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许世友是毛主席最忠诚的“卫士”之一,也是毛主席“匣中的一把宝剑”。

毛主席劝诫许世友读书习文,甚至还派李德生去监督他戒酒。

这份关照,放眼全军也是极为罕见的。

毛主席看重许世友,是因为少林出身的他为人忠实、豁达、讲情义,从不弯弯绕绕,对于中央的指示,从来都是无条件服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重要的是底层出身的许世友,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放在心里,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许世友还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早年张贤约曾率部为其解围,多年后在广州征地建校受阻遇到难处,许世友连夜召开军区常委会,并向中央军委报告,慷慨赠送市值过亿的土地。

上亿地皮,将军为何说送就送?

抗美援朝时期,东北军区下达命令:“在齐齐哈尔市,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陆军医院的人力、物力为基础,组建军医学校。”

东北军区军医学校拔地而起,后来又几次更名,并在70年代初,根据中央指示,从长沙南下迁移至广州,从总后勤部交给广州军区代管。

1975年学校改名为“第一军医大学”,并把领导权还给了总后勤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医大学所使用的校舍和营房,都是从已经停办的暨南大学的接管。

但是,1978年暨南大学传来了复办的消息。

广州地方立刻给总后致电,希望第一军医大学在一个一月内从暨南大学校园全部搬走。

这可难倒了总后勤部,军医大学内有上千名教职工和学生,不能流落街头,迫切需要一个临时安置点。

此时,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掀起,位于前沿的广州地价飞升,想要找到一块合适的地皮难于登天。

时任总后副部长的张贤约前往羊城办理此事,他在北京不知打了多少通电话,事情就是没有进展。

为了尽快给师生们找到落脚点并确定校址,张贤约决定亲自去广州跑一趟。

落地以后,张贤约不顾舟车劳顿,连军区招待所都没来得及去,就马不停蹄的飞奔到了当地市政部门和教育局。

张贤约一遍遍的诉说着军医大学的光辉校史,不断地在讲医大的重要性。但广州当地,确实有难处。

忙了大半天,事情没有任何进展。

身心俱疲的张贤约,有些麻木的回到了军区招待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刚进门,就听见了熟悉的爽朗笑声。

抬头一看,是自己的老朋友许世友。

许世友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给张贤约安排了一桌饭菜接风洗尘。

许世友一面给张贤约敬酒夹菜,一面拍着肩膀安慰他:“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我的张部长,车到山前必有路,先喝了这杯再说,有什么好担心的。”

张贤约一饮而尽,摇了摇头,愁眉苦脸的说:“这件事太突然了,连协调的时间都没有。我也知道,当地有难处,可我总不能坐着等着师生们流落街头吧。”

“理解理解,你老兄责任心强。”许世友笑着说:“有什么苦闷,先过了今夜再说。说不定,明天起来,事情就能有转机呢。”

张贤约情绪不高,只喝了几杯,就匆匆回房间睡觉了。

次日清晨,许世友敲响了张贤约的房门:“快去吃饭,等我带你出去好好转转,散散心。”

“老许啊,我这哪还有心情去转啊!”张贤约推脱道。

许世友的再三邀请下,张贤约终于还是上了他的吉普车。

一路兜兜转转,专车开到了市区东北方沙河镇的麒麟岗。

这里本是广州军区教导队的驻地,张贤约诧异的说:“老许,你把我领导这儿做什么?”

“你不是要给大学选址嘛,我已经给你找好地方了。”许世友满面笑容。

张贤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放心的他又问了一遍:“你确定没开玩笑?”

许世友严肃的说:“副部长同志,你看我像是在开玩笑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贤约的脸上乐开了花,情不自禁的给了许世友一个拥抱。

张贤约问道:“老许啊老许!你可真是及时雨宋江啊!快说说,你是怎么办到的?”

“实不相瞒,昨晚你睡下后,我们军区就开了常委会,决定把这里送给你。你放心,我们已经向军委作了汇报,不出意外的话,4月19日就能收到回复。我觉得,事情很有把握。”许世友如实说道。

张贤约激动地说:“你这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啊!你说,我该怎么谢你才好?”

“该说谢谢的是我!若不是你,我可能早就去见马克思了。广州这地方寸土寸金,我给你的这片地少说也得上亿,相当于从我身上剜下了一块肉。当年你舍命救我,如今我割肉‘救’你,也算是还了你半分恩情。”

雪中送炭,“老许,你们先走!我们殿后!”

时间拉回到1934年,正值红军反国民党围攻的关键时刻。

红四军将领许世友,在四川百丈关一带,与敌军血战。

当时,国民党集结了9个集团军的兵力,拉开阵势,大有要全歼许世友所部之意。

许世友是军中出了名的悍将,他的手下也个个都是骁勇善战之辈。

许世友所部在山上与敌人拼死缠斗,可终究是双全难敌四手。

红军官兵都已经做好了与敌军同归于尽的准备,就连许世友都掏出了最后一枚手榴弹。

此时,张贤约神兵天降,带着一支几百人的队伍,杀入重围。

张贤约身先士卒,抱着一挺机关枪冲在最前面。

许世友和山上的官兵,眼见援兵赶来,瞬间燃起斗志,各个都彰显出万夫莫敌之勇。

“老许,你们先走!我们殿后!”张贤约边打,边对着身后的许世友等人说道。

这一刻,张贤约就是古代演艺里的英雄。

从此,许世友就记下了这份救命之恩。

张贤约跟许世友的性格,有几分相像,都是斗志顽强的彪悍军人。

抗战爆发后,张贤约率部深入冀豫边区,在日寇的重围之下,开辟根据地。

每次与敌人交战前,张贤约都会说出这番誓言:“我们誓与日本人决一死战,只有勇往直前之态,决没有孬种后退之理,不把他们赶回老窝,决不罢休。”

解放战争时,张贤约率部北上,参与了保卫延安战役,他再次以少胜多,击溃胡宗南大军,并获得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毛主席向张贤约讲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道理,并鼓励大家“少则一年,多则二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听完毛主席的话,张贤约深受鼓舞。

席间,毛主席又用另一番话,让张贤约打开了新格局:“如果我们舍不得几孔窑洞,那人家怎么舍得南京、上海、北平、西安呢?”

新中国成立后,张贤约的驻地转移到新疆,不久又进京在总后担任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

战争年代,张贤约一腔忠勇;和平时期,他又心细如发,对待工作仔细认真。

用他的话说:“现在没有仗打了,而这一个又一个为了社会发展的任务,就是我们要面对的新的战争。”

许世友继续说道:“你老张办学校,也是为了国家,又不是你个人,能帮忙的我理应出手。于公于私,我都得这么做。”

在许世友的帮助下,第一军医大学顺利落成。

许世友为张贤约解决燃眉之急,绝不是假公济私,是因为他的心里装着人民、装着家国。

办军医大学,可以为国家培养医学人才,既能在战时救治伤员,也能在平时治疗百姓。

“我不是许家的将军,我是人民的将军”

许世友帮张贤约找地绝不是为了徇私情,老将军向来公私分明,绝不会因私废公,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谋福利。

1968年,许世友大哥的孙子许道焰来南京军区看望他。

许世友对这位侄孙视如己出很是照顾,许道焰见许世友心情不错,就试探性的说:“三爷爷,我还没有工作。我想请你给县里领导打个招呼,给我找一份工作干,到化肥厂当工人也行。”

许世友笑着婉拒道:“这件事,你三爷爷还真办不了。”

许道焰继续说:“您是大军区司令,又是有名的将军,还深受毛主席的信任,只要你给县里写个纸条,我的工作就解决了。”

许世友从躺椅上站了起来,态度坚决的说:“如果我是你说的这种人,毛主席还会信任我吗?道焰,我不是许家的将军,我是人民的将军,我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不能乱用。”

许道焰毕竟是自己的后辈,许世友在发完火后,又耐心地教育他:“将军的责任,在战争年代,是带兵打仗;在和平年代,是保家卫国。咱不能变成‘为家’保国呀!再说,咱们家,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你现在在家种田不也很光荣吗?”

许道焰听罢,惭愧的低下了头,安心回家种地。

许世友对待家人很严苛,对待百姓却充满了温柔。

许世友不论是任职南京还是广州,都会外出体察民情。

许世友在苏北视察时,路上碰见了很多乞丐,一问都是淮阴的难民。

他立即调转车头往淮阴开去,跟当地的领导说:“你们要好好安排群众生活,不要让社员出去拖讨饭棍。”

结果那位领导不当回事,许世友再去苏北时,又发现了这一情况。

领导不以为意,反而说:“咱们这地方,自古就有出乞丐的风俗。”

许世友拍案而起,劈头盖脸的骂道:“你怎么没有这个习惯?你去讨饭我看看!”

最后说:“饱暖生骨肉,饥寒起盗心’,群众没有饭吃,要闹事的。”

每逢夏收、秋收时节,许世友都会去监督工作。

他一路走,一路告诫农村干部:“有粮无钱好办,有钱无粮不行。如果不信,我给你一捆钞票,3天不给你饭吃,看你受不受得了,农业搞不好,农民没有饭吃,你看他不用锄头挖你。”

许世友记挂着百姓,也想着手下的兵。

1958年毛主席下达“军队干部下连当兵”的指令,许世友第一个响应。

身居高位的他,早就想去基层军营看看战士们的生活情况。

请求被批准后,许世友感慨地说:“30年前我当过兵,那时官兵不分你我,不分老少,都像亲兄弟一样,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个个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正是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了战士的成长,培养了我们成为军官。今天,我们当了高级干部也不能忘本,在我 50多岁的今天,第二次下连当兵,我真高兴。我这次下去一定要把兵当好。”

下了连队,许世友跟大家同吃同住,可战士们对于这位南京军区最大的官,始终诚惶诚恐。

营长、连长慌慌张张的过来汇报,战士们争相给他舀饭盛汤,甚至打扫卫生时,还有宣传干事给他拍照。

许世友想看到的是军队生活最真实的一面,他开诚布公的跟大家说:“我们这些人做干部做了几十年,管人管了几十年,已经养成了管人的习惯。甚至说话声气、生活习惯、走路的样子等都有这种表现,这种习惯势力是很顽固的,只要稍不检点,就会流露出来。希望大家以后从这方面经常督促我,帮助我拿下官架子,搞臭官架子。我们要把官气消灭掉,我们共产党员,不管你职务有多高,都要平等待人,连我在内,要下很大决心做到这一点。”

许世友以平易近人的态度积极融入基层生活,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

他跟战士们一起出操列队,甚至不顾半百的年龄进行体能训练。

战士们对他的称呼,也渐渐从“首长”变成了“老许同志”、“老许”,甚至有人喊他“许老头子”。

许世友风趣地说:“如果我不当兵而在家种田,恐怕早就成许老汉啦!”

许世友耿直爽快的性格和坚定的原则性,不但赢得了组织的信赖,也赢得了民心。

后辈们知道老将军喜欢喝茅台,所以大凡祭拜者,都会带瓶茅台酒,放在他的墓碑前面。

如今,许世友的墓前,已经堆成了茅台墙。

这一瓶瓶的茅台,是将军爱民如子的见证,也是百姓对他的挂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