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志同道合的文人群体相聚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宴饮集会,雅集活动数不胜数。从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雅集,到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的兰亭集会,到唐代王昌龄组织的“琉璃堂”雅集和白居易组织的香山雅集,再到北宋时期驸马王诜与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人组织的西园雅集,以及由元末昆山富豪兼诗人顾瑛主持的玉山雅集,这些都为人们所熟知。相应的,文人雅集也是画家们乐于绘制的一种题材。这类题材的画作,有的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有的是对史实的再现。画作者之所以绘制“雅集图”,大多是为了书画酬答,图像的背后还隐藏着文人群体的社交模式和人情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 孙 位 《高逸图》 局部

圆月出山头,七贤林下游

魏晋时期的名士嵇康、阮籍、向秀、山涛、王戎、刘伶、阮咸七人,他们以自由奔放的处世姿态和独特的才学,受到后世文人的敬仰,被人称为“竹林七贤”。“竹林七贤”常在竹林喝酒集会,唐代诗人卢纶《秋夜同畅当宿潭上西亭》中“圆月出山头,七贤林下游”描写的就是他们月下游玩的画面,围绕着这一主题,后世画家们创作了不少作品。

唐代画家孙位的《高逸图》是一幅残卷,画中只画了阮籍、刘伶、山涛、王戎四人,少了嵇康、向秀、阮咸三人。四位贤士薄衣宽袍,俊逸潇洒,坐在华美的绒毯上,尽显魏晋“高逸风度”。不过,“竹林七贤”中山涛年龄最大,王戎年龄最小,二者相差近30岁,但画中人物看上去年龄相仿,因而推断孙位画的不是真实的聚会情景。

唐代 孙 位 《高逸图》 局部 卷尾题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 孙 位 《高逸图》 局部 宋徽宗赵佶书写的“孙位高逸图”
唐代 孙 位 《高逸图》 “山涛”

卷首是宋徽宗赵佶以“瘦金体”书写的“孙位高逸图”五字,卷尾是明代收藏家司马垔的题跋。画中的山涛,穿着清凉,身披官服,抱膝而坐,但他身形直正、不偏不倚,体现了他的为人品行。山涛后边的仕童正将琴囊抱来,像是山涛要抚琴一曲一样。“竹林七贤”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因而他们相互间有些错综交往。不过,他们在政治态度上有很大的区别,这从山涛与嵇康的交往便可知。山涛,字巨源,出山为官,但当时的清高之人看不起做官的人,认为做官为的就是获得权利。山涛举荐嵇康出仕为官,这得到了嵇康的强烈反对。嵇康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既要与山涛绝交,也要与当时丑恶的社会风气绝交。

唐代 孙 位 《高逸图》 “王戎”

画卷中手持如意的是王戎,他头戴发冠,双目凝神,不仅面前摆放着书籍,身后的仕童手中也捧着很厚的书卷。在《乐府·对酒歌》中就曾有记载,“山简接籬倒,王戎如意舞。”王戎最初不问俗世,隐于山中,但后来被迫继承家业,封侯加爵,位列三公。仔细观察王戎的衣服,外边是墨边纱衣,里边是赭红色的衣服,下边是白色的裙裤。画家通过黑、红、白三种颜色的变化运用,区分出了空间和对比关系,并且给人以浑然一体、柔和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 孙 位 《高逸图》 “刘伶”

刘伶无酒不欢、嗜酒如命,自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据史书记载,他被罢官后,经常驾着装有美酒的鹿车,四处游荡,以致于留下了“鹿车荷锸”的典故。画卷中的刘伶面前摆着一口铜盆大小的盛酒器,其中还放置了一把樽勺。刘伶手中拿着一个大的直口酒杯,他眼皮向下耷拉,眼珠飘忽不定,醉酒的神态被刻画地淋漓尽致。

唐代 孙 位 《高逸图》 “阮籍”

位于画卷最左侧的是阮籍,他擅于写作诗歌,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尤其是他把八十二首五言诗连在一起的《咏怀诗》,开创了诗歌的全新境界,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画中四位贤士所穿的是当时贵族阶级的便服——衫子:衣无袖端,敞口宽大,人物都戴着小冠,符合史书《晋书》中“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的记录。

不过,画中人所坐着的方形地垫,以及身后靠着的隐囊,不论是配色,还是纹样,符合的是唐代艺术富丽华贵的审美口味。

纵观全图,画家把人物平均分配在画面中,在人物间隔穿插以怪石、垂柳、松等景物,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主题。就设色技法而言,画家为了烘托物像的立体效果,敷彩之外,外加明暗渲染。

唐代 阎立本(传) 《竹林五君图》 局部

此外,诸如唐代阎立本(传)的《竹林五君图》,只画了稽康、阮籍、向秀、刘伶、阮咸五人,王戎与山涛没有画入图中;清代俞龄的《竹林七贤图》描绘了七贤在密竹林中行琴棋茶书之趣。

清代 俞 龄 《竹林七贤图》 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 俞 龄 《竹林七贤图》 局部
清代 俞 龄 《竹林七贤图》 局部
清代 俞 龄 《竹林七贤图》 局部
清代 俞 龄 《竹林七贤图》 局部

千古万古琉璃堂,中有一人万丈光

唐代开元年间,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在担任江宁(今属江苏南京)县丞时,建造了“琉璃堂”,他经常邀请岑参兄弟、刘眘虚、李白等一群文人进行风雅集会。由于后人对此次集会的反复记述,使得“琉璃堂”在古代文学和艺术史上,称得上是一个“文化标识”。

五代十国 周文矩 《文苑图》

五代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描绘的就是王昌龄邀请同时期著名诗人在“琉璃堂”集会的故事,一共画了11个人,包含1名僧人、3名侍者和7名文士。《琉璃堂人物图》的前半段主要描绘的是三位文士与一位僧人两两相对坐定的画面,有人神采飞扬,似乎是在高谈阔论些什么;有人若有所思,在静静地倾听着;有人正在看着手中的书卷;僧人身披袭装,目光与讲谈者对接。

《文苑图》是《琉璃堂人物图》真迹残本,展现的是《琉璃堂人物图》的后半段。《文苑图》画卷右侧第一位文士一手捧着纸绢,一手握笔托腮,伏在假石垒成的青石面上仰望天空,像是陷入了沉思,他身旁的童子正在为他研磨。画卷中部的一位文士面目清秀、黑须飘然,身穿圆领白袍,双手插入宽大袖管,倚靠在松树干上,似乎在凝神思考着什么。这棵松树以几乎两个90度的直分向两边,松针劲秀如发。

画卷左边的两位文士坐在石凳上,共展一卷文章在阅读。其中一位不知被什么东西吸引住了目光,他作回顾仰视状。另一位文士穿着灰色长袍,系着朱红围带,作专心构想状。在他们二人的身后石面上有一笼屉,应是装着文房四宝用具。

图中人物衣纹运用的是“战笔描”,细劲有力,曲折中见流畅,圆润中具轻重,堪称五代人物画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