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引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提起陶渊明,你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一个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闲适诗人?

他写的那些诗,读起来是田园牧歌式的悠然,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洒脱。可你是否想过,一千多年前的东晋,真有人能过上这样神仙般的生活吗?真实情况是,陶渊明的一生,远比我们想象中要苦涩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仕途坎坷屡屡碰壁

陶渊明这个名字,仿佛天生就带着一股远离尘嚣的隐士气息。但是谁又能想到,他也曾渴望建功立业,心怀“大济苍生”抱负。

出身于没落士族的陶渊明,自幼便过着清贫的生活。虽然家道中落,但祖辈的荣光和家族的传统,依然在他心中埋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种子。

他博览群书,苦心钻研儒家经典,渴望有朝一日能够施展才华,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29 岁那年,陶渊明终于等来了机会,他步入了仕途。可是现实远比他想象中残酷。

彼时的东晋王朝,早已风雨飘摇,政治腐败,权臣当道,哪里还有他这样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一展抱负的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像一只初入牢笼的雄鹰,空有一身力量,却无法展翅高飞。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让他倍感失望和厌恶。他看不惯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更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

陶渊明也曾尝试着改变,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周围的人,去改善这个腐朽的体制。但是他的努力,换来的却是更大的失望。一次次的碰壁,让陶渊明逐渐认清了现实。

在这个黑暗的时代,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将近二十年的仕途生涯中,他换过好几份工作,每一次都满怀希望地踏入官场,又一次失望而归。

他追随过声名显赫的权臣,也做过地方小吏,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他担任彭泽县令时发生的一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他刚到彭泽县任职八十余天。这天一位督邮前来视察,按惯例,县令需要穿戴整齐,毕恭毕敬地前去迎接。

可一向清高的陶渊明,哪里受得了这种折辱?他心中愤懑难平,想到自己堂堂七尺男儿,胸怀治国安邦的理想,却要卑躬屈膝地去侍奉一个仗势欺人的小人,便觉得无比恶心。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说罢陶渊明一把扔下官印,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县衙,就此辞官。

这次的经历,也成为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让他彻底看清了官场的虚伪和黑暗,坚定了归隐田园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园生活并非世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多少人心之向往的田园梦!

仿佛辞官归隐后,就能过上“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诗意生活。可陶渊明真的如我们想象那般享受田园生活吗?

现实远比诗歌残酷。

辞官对陶渊明来说,更像是无奈之举。官场的黑暗让他心灰意冷,而生活的重担又接踵而至。母亲去世的悲痛还未散去,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又将他的家产付之一炬。

面对残垣断壁,陶渊明的心,也仿佛跌入了冰窟。他不得不打起精神,重新开始。为了养活一家老小,这个曾经的读书人,不得不放下身段,拿起锄头,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可不是随便说说,这是陶渊明在诗歌中袒露的真实困境。常年与书籍为伴的他,哪里懂得如何与土地打交道?播种,施肥,除草,每一样农活,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挑战。

看着田地里稀稀拉拉的庄稼,再看看隔壁邻居家丰收的景象,陶渊明心中五味杂陈。他很清楚这不是土地的问题,而是自己能力不足。

如果仅仅是贫穷,或许还能忍受,但更让陶渊明痛心的是,他的五个儿子,没有一个成才。大儿子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懒”天赋,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二流子”。陶渊明恨铁不成钢,写诗骂他“懒惰故无匹”,却也无可奈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儿子稍微好些,愿意读书,可惜却对那些经世致用的学问毫无兴趣,整日沉迷于诗词歌赋,陶渊明看着他的“不爱文术”,只能摇头叹息。

剩下的三个儿子,更是让陶渊明操碎了心。一个不识数,一个只知道吃,最小的那个,整天就知道跟在哥哥屁股后面瞎跑。

看着这五个不成器的儿子,陶渊明心中充满了苦涩。他何尝不想让孩子们读书识字,将来光宗耀祖?可现实却是,他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哪还有余力供养孩子们读书?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诗道尽了陶渊明心中的无奈。他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有心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逃避现实的残酷,他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用诗酒来麻痹自己。一个曾经满腹经纶,心怀天下的读书人,最终却落得如此田地:家徒四壁,子女不成器,自己还要靠乞讨度日。他的内心,该是何等的悲凉和无奈?

也就是在此期间,陶渊明创造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歌。

诗酒田园苦中作乐

但是陶渊明是真的爱田园吗?或许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与自然融为一体,这难道不是无数人向往的生活?

可对于一个曾经满腹经纶,心怀抱负的读书人来说,其中又何尝没有一份苦涩和无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仕途的坎坷,生活的重压,都让他喘不过气。现实的残酷,更让他不得不一次次向生活妥协。他就像一株原本挺拔的树苗,被现实的风雨,吹打得弯下了腰。

还好他还有诗歌。

在那些无人问津的日子里,陶渊明开始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文字之间。他笔下的田园,不再是简单的景色描写,而是融入了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希望与失望。

他会在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喧嚣的尘世中,他渴望找到一处心灵的净土,远离名利的纷争,世俗的烦恼。

他也会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似平淡的田园生活,背后却是无尽的辛劳和汗水。但他没有抱怨,而是用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更会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最广为流传的诗句之一,也是他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写照。

在田园的怀抱中,他找到了久违的宁静与自由,也找到了与自我对话的方式。

他用诗歌,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精神上的桃花源。在那个世界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只有清风明月,鸟语花香。

他会在田间劳作之余,饮酒赋诗,与友人谈天说地。酒是他的麻醉剂,让他暂时忘记现实的苦涩,诗歌则是他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他度过一个又一个难熬的日夜。

陶渊明的诗歌,就像一杯陈年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苦涩,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和人生哲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世赞誉难掩悲凉

陶渊明也许没有想到,他那些在困顿生活中写下的诗篇,会在后世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他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但是在我们赞美他的诗歌,欣赏他的田园风光时,很难想到,这些诗歌在诞生的时候,陶渊明其实过得相当凄惨。

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贫病交加,生活困顿,甚至需要靠乞讨度日,境况凄凉,令人唏嘘。

晚年时候的陶渊明身体每况愈下,病痛的折磨,让他夜不能寐,屋漏偏逢连夜雨,冬天又赶上了灾荒,家里早已断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放下读书人的尊严,拖着病体,步履蹒跚地走上街头,向路人乞讨。

曾经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诗人,如今却为了果腹而卑躬屈膝,其中的落差,该是何等的巨大!

更让他心酸的是,他那五个儿子,也和他一样,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们没有读书的天赋,也不愿像父亲一样辛苦劳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家,一天天走向衰败。

每当看到儿子活成这个样子,作为父亲的陶渊明不知道内心有多么的凄凉,会不会也充满了自责和愧疚。

他多想给孩子们留下一些财富,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可是他除了几首诗,什么也留不下。最终在饥寒交迫中,63岁陶渊明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他或许没有想到,他那些在困顿生活中写下的诗篇,会在后世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他更不会想到,在他死后一千多年,依然会有无数人,在研读他的诗歌,赞美他的田园风光,把他当作一个悠闲自在,从容过完一生的浪漫诗人。

但是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一人知晓。

参考资料:
陶渊明——百度百科
澎湃新闻—朱虹 张雷:晚年陶渊明——既耕亦已种 时还读我书 2022-09-09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983300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