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取消公务接待用餐难在哪里?

碧翰烽/文

民以食为天。

吃饭一直是国人的一件大事。

“你吃了吗?”虽说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句问候语,但仍然说明“吃饭问题”不可小视。

舌尖上的中国,以及当下各个城市的网红打卡点,往往都与美食有关。人们不仅是吃饱,还要吃好、吃爽,吃出乐子、吃出文化、吃出感情。

于是就有了美食文化,酒文化。“吃”,可谓经久不衰。

关于公款吃喝,从古至今都在整治,常常是“整治-反弹-整治”的顽固循环,比如当年的四菜一汤,到四盆一汤。记得上世纪有部电影,专门讽刺了这种吃喝风。

真正的改观是从八项规定开始,尽管违规吃喝仍然存在,但不可否认,大吃大喝的风气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回家吃饭、公务接待不喝酒,在不少人那里,已经成为基本共识。

当年比较顽固的“三公”消费问题,有两个已经基本解决:一个是因公出国(境),有人说已经好久没有出过国了;一个是公务用车,通过发放车补,取消了不少公务用车,现在公车私用明显少多了,有的成了私车公用。

剩下的一个公务接待,虽然已经有效规范,但是公务接待仍有专门的标准和规定,有不少监管办法和措施,仍然可以进行公务接待,特殊情形还可以上酒。至于餐费标准,也是各有千秋,各个地方、各个级别也都是不一样的。

其实,曾有一位政协委员提过这样一个提案,就是建议取消一般性公务接待用餐,调整现行出差餐费补贴标准。

应该说,企业人员都是采取的这种做法,管理起来比较简单、管用。

如果能够取消公务接待用餐:一方面可以从源头监管公款违规吃喝问题,增加了违规吃喝的难度;一方面可以节约财政资金;一方面可以改变公务接待的不良应酬交际风气,让接待方与被接待方都变得更加轻松,不用过多纠结接待的标准与水平,不需要考虑过多的应酬与交际,从而让社交变得健康起来。

可是有人说,想要取消这个公务接待用餐,难度还是不小的,那么难度究竟在哪里呢?

一者,吃喝不简单是一个吃喝,而更多是一种交际。这种交际有平等的,也有不平等的。无论哪一种,都是人的一种物质、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还有一种地位的展示。

二者,出差餐补标准及发放的平衡性。一个单位,各人从事的工作、岗位不一样,有的需要经常出差,有的可能从不出差。这样,有人就有餐补,有人就没有餐补。或许有人说,发不发餐补按实际出差就行,考虑的是工作。可关键问题在于标准怎么确定,标准定高了,不出差的人心里不平衡,觉得出差可以赚差价;标准定低了,经常出差的人心里也不平衡,干事多、吃亏多。

这种心理的出现,主要在于公职人员薪酬的平均性,缺乏科学的绩效差距。但如果像车补那样按级别进行普发,资金压力太大不说,对于出差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打击。

三者,最怕的是既拿餐补,又有公务接待。只要存在权力的空间,就会有接待的空间。所以,如何更多挤压公务接待的空间,除了对餐费标准的规定,还可以考虑控制接待总额和社会公示两个方面,逐步朝着取消公务接待用餐的方向进行改革。

从而,让吃饭、社交成为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