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为了告诉世人:你们都是“以无有为有”,把梦幻当真实,把虚妄当存在。可以说是磨破了嘴皮子。继上一篇中,庄子骂娘之后,这一篇庄子揭露了这世间大梦产生的原理。

注意,这段内容的说法和王阳明的说法非常像,而且也揭示了王阳明理论的部分实践方法。很多人认为王学是知的功夫,但其实王学是行的功夫,在这一点的认识上,在对于王学的实践上,我们确实不如日本。因为很多核心理论丢失了。但是不要紧,庄子在这一篇中把王学的实修精髓讲透了,可以说是非常精髓,喜欢王阳明的,一定要搞明白。

【原文】

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译文】

人心死了身不死,有什么益处!其形体慢慢朽化,其心也随之一样,这可不是最大的悲哀吗?人虽然是生着的,心难道不是盲的吗?岂止我独盲,天下人有不盲的吗?

人都是随着固有的成心而作为榜样借镜,有谁是独立判断的而没有借镜的吗?为何说人们必然都是以成心代真心而对世界自取呢?哪怕愚人也是有成心的。

如果没有这个成心却能判断是非,那不就成了今天去越国昨天就到了的悖论了嘛。这就是以无当做有,把无当成了有,哪怕神明如大禹也不知道能怎么办,我自己也是无可奈何啊!

把梦当做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析】

人谓之不死,奚益。

这是骂人骂到家了啊,你活着有啥用呢?你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这真心早就没了,就是一个虚壳,不死也没啥价值了。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把真心找回来。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你这身形必然是要腐朽腐化的,没办法,凡所有相都是要变的,这就是易。但是你的真心本来是不会腐化的,现在你的心也与之然,和身一样了,这不就是最大的悲哀吗?

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活着,也是盲的,芒就是盲,看不到,没有真心自然没有真眼,看到的都是假相,和盲人无异啊。庄子说世人都是瞎的,最后说岂止是我瞎了,哪有不瞎的?

觉醒了真心之后,眼睛会解开屏障,其实我们的五根一直是处在被封印的状态,无法发挥出其本来的能力。识会因神而变,这在太乙中有过描述,眼识觉醒了之后,就是虚室生白,所谓的墙壁啊,还有自己的身体啊,看过去都是半透明的样子,好像云雾,好像一团光点。

其实人体包括万物,本来就是空的,是一个个离散点形成的色影,因为我们的眼睛分辨率低,所以会误认为是连续体,就好像我们手机屏幕是一个个小像素点组成的,因为视网膜分辨率是有限度的,当显示屏的像素超过一定量时,我们就无法看出像素点,就是所谓的视网膜屏了。

当然这就是凡夫的眼睛,看不到细微,当眼睛被开发出潜能后,你看东西就能看穿了,透视的效果,事物就都变成半透明的了。

虚化的世界,一切不过是光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世人愚痴,很明显都是盲的,这就是“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这句话讲得很深,人都是跟随者自己的成心,也就是成见走的。我们刚出生时,对世间的事物是无有分别的,这就是性空。可以理解为出厂设置的新机,非常干净。

但是随着我们对外面认识的经验增加,我们会留下一些记忆,比如说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这种先入为主的心就是成心。这心已成,就好像是固定的看法一样。进而在下一次遇到类似的事件的时候,会提前作出预判。这就是成心而师之,我们师从成心,以过去的经验作为老师,作为榜样借镜。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但其实,这或许并不是好事,因为每个人都产生这种成心之后,遇事难免会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判断。比如说,听到河南人,就想到不好的事情,听到外国人,就想要崇拜学习。这些先入为主的成心越多,这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就越僵化,越自动化机械化。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这成心慢慢就会取代真心,给世间万物贴上自己主观的标签,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再也看不到事物的真相了。而且这种滤镜,难道愚者就没有吗?其实他们也有!

有色眼镜下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有色眼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预设,豆腐脑是甜的还是咸的,是华为好还是小米好,时间长了就犯懒,不愿意深度思考,遇到事情就按照过去的经验来,走老路,不能变通了。

但是你积累下来的这些经验,本就是障碍。刘慈欣说:无知不是障碍,傲慢才是。我们这种理所当然的认知,提前预设的判断,不能独立思考的懒惰,就是我们觉醒智慧的最大阻碍。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个习气是最要命的东西,因为我们总是随着习气欲望去抓取索求,在梦里不断挣扎纠结彷徨,所以才会痛苦。人生实苦,这个苦,就来自于此了。一朝开悟,挣脱出来,就得了大自在大逍遥。

其实人的习气是不断积累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我们的本性本来是空净的。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起心动念会产生出意识,也就是分别心。

知善知恶是良知,当这些起心动念产生后,就会因为一个“我”而产生反应,落到我识,也就是末那识里,并在藏识中存储下来,留在我们的“良知”里。其实就是形成了一种习气,一种潜意识,被称为阿赖耶识。在下一次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本能地就会用之前积累的习气去做反应,下意识产生动作。就好像弹钢琴,是不需要意识参与的,就好像开车骑车等等,是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这时都是这个阿赖耶识在起作用。

为善去恶是格物,我们要做的修行,就是把这真善贯通,把恶去除。因为我们难免会在生活中积累到错误的“知”,比如你做错了事但是没被惩罚反而得了好处,看似你占了便宜,但是你却积累下了一个“不好的知”。这个知会让你下一次继续犯错,直到你遇到更大的教训,灾祸,你自己不修,老天就会帮你修,给你纠正过来,但是这个代价就很大了。这种“不好的知”就不是良知,就是恶因,恶种子,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要克服的东西。

这东西,愚人也有,谁都有,人都是随其“成心”而师之。一定要打破这种随,要时刻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的每一个念头,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打了一辈子胜仗的王阳明,也知道修心之难。至于曾国藩更是,每日三省吾身。或许也是读了庄子获得的灵感。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有人会反驳庄子,会说,我没有“成乎心”,没有固有认知,没有戴有色眼镜,没有偏见偏执。庄子说,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天去越国昨天就到了。今天去越过昨天就到达,是一个典故,说的就是一种无因就有果的谬误,你没去越国就直接到了越国?你没爹没妈就生出你来了?你没有成心,就能分辨是非了?你拿啥分辨的呢?这成心你承认不承认,他都在那里,不增不减。

我为啥不说不净不垢呢,因为每个人的这个成心里,都不干净的。你干的错事,过去做的恶,都存在这个成心之中,这就是你的心地,心田。古人说,每个人的心就好像一块田地,里面有无数的过往经历产生的种子,做了善事,就种下一个善因,善种子,做了坏事,就种下一个恶因,恶种子。

种子会在合适的条件下慢慢发芽,开花结果。善种子得善果,恶种子得恶果。我们要尽量让心中充满光明,因为善种子喜欢光,更容易在阳光下成长。如果心中阴冷,因为恶种子喜欢阴冷,更快成熟长大,就先结出恶果来。

不要说自己没有“成心”,你能辨是非,就必然有这个成心,有这个成心,就是因为你认物为己,认为外面有自己,认为自己会有所得,这个是你的,那个不是你的。

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其实哪有“我”,我只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妄想,被称为我执,在我执上建立的得失成败,都是欲望妄想,就是“认无为有”,把没有的,不存在的,当成是实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