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心理

九霄心理

网易号

关注
907粉丝
1关注
251被推荐
IP属地:山东

心理咨询师

5枚勋章

认识自我,走向自我,成为自我。

  • 有拖延症,总是陷入僵局和内耗怎么办?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代表了一种心理秩序,并且有一股内在动力在努力维持着这种秩序。所以当你有了一个新的想法的时候,往往会有强烈的矛盾和挣扎的感受。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你没有做出任何改变,你的力气都将耗费到这种冲突和矛盾之中。 现在,只需要给自己施加一个初始扰动,就能够打破僵局和内耗。所谓初始扰动,就是你有力气做出改变的最小单位。比如你要出门逛街,那么你能做出改变的最小单位就是起床、洗漱、换一身好看的衣服。当你做出这些改变时,后面的一切都变得顺其自然。因为新的心理秩序形成了,你的想法、感受、信念、情绪都随之改变了。你内心也会产生一股动力,驱使你进入到这种秩序之中。 面对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往往给人们带来一种压力,并且迫使人们放弃这个任务,维持到一种固有的心理秩序中来。同样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你放弃这个任务你的生活将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你将陷入到一种总是在重复的模式中来。你可以试着对这个任务进行分解,直到你从中找到你可以改变的最小单位,然后去完成这个可以改变的最小单位。你能够感受到情绪、信念、认知、期望和恐惧都随之改变,你的内在动力不是在阻止你做出改变,而是全部都在支持进行改变。你所感受到的是被理解、支持和认可,你可以安全的去迎接这些挑战。
  • 心理学:打破僵局和内耗的做法是,给自己施加一个初始扰动

    付费
    6小时前
    图片
    走出幻想
    进入专栏
  • 心理学:由分离引发的焦虑其原理为,攻击某人的心智使其失去功能

    付费
    1天前
    图片
    走出分离焦虑
    进入专栏
  • 你无法完全从外界找到你自己,也无法完全从内心找到你自己。
    一个试图完全从外界寻找自己的人,就会努力赢得别人的认可。他可能陷入关系的焦虑之中,因为他在努力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被他人否定和拒绝。他也可能陷入努力追求事业上,只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才能够让他们感到安全和满足。 一个试图完全从内心寻找自己的人,会陷入一种全然自恋的状态里。他可能觉得自己充满智慧,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可是现实中所处的位置,让他们感到挫败。关于“我是谁”这件事,人们经常陷入两端:即要么努力在内心寻找自己,要么努力在外界寻找自己。 如何平衡内外之间的冲突,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我们需要找到这样一个位置:它能够给你带来基本的认同感。也许它不是理想中的样子,甚至也会偶尔陷入挫败之中,重要的是它刚刚能够满足你基本的安全感。#心理语录#
  • 在我的经验里,如果一件事你纠结做还是不做,那么先把它做了可能是更好的。这并不是一个励志语境下所强调的“先让自己行动起来”的说法,这只是一个最低分辨率的视角,我不认为一个人突然从床上跳起来的那一刻就能改变自己人生的某些东西。但在一个保守的预期上,我认为它至少能让你打破心理上正在趋于僵化的稳态,能让你从冲突型的内耗中暂时的摆脱出来。
    如果把那一刻的“做”视作一个系统的初始扰动,那么它最大的价值在于你后续的整个心理过程的变化,你的心境会经历一个非线性的杠杆效应(混沌效应)。就好比你一有空闲时就想要躺在家里不动弹,但是你很清楚这样呆一天后你心理状态的走向,一切都是熟悉的,旧的,重复的,在一种舒适中逐渐失去心理张力和活力。而当你选择离开那个情境,离开那个体式后,你可能会在身体上觉得疲累,你在做你下意识抗拒的事情,但正是因为有了经验的切换,你会离那种虚弱和抑郁的感觉稍微远一点。幸运的话,你会触碰到自己熟悉之外的经验,并有机会纳入它。 有一种抑郁叫耗竭性的抑郁,它是被评估为“害羞型自恋”的人最常体验的一种状态,类似于一个人在两种经验的相互冲突和抵消中一点点沉沦下去的感觉。当然这种经验并不仅限于自恋议题的架构之下,很多人都会在长时间的犹豫不决中陷入虚弱,这很好理解,因为你的能量没有发生任何投注,没有获得反馈,它没有与外部系统发生能量交换,它是熵增的状态,是系统内部趋向于无序和失去张力的过程,你仅有的心理能量在一个内部系统中被耗散了。 一个人心理效能的维护,需要的就是能和外界发生能量交换,不让自己成为各种意义上的孤立系统,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值得警惕。
  • 心理学:自恋者的核心动力是让所有人感到挫败,并在自身否认它

    付费
    2024-04-28
    图片
    走出关系内耗
    进入专栏
  • “超我”可以让你成长,但是无法让你感到安全。
    “超我”结构就是你脑海中那个总是在指责、评判、教训你的声音。这个声音意味着在你重要关系中,有一个很难被满足的人。当你跟这个人相处的时候,好像就没有做对过一件事。哪怕你作对了,得到的并非认可、支持、涵容、接纳,而是更高的、更严厉的、更苛刻的标准。在长久的相处中,他形成了你内心的超我结构。换句话说,哪怕这个永远无法被满足的人不在你身边,你也总是听到那个批评你的声音。 “超我结构”的特质是冷酷的、无情的、缺乏涵容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你内心有一个这样的东西存在,当然就会让你感到委屈、受伤,甚至会因为感到羞耻而产生愤怒等防御心理。当你将这种超我结构投射到他人身上时,你感受到的不再是一个充满爱的、包容的人,而是一个冷酷的、无情的、缺乏涵容的个体,这也给你的社交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当你已经意识到被超我结构所伤害时,你需要修正你的超我结构。在超我之下,就连脆弱都是无法忍受的,必须要求你变得坚强。而真正的坚强并非否认脆弱,而是拥抱、接纳、涵容脆弱。因此,是超我结构让你陷入不安和恐惧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去攻击、否定你的超我结构,那样就会形成新的超我结构。 修正超我就是安全的接纳自己的所有面向,包括那个冷酷的、无情的、残忍的、缺乏涵容的超我结构。理解你的超我但是不要去回应你的超我,当你对自己产生评判的时候,或者对自己的某个面向感到羞耻的时候,停止对自己的攻击,然后直面那个让你感到羞耻的部分。直到你能安全的看到那个让你感到羞耻的部分时,你才能够获得自己的信任,由内而外产生安全感。
  • 心理学:别人将感到羞耻的部分投射给你,并在自身否认了这部分

    付费
    2024-04-25
    图片
    走出心理创伤
    进入专栏
  • 心理学:缺乏外在自主性表现为,感觉自己被迫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付费
    2024-04-24
    图片
    走出恐惧
    进入专栏
  • 心理学:投射认同的病态表现为,以婴儿的状态活在他人的心智之下

    付费
    2024-04-23
    17跟贴
    图片
    走出分离焦虑
    进入专栏
  • 来访者对分析感到抵触的情形,应该如何调整?
    当分析出现突破性的进展时,来访者往往开始对方分析过程感到抵触。其中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首先来源于来访者内心对美好品质的嫉妒心理,并衍生出攻击冲动。似乎通过挫败他人的方式,就能够夺走别人所拥有的美好品质。在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中,由于嫉妒父母所拥有的美好品质,因此通过各种让父母感到失望的方式,试图毁掉父母所拥有的品质。 其次,来访者对不安全感的防御表现为控制,也就是一段关系的开始或者结束,必须由我来控制。于是,来访者又回到了刚开始来做分析的状态。这种重复的关系模式在他们的关系中是十分常见的,就好像是被卡在了某种状态之下。 当我们出现对分析的抵触心理时,需要意识到这是负性分析反应。告诉自己,因为无法忍受别人所具备的品质而感到怨恨。试着收回投射到分析师身上的功能,也就是这些美好的品质。换句话说,你投射到分析师身上的受损的部分已经被修复好了,你只需要把修复好的部分拿回来,那么你就具备了如同分析师一样的品质。 关于对分析师的控制冲动,要试着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控制行为本身是一种见诸行动,是内在焦虑的行动化。当它进入到你的意识层面时,你将感受到一种失控的感觉。并在失控之中感受到被涵容和接纳,于是你发现这部分感觉原来是可以忍受的。于是,你将衍生出对世界的信任,以及不屈服于人生的挫败经验亦或者被打倒。
  • 心理学:心智层面的反思,是对因果关系的重新认识

    付费
    2024-04-22
    图片
    走出关系内耗
    进入专栏
  • 心理学:父母过早处理来自孩子的情感投射,将使孩子感到被拒绝

    付费
    2024-04-19
    图片
    走出原生家庭
    进入专栏
  • 心理学:当爱与诠释变得具有伤害性,将使个体陷入恐惧

    付费
    2024-04-17
    图片
    走出恐惧
    进入专栏
  • 心理学:孩子在“攻击”中毁掉了母亲的功能,这也让他们感到内疚

    付费
    2024-04-17
    图片
    走出原生家庭
    进入专栏
  • 心理学:心理投射是如何影响我们内心状态,以及对他人知觉的?

    付费
    2024-04-16
    图片
    走出心理困境
    进入专栏
  • 当分析师不说话的时候,来访者应该怎么办?
    分析师通过不说话的方式,给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待在外面”的机会。这个时候,来访者既没有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没有待在分析师的内心世界。来访者实际上来到了一个“外面的世界”,这也来访者感到自己好像被丢在了一边,从而产生一系列情绪和感受。 来访者面对一句话也不说的分析师,内心会感到浮躁、不安、担忧、恐慌甚至是羞耻感。来访者可能想要尽快打破沉默,这么做的原因是想要消除内心的浮躁、不安、担忧、恐惧或者是羞耻感。可是这些感受原本就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经历这些感受。 如果你试图想要消除这些感受,就好比是想要消除湖中的月亮一样。来访者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安全的体验这些感受,并且涵容、理解、拥抱自己的这些感受。当然,这是分析的最终目的。在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可以尽力去涵容这些感受,直到无法忍受时告诉你的分析师,你感觉自己被这些情绪淹没了。 这个时候,分析师就会帮助你来涵容这些情绪体验。他不是帮助你消除这些感受,而是给你一种安全的体验,让你能够明白:原来我是可以安全的待在外面的。于是,你便拥有了一种向外的动力。
  • 心理学:内向者不能安全的待在外面,他们总是生活在客体内部

    付费
    2024-04-15
    图片
    走出恐惧
    进入专栏
  • 家暴行为背后的真相,是个体内在力量不足通过行动化的方式进行补偿。
    比如爸爸对孩子表达了一个观点,但是孩子并不认同。这让爸爸感到恼羞成怒,爸爸感觉自己的自尊受到挑战,同时对孩子的影响力也被剥夺。于是爸爸便动手打了孩子,爸爸通过行动化的方式,来防御内心所感受到的力量有限的体验。 爸爸动手打了孩子,说明爸爸由于缺乏内在力量,导致他无法决定自己的行为。通俗来讲:在爸爸的逻辑中,不是自己要打孩子,而是因为孩子不听话。这是爸爸的防御模式,爸爸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来承担这一行为的责任。这是因为内在力量不足的人,就会缺乏外在自主性。 如果爸爸没有打孩子,但是表现的仍然十分愤怒,并且对孩子大吼大叫。这同样意味着爸爸缺乏内在力量,不得不通过行动化的方式进行补偿。他大吼大叫的样子似乎在说:我很有力量,我很不好惹。实际上这位爸爸缺乏内在自主性,他很容易被别人一句话破防。 归根结底,内在力量不足的人,要注意提升自我内在力量,而不是从外界寻求力量。
  • 心理学:家暴的本质,是内在力量不足的人借助外在行动进行补偿

    付费
    2024-04-14
    图片
    走出原生家庭
    进入专栏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