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婴儿第一次哭出眼泪,他意识到妈妈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主要从事母婴关系的研究,他认为婴儿起初是不知道母亲存在的。婴儿最初与母亲是一体的存在,母亲作为婴儿的主观体验存在,就好像是他通过想象创造了母亲一样。直到婴儿第一次哭出眼泪时,才真正意识到母亲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

按照温尼科特最初的表述,更为准确的表达是“婴儿因感到悲伤而哭泣时”,说明他意识到妈妈作为独立于自己之外的客体而存在。婴儿意识到母亲独自存在意义重大,意味着他感到的挫败感不是因为自己无能为力,而是母亲照顾不周造成的。另外,婴儿对于自我的幻想也因此破灭。

妈妈的存在

起初作为“主观经验”而存在

起初,妈妈作为孩子的主观体验而存在。这意味着,在婴儿看来妈妈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一个有自己想法、态度、信念的个体,不是一个有着自己生活的个体。在婴儿看来,妈妈不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必须完全服务于自己。此时妈妈作为孩子的主观经验,好比是被婴儿创造出来的一样。

婴儿觉得肚子饿了,于是食物就来到了眼前;婴儿觉得困了,于是被哄入睡。妈妈的存在更像是“解决问题”,或者实现某种功能而存在。比如妈妈扮演镜子的角色,婴儿通过妈妈的反应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对自我完成确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作为独立客体被理想化

后来,妈妈作为独立的客体被理想化。婴儿意识到妈妈是独立于自己之外的个体,并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在自己立即的需求之外,妈妈有着自己的想法、观点、信念、决定、选择。但是大体上,婴儿觉得妈妈是无所不能的存在。此时婴儿已经遭受过重大挫败了,即意识到拥有良好品质的妈妈居然不是自己的一部分,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

但是由于妈妈被体验为无所不能的存在,所以个体的大部分需求仍然是可以得到满足的。在这种情况下,婴儿内心的被剥夺感仍然是能够忍受的范围。即,尽管食物不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但是妈妈能够帮我创造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