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释:知道道德却不修行,学识渊博却不言说,听到正确的道义也不遵从,不善的行为也不改正,在无限中固有所执,是人所应忧虑的。

  • 徙:迁徙,改变,行动之意;徙,移也。——《广雅》

论:夫子此语是承接上一篇所讲的引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默而识之,德之不修。人所能感知的自我意识,是意识逻辑对存在的定义,可称为人性,可称为道德,固然存在的有没有必要理解?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道是绝对意识逻辑,是固然存在的天道,德是自我意识逻辑,是人性定义的仁道;道德合称的概念,是自我意识逻辑适用于绝对意识逻辑,以确定存在的意义。人对绝对意识逻辑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理应如此,但在自我意识逻辑的行为中,理应如此的却未必合道德。人以有限的存在,在意识自完整的无限中寻找共生的秩序,以自证为人。人是不是人?自我存在不存在?答案是存在的,却找不到正确的提问,因此必须在意识已知中,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修之以德,意识逻辑合理自我才以人性存在。自我的存在才能定义更多的存在,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是和谐共生的,以意识交流的有效性达成互证。

学而不厌,学之不讲。天道,人性,意识已知全部都在。人之所学是默而识之的,固然存在的无限的已知,以有限定义无限是无知的。人因为无知而学习,而越学习越觉得无知,使学习的意义显得有些愚蠢。然而,不学习任凭意识自由发挥,意识是无知的混乱的,存在却无法定义,意识行为的表现无法达成自证;学习是在无限的混乱的意识已知中,找到人所能掌握的意识逻辑,来达成存在的自证;学之不讲,一方面是德之不修的行为,只懵懂存在的必然性却讲出什么,另一方面是意识的自完整决断了意识交流的意义。

诲人不倦,闻义不能徙。诲人和闻义是之于他人,他人讲的是意识中固有的必然知道,既然必然何必理解。意识存在的意义在于意识交流,意识交流的意义在于定义存在的有效性。不能说教诲之言就一定是正确的,但教诲之言也是意识逻辑的表现。绝对意识逻辑具有完整的无限性,人性意识逻辑具有有限的完整性,意识交流因有限而狭定无限,其所遵循的秩序是定义存在的根本。天道自然存在,仁道是对天道的理解,理解所产生的行为是为义理。意识人人都有,意识逻辑固然存在,人依照仁义礼智的概念来辨识人性,树立自我。儒家教诲人们遵从仁义礼智,有什么不对的么?要非说不对,就是在讲一些人人都知道的道理,这难免让人厌烦。仁义礼智,为什么后加一个信字,信是对意识存在人性的笃定,以人性意识定义存在,世界才清晰起来。

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

意识在无限中自完整,无限性是混乱的,自完整是秩序的,在可理解的概念中,可掌握的秩序的是善的,不可掌握的混乱的是不善的,混乱与秩序互动,善于不善是互证,人性因不善而向善,因善而完整无限的边界,定义存在为存在是人性的根本。

不善不能改。善恶是意识之于自我的辨识,自我必定是理解意识逻辑的必然性,理解和不理解都是必然的,只在行为上达成有效性。所有的行为都是意识行为,错误该如何解释?意识是无限的,意识的行为是有限的,有限表现不了无限的完整性,无限证明不了有限的存在性。因此,在意识交流中,人性秩序的确立尤为重要,符合于人性秩序的,定义存在,不符合人性秩序的,否认存在;人的很多坏毛病不能改正?一种是对生存意识的盲目服从,是生物性表现;另一种是意识自完整的构陷,异别其类;还有一种是意识的绝对自由,存在于理论,不存在于现实。

学识知识是自我意识感知与意识已知交流,定义出意识的标签,要通过意识交流产生价值。学则不固当慎言,学会不讲,是自我意识的闭塞;学习意识标签理解意识逻辑,与世界,与他人,与意识本身,快速达成意识交流,确认意识信息的有效性,存在才合理的存在。意识通过不断地交流与沟通,才能达成意识平等的自完整。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错误,要及时的改正,意识不到错误才真的可怕。不符合人性秩序的不善的行为要改正,知耻而后勇,才是作为人的担当。不信的态度是意识感知不够灵敏,不屑的态度是灵魂的自卑;

人是意识的载体,其主要的功能是达成意识交流,完成意识的自证。在交流的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是意识自完整的表现性,但其根源是对意识服务的不明确。以生存意识为主导的行为,会产生掠夺性,自知有我,不知有人,孤独而无法定义的存在;以自我意识的表现为表演,缺乏对意识的敬畏,这样的意识即使再强大,也会被淹没在意识茫茫然的无限中;以人性秩序定义自我,以自我为坐标感知世界,有了坐标,才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存在达成意识和解,意识自证给出存在;

默而知之,德之不修;学而不厌,学之不讲;诲人不倦,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何有于我哉,是吾忧也。圣人都做不到啊,却努力的教谕世人,圣人至人,以为圣也!

孔夫子的伟大就伟大在他憋屈的活着,现在还活着,他是每一个有意识有理想的人。

儒家理想化的实现是天下大同,天下大同和共产主义差不多是一个意思,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以共同意识和谐为达成。是理想中能达到的,实际中不好达成的,可以称呼为理想,但更多的是理想主义者的具体实践。很多人可能不认同共同的理想性,但也是具体的实践者,每个人为自己的幸福努力,必然要合作与达成,这也是天下大同达成的一部分,只是在具体的过程中,有些秩序不那么合理。这个秩序的起始是意识的,是先有我才有世界,还是先有世界才有我,不同的起点产生不同的自证方式,也就是人际间不可弥合的原始冲突。以更宏观的理论来说,就是世界是我,我是世界,世界上每一个我需要统一成一个完整的我。科幻一点的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人与人的交流是多重宇宙的交流,宇宙交流的规则是天道,是意识存在的人性,进阶的解释又是道德秩序,归结起来就是心中的爱,感知即存在。

人有始终,意识无尽,修德自证,所以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