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国语·晋语》——

大家好,我是姬为毅。

上集我们说到,周族人以血缘作纽带,围绕姓氏亲疏,用政治及礼仪制度的软手段,以取代商王朝的强硬统治。为此,周人甚至神化姓氏起源,设计出天帝“赐姓命氏”的传说叙事,将与周人血缘较近的族群追溯到同一个始祖——帝喾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周人的姓氏溯源之旅并未结束,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华夏大地上的所有姓氏,都归结到同一个远祖。那么,华夏诸姓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谁的身上呢?

01华夏诸姓源头在哪?

当时,与周人及其祖先高辛氏帝喾血缘较远的族群,主要以帝舜、夏朝和祝融氏的后人为主。

于是,周人搜集各种上古传说,将他们追认至同一个远祖——帝颛顼。

在《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楚世家》中,司马迁分别写道,大禹是帝颛顼的孙子,祝融是帝颛顼的曾孙,帝舜是帝颛顼的六世孙,于是虞舜、夏人和祝融八姓的后裔,又都变成同宗亲戚了。这种说法,至少楚国人是很认可的,屈原就在《离骚》开篇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屈原笔下的高阳氏,指的就是帝颛顼。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穷蝉父曰帝颛顼,以至舜七世矣。(《五帝本纪》)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夏本纪》)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生称,……卷章生重黎……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楚世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高阳氏和高辛氏,是为华夏各族群可追溯的、最早的两大分支。

尽管有学者考证,其实帝喾、帝颛顼都不是个体,而是不同族群崇拜的天神,只是周人出于统战需求,使他们化身为人间帝王,成为中原各姓氏的两大源头。毕竟,以上这些世系,在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几乎罕见,所以我大胆猜测,这套姓氏源流的体系,大概率是形成、完善于周朝的。

那么,周人对姓氏起源的追溯到此为止了吗?当然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高阳氏、高辛氏的后代各占据中原半壁江山。但分裂终归是不对的,不符合周人“大一统”的核心利益,因此他们需要再进一步,再将帝喾和帝颛顼上溯至同一个祖先,于是,原本是五方上帝之一的轩辕黄帝,就从神格中生出了人格,以人文初祖的身份出现在史书之中。《史记》中说,高阳氏颛顼是黄帝的孙子,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颛顼在帝喾之前称帝,但帝喾贵为大宗。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五帝本纪》)

综上所述,根据《史记》的记载,我们可以整理出一幅上古族群的世系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图所示,不论是帝尧、商朝、周朝的共祖高辛氏,还是帝舜、夏朝、祝融氏的共祖高阳氏,他们的源头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轩辕黄帝。另外,古人很早便将“炎黄”合称,除了黄帝之外,华夏族群还公认有另一脉祖先,那就是传说中的炎帝部落,而炎帝,就是四岳和共工氏的先祖。至于与炎、黄争霸的蚩尤,败者为寇,他的后代就只能混迹于四方化外之地,被贬称作蛮夷戎狄,不在中原姓氏之列。

有趣的是,在周人的史书中,黄帝和炎帝的姓,恰巧就是姬和姜。

关于姬姜二姓源自炎黄的故事,最早出自《国语》,来源于春秋时晋国人胥臣的叙述。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国语·晋语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说黄帝住在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他们的父族都出自少典,母族则是有蟜氏。也就是说,如果少典是一个人,那么炎帝和黄帝就是手足兄弟;但少典大概率不是人名,而是一个部族,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如果胥臣所说属实,那么炎帝、黄帝便是出自同个父系和母系源头的兄弟部族。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么?

02姬姜二姓从何而来?

想要厘清炎黄二帝的源流,就必须找到《国语》中记载的姬水和姜水的流域所在。

然而,姬水如今已不知在何处,姜水也只能从古书史籍中找到部分踪迹。

《水经注·渭水注》认为,姜水流经周原,是岐水的一个支流,“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也就是如今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四县境内的湋水。而《水经注》提到的姜氏城,一说在扶风县境内,一说就是宝鸡市的姜城堡,是古代姜姓的羌人聚居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按照这个逻辑,羌人聚居于姜水,很可能就是姜姓炎帝的后人。

炎帝族是上古时期西北方的著名氏族,其起源大致位于如今的甘青地区。关于炎帝族的传说有很多,比如炎帝是否就是神农氏、共工氏是否是炎帝的后裔等等。这些说来话长,两三集也说不完。不过能确定的是,炎帝部族和黄帝部族活动区域毗邻,其交流想必是十分密切的。

黄帝是五帝之首、人文初祖。但自秦汉以来,历代史家关于黄帝是一个人,一个族群,还是先秦五方上帝的争议,一直难有定论。徐旭生老先生认为,黄帝所在的部族发祥于泾水上游、甘陕交界的黄土高原上,这个观点目前看是比较客观的,因为《史记》和《汉书》都提到过的桥山黄帝冢,应该就是在泾渭二水之间,距离传说中姬水所在,也不过两三百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周人追认黄帝部族为姬姓的说法,得到后人的认可了么?

答案是,并没有。

在《史记》中,司马迁就拒绝采用黄帝姬姓的说法,而是在《五帝本纪》中用了个前不知来源,后无来者再提过的奇怪说法:“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什么?黄帝姓公孙?这个说法直接把历代《史记》的注家搞得集体沉默,《史记索隐》的作者司马贞也只好打了个哈哈,引用“(黄帝)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帝王世纪》)”的说法来缓解尴尬。除了这个和稀泥的解释,其他注家也对这个有些无厘头的“姓公孙”装作没看见,再无只言片语注解。清朝的疑古派宗师崔述,更是直接驳斥了太史公的观点,认为上古压根就不会有“公孙”这个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司马迁的神操作不止一个,在《周本纪》中,他提到了姬姓的来源,最早只能追溯到周族始祖弃。

“(帝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在这里,司马迁不说姬姓来源于帝舜“赐姓”,而是“别姓姬氏”。别姓是个什么意思?《史记》的各大注家再次集体罢工,没人能做出任何解释。难不成太史公想说,这个“别姓”,是周人自己给自己取的吗?

看到此处,也许有人会问,《国语》的成书年代比《史记》要早,会不会是司马迁没看过《国语》,不知道黄帝姬姓的说法呢?不好意思,司马迁还真看过《国语》。太史公在《五帝本纪》中提过,“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这句话的来源,恰恰是取自《国语·晋语四》那段关于“黄帝姬姓”说法的文字: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篇《国语》原文中,司马迁只照搬了中间一句,却对前后文黄帝姬姓的记载只字不提,你说这不是刻意为之,汉武大帝都不敢相信吧。总而言之,以太史公治史的严谨性,他定然是认真求证过《国语》的说法,并有限度地进行引用,唯独不愿采纳的,只有周人所谓“黄帝姬姓”的论断。

那么,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吗?

难道司马迁觉得,“黄帝姬姓”的说法,完全是周人编出来的?

03姬姓是否源自黄帝?

正史上断了线索,我们只能从古文字上寻找证据。

甲骨文中的“姬”字,右边是个女子,左边是一个像梳篦一样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文字学家认为,这是商朝人祭中的一种残害女性的酷刑,具体细节大家请自行脑补。早期周族人在接触到甲骨文前,他们的语言大概率是没有文字系统的,因此周人所谓“姬”姓,最初可能是有音无字,只能从商人甲骨文的同音字中,选出了这个“姬”字,作为族姓。

可“姬”字的本意终究有伤大雅,所以到了金文和小篆的“姬”字,周人将梳篦的意象替换成了巨型脚印,并将女子形象换到左边。而女子与巨大脚印的关联,正是周人史诗中,姜原踩巨人脚印而受孕,感生周人始祖弃的传说故事。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史记·周本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周人的始祖母是姜姓,姜姓自称炎帝之后,炎帝又曾与黄帝共同缔造华夏基业。

或许是受此启发,周人想出了“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的传说,让自己的族姓找到个至高无上的源头——即轩辕黄帝身上。以此为基础,周人顺道将“黄帝——青阳——蟜极——帝喾”这一嫡系也都以“姬”为姓,使得姬姓成为古姓中最为高贵的那一个。毕竟,“赐姓命氏”是周人姓氏制度的核心,只有周始祖弃成为帝喾嫡系、姬姓成为黄帝的姓氏,周人的族姓才能凌驾于万姓之上,巩固其统治基础。

只可惜,黄帝姬姓的说法或许在周朝深入人心,但却没有打动司马迁。

不管怎么说,即便历史上的炎黄并不能和姬姜划等号,但周人和姜姓族群还是缔结了千年姻缘,继周人祖先后稷出自姜姓之后,公亶父娶羌族女子太姜为妻,武王娶了吕尚的女儿邑姜为后,此后西周的康王、穆王、懿王、厉王、宣王、幽王,甚至周代大多数的姬姓诸侯,都选择和姜姓贵族女子世代联姻,姬姜血浓于水,组成的政治联盟也异常稳固,羌人作为“牧誓八国”,直接参与了周人的伐纣事业,齐国也为巩固周朝东土立下汗马功劳,直到战国初年的妫姓田氏代齐,姜姓族人才正式淡出中原的角力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 结

最后,小结下这两集的古姓源流故事。

以“赐姓命氏”为代表的姓氏制度,可以看作是周朝代商后,为了巩固新政权、新秩序以及统治合法性的产物,不客气地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治工具。为此,周人或有意、或无意,将姬姓回溯到黄帝身上,尽管其真实性有待进一步研讨,但从结果上看,周人成功地将黄帝塑造成各族群的共祖,使得后人以作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为骄傲,这正是周王朝对后世华夏文明的重大贡献。

另外,周人对血缘情结的重视,也影响了后世历朝历代的统治者。

顾炎武说,“姓千万年而不变。”正是周人不断灌输“保姓受氏”的意识,使人们将姓氏的存续,看作是族群生命的延续。如今在中国的姓氏谱系中,以李、王、张为姓氏的同胞各多达8千万以上,这三个姓氏的人数,按世界各国人口数排名都能跻身前二十。放眼世界,绝不会有第二个文 明能完成如此壮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有了古朴悠久的姓氏文化,华夏文明得以存续千年,至今绵延不绝;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这些都是三千年前周朝先人的宝贵历史遗产,而享国八百年的周王朝,也孵化出璀璨的礼乐文化和百家争鸣,最终孕育出孔夫子口中“郁郁乎文哉”的大周盛世!

好了,姓氏的故事先聊到这!

我是姬为毅,《大周八百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