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先生。

当疫情席卷全球,每个人都被不确定性所笼罩时,他作为历史学家,一语道破了当代年轻人的困境:

「现在世界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于是无所适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被问到:

在一个全球陷入精神危机、不知何谓人生意义的年代,我们该如何自处?

他只用七个字,便给当时身处隔离的无数人以力量和慰藉:

「往里走,安顿自己。」

一贯心高气傲的王小波,把他奉为「最最推崇的老师」。

罗翔对他钦佩有加:「老先生尤其难得有一颗爱普通人、为普通人寻求安顿的心。」

著名学者刘擎评价他说:「先生以博古通今的学问,关切民族与国民的境遇,思考人类文明的命运。」

不少人把他当作精神导师,称「先生好像一位活着的古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倬云先生在匹兹堡家中

他,就是当世史学大家许倬云。

1930年,许倬云生于江苏无锡,出生时他只有两斤七两重,由于患有先天肌肉萎缩,自小便与轮椅为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岁的他与家人一路逃难,颠沛流离。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老先生仍泪流不止。

1948年,许倬云跟随家人前往台湾,不久便考入台湾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起:费孝通、许倬云、金耀基

在大师云集的台大,校长傅斯年领他走进历史学的大门,李济先生教他人类学,沈刚伯先生教他希腊文化史,李宗侗先生教他古代社会史,董作宾先生教他甲骨文,严耕望先生教他秦汉隋唐的官制……

后经胡适推荐,许倬云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同时在台大历史系和「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任职,而后又担任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华大学曾将许老的《万古江河》作为新生赠书,随录取通知书寄出。

如今,我们越来越难看到像许倬云这样的学者,横跨在新旧和东西之间,历史观惊人开阔。

更难得的是,无论治史、著书还是育人,许倬云一生都在主张为常民写史,把目光投向一个个具体的人。虽身体受限,却以心灵穿越历史波涛,「拿全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算作自己走过的路之一。」

当已过鲐背之年的许倬云再次出现在节目里,彼时的他,必须要用手臂靠在桌子边缘勉力支撑,才能与人长时间交谈。

但他依然在赶时间:「我该做的事我不要耽搁,尽量做下去。」

他从未间断对世界和历史的关照,虽年逾九旬,仍竭力给年轻人带去精神指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十三邀》

在93岁完成学术收官之作后,他仍在和三联出版社的同事一起,筹划将过往重要的学术成果集结成册,希望将国人领进更加广阔、深邃的华夏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秦社会史论》

《许倬云学术著作集》中《形塑中国:春秋、战国间的文化聚合》的英文版原著

在《西周史》序言里他写道:「《西周史》问世以来,曾得到若干同行的批评。批评之一:『居然连周公的事迹也不提!』其实不仅周公未有专节,文王、武王、太公、召公……均未有专节。」

他回应道:

我治史的着重点为社会史与文化史,注意的是一般人的生活及一般人的想法。在英雄与时势之间,我偏向于观察时势的演变与推移。——也许,因我生的时代已有太多自命英雄的人物,为一般小民百姓添了无数痛苦,我对伟大的人物已不再有敬意与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