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下水道堵了,就从58同城找了个师傅来疏通。却没想到,这师傅却实实在在给我上了一课。
因为,他姓阿,名弟。我询问他名字时,他说,叫阿弟,我以为就是普通的亲昵的称呼。
因为,平时,我们也有称呼比我们小的叫阿弟,阿妹的。当时也没在意思。
随着聊天的深入,才明白,他姓阿,名弟。原来真有这个姓,真是孤陋寡闻了。
“阿”字的本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阿”字的字形。它是象形字,由“阝”和“可”两个部分组成的。
其中,“阝”是“阜”的变体,表示土山或山坡;“可”是声旁,表示发音。
根据《说文解字》,“阿”的本义是“大陵”,也就是大的土山或丘陵。后来,又引申为凹曲的地方,如山阿、水阿等。
这些意义都跟“阝”有关,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名词。
“阿”字的读音
它有两个常用的读音:ā和ē。其中,“ā”是后起的音,主要用作词头或音译字。
例如,在方言中,“阿”加在称呼上表示亲昵或敬称,如阿爸、阿妈、阿姨等;
在音译中,“阿”用来表示梵文中的一个音节,如阿弥陀佛、阿拉伯等。“
ē”是原始的音,主要用作动词或姓氏。
例如,在古代,“阿”表示迎合、偏袒或倚靠,如刚正不阿、阿附等;
在现代,“阿”也是一些民族或地区的姓氏,如蒙古族的乌扎库氏、巴尔拉氏改为汉姓“阿”,青海省的土族土司家族及其后裔以“阿”为姓等。
阿姓
其实是个常见姓氏,排名:第342位。今“阿”姓音读多作“ā”,人口约15万。
据察,用作姓氏时,有3种读音,不同读音的有不同的起源。
读作ē时,有两个起源:
1、源自伊尹的后代,伊尹是商朝的大臣,他帮助商汤灭了夏朝。商汤尊他为“阿衡”,就是相当于宰相。他的一些后代就用阿字作为姓氏。
2另一个是从鲜卑族的复姓或三字姓改来的。南北朝时,北魏有一些鲜卑族人的姓氏是以阿开头的,比如阿贺氏、阿伏干氏。
后来他们入中原,就把姓氏简化为阿氏。
读作ā时,有着3个起源:
1、源自蒙古族,他们的祖先有一些以阿开头为名的人。他们本来住在内蒙草原,后来迁到了青海、宁夏、南京等地。
明朝时,有一些阿姓蒙古人跟随柴国柱迁到了青海省大通县。
2、源自回族,以经名为氏。在中国回族中,以“阿”音起头的经名很多,这是形成阿姓的来源之一
3、源自满族,他们的祖先有一些以阿开头的满族姓氏。比如巴尔拉氏、乌扎库氏、阿赉氏等。
后来他们改用汉姓,就直接改为阿氏。
读作kē时,也有着3个起源:
1、从姬姓来的,出自西周时期王室辅弼大夫阿者。阿者是教养王室子弟的老师,也是君王的特别辅弼大夫。
他们的一些后代就用阿字作为姓氏。
2、从地名来的,出自春秋时期卫国之邑柯泽。柯泽原本是卫国的一个湖泊,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部。
后来被齐国夺去,并改称为阿泽。卫献公曾在这里被孙文子打败,并被迫逃到齐国。
复位后,卫献公将孙文子、宁惠子之族改姓为柯氏,并驱逐出卫国。到战国时期,柯氏一族因柯泽改称为阿泽,因此有人随之改称阿氏。
3、从官位来的,出自两汉之际新朝官吏阿辅。阿辅是王莽篡汉后所设置的一种官称,专职负责教导太子。
王莽被杀后,属官四散,在博士袁圣的后裔子孙中,有避灾难而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改称阿氏、辅氏。
"阿"字是一个简单而常用的字,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故事。汉字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单就阿姓的故事,也能写个几万字毫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