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的上市之路可谓是坎坷不断。自从2020年11月被叫停了原定的370亿美元的IPO后,这家金融科技巨头就陷入了一场漫长的监管整改。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业务调整、股权变更、高管更迭后,蚂蚁集团终于迎来了一个转折点——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对其处以了罚款71.23亿元,相当于其2022年利润的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中国对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的最后一击吗?蚂蚁集团能否借此重启上市计划?马云为了让蚂蚁集团上市,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央行将在本周五(7月7日)公布对蚂蚁集团的罚款决定,这是对其过往年度在公司治理、金融消费者保护、参与银行保险机构业务活动、从事支付结算业务、履行反洗钱义务和开展基金销售业务等方面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

除了罚款外,央行还要求蚂蚁集团关停违规开展的“相互宝”业务,并依法补偿消费者利益。

这是继2021年4月阿里巴巴被罚182.28亿元后,中国对平台企业施加的又一重磅处罚。这也意味着,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基本完成,金融管理部门将从推动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集中整改转入常态化监管。

对于这次罚款,蚂蚁集团表示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并将进一步夯实合规治理水平。

未来,蚂蚁集团将恪守使命与初心,坚持守正创新,继续增强科技研发能力,努力为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群体做好服务并创造更大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这次罚款对于蚂蚁集团来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结局。作为曾经被估值超过3000亿美元的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在过去两年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

首先,它不得不放弃了原本即将成为全球最大IPO的计划。原定于2020年11月5日在上海和香港同时上市的蚂蚁集团,在前一天突然被中国监管机构叫停。

原因是监管机构认为,随着金融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

其次,它不得不接受一系列的业务调整和重组。在监管机构的指导下,蚂蚁集团从2021年4月开始正式进行整改,包括将自己转变为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类似银行的监管和资本要求;将信贷、保险、理财等业务分拆出去,与合作伙伴共同经营;将支付宝的个人信用评分服务芝麻信用剥离出去,成立独立的征信公司;将支付宝的数据资产交给国家金融数据库。

最后,它不得不面对股权变更和高管更迭的影响。为了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蚂蚁集团在2023年1月对股东上层结构作出调整,推动主要股东投票权与其经济利益相匹配,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调整完成后,蚂蚁集团不再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股东单一或共同控制蚂蚁集团的情形,马云将不再为实际控制人。此外,蚂蚁集团还换了一批高管,包括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首席风险官等。

这些变化对于蚂蚁集团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和挑战。它不仅要适应新的监管环境和市场竞争,还要保持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而对于马云来说,这也是一次巨大的牺牲和妥协。他为了让蚂蚁集团上市,不惜卖掉自己的股权,放弃自己的控制权,甚至退出了公众视野。

那么,这次罚款后,蚂蚁集团能否重启上市计划呢?答案是:可能还要等很久。

根据现行A股IPO的规定,申报沪、深交易所主板上市的,要最近3年实控人没有发生变更;申报科创板、创业板上市的,要最近2年实控人没有发生变更;香港主板需要等待1年时间。

换句话说,蚂蚁集团经历此次调整后,至少1年内不能申报AH股IPO。

而且,在这期间,蚂蚁集团还要面对其他方面的不确定性。比如,它是否能顺利拿到金控公司牌照?它是否能保持原有的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它是否能恢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总之,蚂蚁集团被罚没71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它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蚂蚁集团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重新寻找自己的优势和机会,重新展现自己的价值和魅力。

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平台。

#平台企业 #金融监管 #罚款 #IP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