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乱糟糟的。

一进九月,纷扰袭来,打破架构几个月的平静。

似垒了许久的多米诺骨牌,被轻轻一撩,就彻底坍塌。

恼人的秋。

节气也是节点。

每年一入秋,心绪就随之丰富。好像思绪经过春天孕育,夏天洗礼而日趋成熟。有个交代似的,秋天要结出果实来。

秋天,一年的下半场开启,啥事都容不得差池,因为无法补救。

秋的关键,被“金九银十”证明着。此时,商家看重收益;学生开启新学年;农人从四面八方回归土地,飘香的果品变现后,才能过个好年。

而我,之前努力平复的生活,九月多了大盘调整的震荡。

无意间翻出几本旧书,软塌塌的一摞,如中年人苍黄、颓败的脸色。旧的一切,总能刺激我的感官,活泛我的眼睛,我似乎在旧事物里找到了光明。

一本本掀开,是来自九十年代我葱样年华的读物。薄薄的32开小册子,里面透明的纸张,脆生生充满智慧。普通的版式,密密麻麻的铅字有内功的沉实。因烟火洗礼,泛着黄色,闻得到成熟气味。仿佛一字一句一文,都极为厚重。

这些读物,很难找出错别字和字号不一的瑕疵。那时的“工匠”,一心为艺,一丝不苟。看似不着痕迹,实则精心编辑。或许,这就是旧情结之所在,因为经得起岁月沉淀。

轻轻翻看,朴实无华,一如人的品质,不觉肃然起敬。再翻,竟有自己的笔迹,或勾划,或标注,用蓝色的钢笔。

细读文字,几十年不见,无一点记忆残留。要不是熟悉的笔体,甚至怀疑读过。

时常这样,明明看过的,过一段时间再见还似初见。特痛恨自己的记忆力差,特别羡慕记忆力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读过的书,以为忘了,但其实已经融入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

我不知道这几本年轻时读过的书于我有过什么意义。距离,让我无法很快记起曾经的收获。但隐约能忆起读书时,我对知识的饥渴,对爱好的执着。

“一本书出现的契机,是有原因的。它的出现,就是需要它、打开它的最好时候。如果一直没有遇见,那是缘分未到,还需时间积蓄缘分。”这个法则,在很多事情上可通用。

书中有我当时夹上的一枝树叶,虽然干枯,却脉络清晰,平整舒展,是我向往的样子。即使没有一丝气力,仍保持原本的优雅。这使我想起很多为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以及那些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先烈。我想,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催人奋进。

我年轻的字迹羞涩,像含羞草孱弱不胜娇羞,像雏菊烂漫天真平和。至今,我一看见雏菊,就想起那部叫《雏菊》的韩国电影,看一次落泪一次。那份深藏在心底的爱,是雏菊最好的花语。

喜欢雏菊,还因为它是籍籍无名陌上花。

如雪小禅:“年纪越大,越变得绵长细致,感情稀疏。对于那远远的陌上花生了暖意——从前何曾在意过它?它在老城上,独自寂寞,花开花落无人知,但现在,但现在,就愿意做这样一枝寂寞陌上花,越低调越好,越不张扬越美。有点哀伤,有些痛楚。可是,是美的。那美,素朴而疼痛,我愿意做这样一朵花,艳不求名,在幽幽光阴中,暗自妖娆,独自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书看得杂而乱,时常感叹:书海浩瀚,时间宝贵。可近期因情绪不好,“废”了好几天。

我之选择,更多是随缘。很多事情“不由你我”,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当一个人见识、经历足够多,周遭一切繁华热闹都与自己无关。几何时,这世界对我的吸引力逐渐变小。也不知何时起,独处渐渐成了喜爱的日常。在独属于自己的时光里,内观自身,让生命一点一点变得丰盈。

喜欢席慕蓉的诗《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不可能都做船长

必须要有人做船员

总会有适合我们做的一些事情

有大事,也有小事

我们要做的就是眼前的事

如果你成不了大道

那就做一条小径

如果你成不了太阳

那就做一颗星星

成功还是失败

并不取决于你所做事情的大小

做最好的自己

我羡慕“在最坏和最好的时光里,煮一款三十年以上的老茶,以最优雅最隆重又最有仪式感的姿态,款待时光、款待自己。”中年雪小禅,看过千帆,越来越难得静气。

自在从容。人越松弛,活得越高级,越能在平凡日子里活出滋味。

乱糟糟的九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字丨张弘

图片丨张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棱光丨等待花香自灵魂里绽放

棱光丨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棱光丨随笔:我快乐但也忧伤

棱光丨一半是烟火,一半是清欢

棱光丨夜冷路长

棱光丨石不能言最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