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古代读书人有三点追求,一是立功,二是立德,三是立言,能同时做到这三点的人不多,孔子也只做到了两个半,明朝有这么一个人做到了,他就是王阳明,人称“明朝一哥”。王阳明以儒释道修身,经世致用,成为了大明柱国,儒林领袖,新建伯,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他成长中经历了哪些大事?我们一起聊一聊,学习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出身经历不凡,志存高远,从小立志做圣人。

相传王阳明出生时祖母做梦,梦见神人踏祥云抱赤子来投,于是家人给他取名“王云”。小王阳明直到五岁时还不能说话,后来经过一个高僧点化,改名“守仁”,才开口说话。王阳明从小受爷爷王伦的影响,被圣贤文化熏陶,志存高远。十二岁时,王阳明与书塾先生讨论:“读书最重要的是什么?”,书塾先生说:“当然是考科举,赢得功名”,王阳明说:“考科举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事是成为圣人”,他的回答让在场的人大跌眼镜,大家都当作儿戏,只有他当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出居庸关实地考察,上书边防建议书《边务八策》。

王阳明从小爱骑射,对军事很感兴趣,十五岁时,父亲王华在北京为官,他一同前往。这段期间他一个人出居庸关,山海关,勘察地形地貌,实地考察边境防御工事,兵力部署等。耗时一个月,他写成了一篇军事“著作”《边务八策》,详细的指出了边防事务的不足之处,说得头头是道。后来他将“雄文”上书给当时的皇上,不过没有得到正面回应。王阳明小小年纪,已经展现出知行合一的风格,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考试落第,别人以落榜为耻,我以落榜动心为耻。

王阳明的为官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一四九二年到一四九九年,期间三次考进士,二次不中。寒窗苦读十年,只为登科及第的那一天,揭榜时不第,有人落榜哑口无言,有人落榜失声痛哭,有人落榜羞愧难当。王阳明二十五岁时在浙江参加第二次会考,再次落榜,父亲王华担心他心灰意冷,开导他说:“这次没考上,下次再努力说不定就考上了”,王阳明反过来安慰王华,笑着说:“别人以考不上为耻,我以考不上感到羞愧为耻”,王华听后为之一震。看来王阳明这个时候就有贤圣的风范,已经接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和友人格竹失败,与朱熹理学分道扬镳,阳明五溺继续,转入道家修习。

王阳明年轻时是朱熹的粉丝,词章、诗歌的创作能力一流,当时的文坛代表一个是他,一个是户部郎中李梦阳。他一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空谈理论,有一次他和朋友约好,两人一起研究竹子,按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想把竹子的道理给研究明白。具体的方法就是不吃不喝,盯着竹子看,不断地思考,分析,体悟,向外求竹子的道理。经过五天的努力后,朋友终于扛不住了,败下阵来,王阳明则继续坚持。七天七夜之后,他也体力不支,最终大病一场,一无所获。王阳明此时感叹圣贤是做不得的,对朱熹的学问也产生怀疑,通过研究事物的外表,就能搞清事物的本质,或许不一定是对的。之后他转入了道家的研究,对修仙、推演之术很感兴趣,成为《阳明五溺》中的第四溺——四溺于神仙之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

五、在贵州龙场悟道,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外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从此人生开挂,逐渐成为儒林领袖。

王阳明在京师任职期间,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发生激烈的冲突,最终宦官集团侥幸获胜,王阳明受到牵连,被贬往贵州龙场流放。到达贵州龙场后,这是块未开化的地域,人烟稀少,没有汉人,只有语言不通的少数民族。即便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王阳明也没放弃对圣学的追求。他每天辛苦劳作,劈柴,种地,维持生计,一有空闲就读书,参悟,继续向圣贤之路迈进。他在附近的山洞中盖了一个石棺材,没事就躺进去悟道,希望这种特殊的环境能加速精进。一五零八年的一天,王阳明躺入石棺中,这一次下了很大的决心,一躺就是几天几夜,纹丝不动。三天之后的晚上,突然电闪雷鸣,鸟兽躁动,似有轻微地震,王阳明从石棺中弹射而起,他悟道了!口里癫狂地喊着:“道在吾心!道在吾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向外求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悟道后,他在龙场办龙岗书院,教当地的少数民族识字。后来贵州提携席书前来拜访他,问朱熹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哪个对?王阳明说:“现在不讲过去的东西了,只讲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席书说:“这是你悟道之后的想法吧?什么是心即理?”。王阳明随手举了个例子,他说:“汉人的子弟读书,受过要孝顺父母的教育,所以他们懂得孝顺父母;苗人的子弟没读过书,他们也知道孝顺父母。由此可见孝顺父母的道理在每一个人本性中,不在外面”。席书听后获益匪浅,茅塞顿开!至此以后的二十年时间,王阳明仕途一路飙升,如有神助,一五零八年是小小的龙场驿站长,到一五二八年已是两广总督兼巡抚,官拜新建伯,这种顺利进阶就像开挂打游戏,一路畅通。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看来他真的超凡入圣,面对一切心中有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以四十三天平定宁王叛乱,以少胜多,神来之笔,建立不世功勋。

一五一九年,王阳明准备前往福建平乱,行至江西丰城时,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反了,这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王阳明听从良知的指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决定出来干预。王阳明停止了前往福建,在江西各地招募义军。他的办法就是在官府和公共场合“循环演讲”,一是呵斥朱宸濠为了私欲起兵,名不正,言不顺,这是违反天理的,长久不了;二是号召当地官员尽臣子的责任与义务,号召官兵反抗。由于王阳明在士林中的威望,很快的组织了一支数万人的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一边使用疑兵之计,说要攻打朱宸濠的老巢——南昌,致使朱宸濠犹豫不决,进兵缓慢,十多万人马前期没有太多作为,延误了很多战机,王阳明也趁机将队伍越盘越大,达到了能与宁王对抗的程度。后来王阳明与朱宸濠在鄱阳湖决战,宁王将所有的船绑在一起,才有航母战术,王阳明抓住战机,重新上演赤壁大战。战斗中叛军被烧死,淹死数万人,元气大伤,宁王及幕僚也被王阳明一锅端(活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王阳明胜宁王的秘诀就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他前一晚制定作战方案后就不管了,第二天坐镇军中,面如死灰,杀气十足。开打时,一个、一个消息报过来,大部分都是不利的消息,在兵力规模和战斗力上王阳明并没有优势,听到战报,王阳明只是说:“我知道了”,毫无情绪波动。后来王阳明得到一个战报,宁王为增加进军优势,将所有的船绑在了一起,王阳明立马做出调整,采取火攻,抓住机会,一战定乾坤!或许王阳明知道,两军交战最重要的是主帅的心态,他一直活在当下,就等对方犯错误。或许在王阳明看来,没有什么无敌的兵法,战局瞬息万变,而唯一的兵法就是根据现状随机应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在伯爵府的天泉桥上证道,心学成熟圆满,到达巅峰境界。

一五二七年九月,朝廷派王阳明前往广西平定思田之乱,出发前的一晚,弟子王畿,钱德洪来到他绍兴的伯爵府中送行。三人吃过晚饭后在天泉桥上散步,王畿与钱德洪对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产生了不同的理解,钱德洪认为四句教是定本之说,王畿则认为是权宜之法。王阳明对他们详细解释了这四句话,他说:“人的根器不同,上等根器的人用前两句话就能接引了;下等根器的人需要用后两句话接引”,意思不能落于空寂,也不能落于表面,体相用修一个不能落下。感觉在说,悟性高的人听道理就能改变;悟性不高的人则需要事上练,撞南墙回头,持续用现实来教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西王阳明落星亭

八,病重返乡泛舟的途中,陨落江西大庾领,留下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一五二九年,王阳明在广西平定思田叛乱后,肺病愈发严重,他预感大限将至,遂上书朝廷请辞,希望回余姚养病,所谓善始善终,落叶归根。上书后迟迟得不到回复,然而病情加重,王阳明担心来不及了,于是没等朝廷批复就走水路南下,先到广州短暂停留,一边走,一边等消息,之后再北上,经江西回浙江。一五二九年一月九日,船过大庾领到达江西南安(今赣州市大余县青龙铺),南安推官周积前来拜访老师。上午八时王阳明病危,弟子问王阳明:“先生,要留下什么话吗?”,王阳明用最后一口气说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一代心学大师走完了他五十七年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死后,心学影响力很大,教导主要成书于《传习录》,现在阳明心学在国内呈燎原之势,毕竟真金不怕火炼,在国外有一定影响力,影响东南亚、东亚,特别是日本。心学传入日本后直接催生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前三杰、后三杰都得益王阳明的启发。蒋中正在日本留学期间搭公车,发现人手一本《传习录》,日本年轻人都在学习王阳明的思想。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世界的未来在东方,中国的儒家思想就是良方之一”,相信此话并非空穴来风,然而阳明心学是传统文化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