医学人 物周刊】原创,如需转载请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5167字,阅读时长约13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落日余晖下的登封少林寺

河南登封因少林功夫、禅宗祖庭而名满天下,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让中岳嵩山同时成为佛、道、儒三教的圣地,这里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塔“嵩岳寺塔”,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庙宇“中岳庙”。漫步于儒教之地“嵩阳书院”,似梦回千年前大宋鸿儒司马光、范仲淹、朱熹、“二程”在此讲学的场景……

嵩山之麓的登封市人民医院便是位于中岳庙与嵩阳书院的中间位置,北依万岁峰、南眺棋盘山,仿古的医院大楼,在这一片古香浓郁中,将历史的醇厚感拉满。

文 | 人物君

临危受命

建院于1951年的登封市人民医院,作为登封当地最大的龙头医院,近些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登封当地百姓以及每年来此的万千中外游客的坚实医疗支撑。医院近年来门诊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相比之下,平均住院日等关键考核指标则在逐年下降中。

如今,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很多县市级医院都面临着患者外转率高的挑战。而登封市人民医院在这一点上恰是做的很出色,医院目前的外转就医率仅有3%左右,联想到这是在距离有着超级医疗虹吸力的郑州只有1个多小时车程下取得的,更是凸显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群众“用脚投票”背后,反映了登封市人民医院过硬的医疗实力,这与近些年来医院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视密不可分。目前,登封市人民医院拥有肿瘤内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神经内科、急诊科这五个河南省县级重点专科以及多个郑州市县级重点专科等。

其中,肿瘤内科率先于2015年获评河南省县级重点专科,开创了登封市人民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的先河。如今科室可以开展肿瘤穿刺活检诊断、免疫组化、放射性粒子植入、介入化疗栓塞以及癌痛规范化治疗等一系列全面的诊疗技术,大大提升了登封地区的肿瘤防治率,做到了“大病不出县”。

而可能大家都想不到的是,就在2007年之前,登封市人民医院还完全没有肿瘤内科这一细分专业。是现在的登封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肿瘤科主任冯淑娟,带领着团队通过艰苦努力,用8年时间带领科室完成了从零起步到重点专科的飞跃。

2005年左右,登封市人民医院迎来一波发展高峰,原先的大内科系统完成了专业细分,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神经内科等均在那时候分了出来,完成了独立建科,却唯独缺少肿瘤科。

而在当时登封市对于每年外转就医率的统计中,肿瘤的转诊率长期高居榜首,导致本地医保资金的大量外流。为此,登封市医保局找到医院领导沟通,整个登封的公立医院当时都没有设置独立的肿瘤专科是导致肿瘤患者外流的主要原因,作为登封地区医疗龙头的人民医院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于是,肿瘤科的建设被提上紧急日程,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将科室筹建起来。

从零起步

故事回到梦开始的地方,2007年的一天,当时正在工作的冯淑娟突然接到院办的电话,告诉她医院要成立肿瘤科,准备由她来担任科主任。

“当时接到电话时真有点懵圈,我那时候来人民医院才四年,怎么也想不到会选上我来当科主任。”

觉得不可思议的冯淑娟,了解一圈后知道,医院需要紧急筹建肿瘤科,在院内寻摸了一圈,就发现她和张俊涛(现肿瘤科一病区主任)之前有进修过肿瘤专业,于是他俩便成了肿瘤科创建的唯二人选。后来才知道,他俩不仅是科室牵头创建人,而且整个科室有且仅有他们两个人。

医院当时给了他们一间办公室,抬来几张桌子,两人将屋子打扫一下,肿瘤科就算是成立了。一切如此匆忙,直到两人忙完坐下来,才发现只有他们俩根本不行,科室至少得有三名医生才能勉强排开班。

医院让他们自己去找医生,冯淑娟想起了当时她在心内科带的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可当冯淑娟找到她聊的时候,女孩看着这仅有几张桌子和床的新科室,不愿来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

即使冯淑娟给她讲未来肿瘤科会是医院的重点发展方向,但女孩还是担心这个画的“饼”吃下去会不消化。最后还是由院领导出面拍板,才终于让那个女孩留了下来。

就这样,三个人的草台班子撑起了登封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最初的发展。那时候医院没有专门的地方给肿瘤科,只能与五官科挤在一起,共用一个护理单元。

如预想的一样,刚开始肿瘤科没有一个病人来,三个人只能坐在科室里面面相觑,焦虑却又无可奈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 登封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肿瘤科主任 冯淑娟

“那时候因为跟五官科共用一个病区,没有病人,没有收入,感觉都在蹭他们的资源,这种滋味很不好受。”

直至后来,医院在全院宣布肿瘤诊疗科室成立了,让其他科室在遇到肿瘤患者时,叫上肿瘤科一同去会诊,才似看见了那些许曙光。

“那时候,每次一听说要会诊病人,我们总是第一时间就冲过去。”

开始时患者少,冯淑娟他们就像对待亲人一样去照护每一位病人。由于很多肿瘤患者内心比较恐惧,他们就会像家人一样给患者作心理疏导,给患者讲各种治疗方案的制定……

那时候的冯淑娟,为了发展科室,经常没日没夜地泡在医院,根本没时间照顾家里,现在想来都觉得对家人、对孩子特别亏欠。

加速前行

刚开始,肿瘤科收治的患者整体情况都比较差,很多是已到了病情终末期,上级医院让回来进行姑息治疗的。可就算是这样,冯淑娟他们也努力为这些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与最贴心的服务。有些患者在这里治疗后,生存期有了明显延长,就这样登封市人民医院肿瘤科的口碑逐步建立了起来。

肿瘤科从最开始只有1位住院患者,逐步增长至后来的20多位,空间渐渐有点不够用了。于是,在建科两年后,2009年肿瘤科与五官科彻底分开,有了自己的独立病区。再后来,随着收治患者的逐年增多,原先的一个病区已经不够用了,只能在1号楼的连廊里加了很多病床。医院看到这样的情况后,决定再给肿瘤科增加一个病区,总共达80张床位。

冯淑娟回忆建科之初,因为专业设备短缺,很多肿瘤的穿刺活检诊断做不了,导致难以对患者进行确诊,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因此转去了外地治疗。痛定思痛,冯淑娟决定一定要将这块做起来,可那时一把不到2万块的穿刺枪却让她纠结了很久,最后才咬牙买下来,这也是肿瘤科购买的第一台与肿瘤诊疗相关的设备。有了趁手的装备,业务开展顺利了,越来越多的患者也便留了下来。

登封市人民医院有一个很好的文化,各科室之间的合作氛围非常好,各司其职,不会出现像有的医院那样竞争性收治患者的情况。这使得肿瘤患者不再散布于各科室中,而是集中于肿瘤科进行规范化的肿瘤治疗,这也是促成肿瘤科高速发展的关键之一。

2014年底,随着医院新建的6号楼(现肿瘤科大楼)竣工,肿瘤科的发展迎来了全新时代。在这独立的一栋大楼里,成立了五个肿瘤病区,细分了亚专科,几乎在同一时间,医院新购置的医用直线加速器也于大楼的地下二层安装完毕,补足了肿瘤科之前在放疗方面的短板。

直线加速器在经过调试后,于2015年3月迎来了第一位患者的上机,自此8年多来,肿瘤科接诊的放疗患者已接近三千人,服务了很大一部分患者,特别是对于年龄大、体质差,无法耐受手术和化疗的患者,因此得到许多患者的好评。2019年 7月,肿瘤科与医院的心内科、神经内科一样,都发展成登封市人民医院的“院中院”,成立了“登封市肿瘤医院”,让患者得到更专业、更规范、更精心的治疗。

这些在冯淑娟看来,对于整个科室的发展有着跨时代的意义,从此肿瘤科正式迎来飞速发展的新时代。

深度聚焦

肿瘤科在那时经过多年的发展,使得登封地区肿瘤患者大量外流的趋势有所逆转,但还是有部分患者一怀疑自己得了肿瘤就往大医院跑了。

“我们的设备有了,住院条件也改善了,为什么还有转走的病人呢?”

冯淑娟开始反思这一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有些患者还是对这里的技术不够信任。

对此,唯有继续提升科室的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缩小与上级医院间的差距,患者才能放心“以命相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需要在学科建设上寻找突破点,补足科室建设中的一些短板。之前肿瘤科分科不细,经常是一个医生什么肿瘤都看,这对于科室创办初期的特殊发展阶段是合适的。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样的“多面手”模式显然已经很难跟上医学发展日益细分化的趋势,尤其对于技术日新月异的肿瘤治疗,在某一领域的深耕才能有助于将最前沿的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带来更好疗效的同时,赢得更多患者信任。

为此,肿瘤科提出了“专科、专病、专家”的口号,只有你成为名家了,科室和医院才能因你而出名,才能真正地留住患者,用当下比较时兴的词叫作“个人IP打造”。

带着这样的思考,冯淑娟目前将肿瘤科分为了肺癌与肝癌、血液肿瘤、妇科肿瘤、消化道肿瘤、放疗的五大病区,让不同医生根据其特长专注于某一肿瘤领域的深入研究,以专业聚焦的技术让登封地区更多的肿瘤患者愿意来此治疗。

“去郑州的大医院排长队、等床位,还要托关系找人,确实很不方便,所以很多患者还是想在本地治疗的。之前为什么留不下来,还是因为不信任。”

冯淑娟表示,随着科室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本地患者选择来此治疗,毕竟谁都不愿意在大医院的走廊里挤着,都知道在宽敞温暖的病房治疗舒服。

当然,这些的前提还是要有过硬的技术保障。目前,多学科会诊(MDT)模式也在肿瘤科得以系统地开展,科室为此专门成立了MDT中心。每周三早上7点,内科、外科、放疗科、病理科和影像科等方面的相关医生会在MDT中心一起对新收治的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如今这已成为新收治病例的必须环节。

除此之外,还包括对一些病情复杂、出现病情变化的患者的MDT会诊。通过这样的多学科讨论,给对应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新的起点

这些年来,从医保报销数据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一个趋势。之前在登封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肿瘤患者以新农合报销的农村患者居多,而近几年可以看到,通过职工医保支付的肿瘤患者越来越多。这充分显示了登封地区民众整体上对于登封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治疗技术认可度的日益提升。

今年7月,登封市人民医院成为河南省首批通过肿瘤防治中心评审的县级医院,这对于冯淑娟而言,是对她们这些年在肿瘤防治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的认可,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回想自己当年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领着科室仅有的三名成员“创业”,将登封市人民医院乃至整个登封地区的肿瘤学科从零起步带到现在。多少个日日夜夜,舍弃陪伴家人全心扑在科室,其中的心酸苦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而后看到科室在一步步成长中,为登封无数的百姓提供了大病医疗的可靠保障,便觉得一切都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淑娟回忆自己从医生涯的点点滴滴,很多次都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这其中不变的初心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为登封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守护。

曾经有一个病例让她至今刻骨铭心,那时候的冯淑娟刚大学毕业不久,当时为了响应国家支援基层医疗的号召,冯淑娟来到了登封当地的卢店卫生院(现卢店街道中心卫生院)工作。

有一天深夜,正在卫生院值班的冯淑娟听到寂静的卫生院大院内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透过窗户一看,一群人拉着一辆架子车,紧接着就听见有人焦急地大喊:“有医生值班吗?”

冯淑娟赶紧跑出值班室,详细询问后得知,这是一位30多岁的女患者,因为误服药物出现肝功能损伤,虽经上级医院治疗,还是出现了肝肾综合征,黄疸、无尿、昏迷,医生告知病情危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可能撑也不了几天了,家属惟恐落个“外丧”,就想着赶紧带患者回老家。当时救护车少,家属只能在当地百姓家里买了辆架子车,将患者一路拉回了登封。可家属不想患者这么年轻还尚存一口气就回家等死,这才半夜拐到卫生院想最后再试一下。

眼前的这一幕对于当时刚毕业两三年的冯淑娟触动很大,她赶紧安排患者住进了病房,下定决心要救治这位患者,不想这么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可当时基层卫生院条件有限,接诊的危重病例有限,谁也没听说过肝肾综合征是怎么回事,那时候的网络不发达,冯淑娟只能去翻书、查阅资料,对照着书上的治疗方案一步步给患者治疗。

“有尿了……苏醒了……黄疸消退了……”,该患者在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后竟然奇迹般康复了,冯淑娟内心难以抑制的高兴,家属感激万分,给冯淑娟送来了一面“医术高明、起死回生”的锦旗。将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这是冯淑娟第一次如此强烈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医生的使命与成就感,她常说“我的心情是随着病人的病情变化而变化的”。

之后冯淑娟回到了登封市人民医院,但无论在基层还是回到市医院,她都始终保持着这份治病救人、全心为患者的初心。现在作为肿瘤科主任的她,每每看到一些肿瘤病人强烈的求生欲,总能想起自己年轻时克服万难去救治那位生命垂危的患者的片段,激励着她全力以赴为这些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与服务。

如今翻越崇山沟壑,带领着登封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一路走到现在的冯淑娟,在新的起点上,她想做的就是一如既往的努力,以更好的技术为登封百姓的重大疾病治疗提供最好的依靠。

责编 | 嘉 莉

摄影 | 葳 蕤

校对 | 苏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