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文学造诣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史学领域还是诗词歌赋,他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还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都说明毛主席的文学功底是非常扎实的。但当年和毛主席颇有交情的胡适却说他考不上北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01

众所周知,胡适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学者,起初他和毛主席相识后也是惺惺相惜,但后来由于立场的不同,两人之间越走越远。

毛主席在1918年时因为湖南青年赴法留学一事前往北京,在老师杨昌济和李大钊先生的推荐下,成为了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在这段时间里,胡适这个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引起了他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胡适在北大的文学史和哲学史课程,在学生中非常受欢迎,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温和而且学识渊博的胡教授。

毛主席也常常去旁听,一有机会还向他请教问题。两个人可以说是相谈甚欢。原本毛主席到北京就是为了留学一事,但在胡适的影响下,他最终没有选择出国。

虽然两人在很多问题上都见解相同,但他们截然不同的出身和社会地位,就决定了他们必定会越走越远,特别是在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方面,虽然胡适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民主与科学,但他的观点则更偏重多搞理论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出发点是没错的,但他所谓的民主只停留在理论领域,而没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这就导致他所倡导的民主是空洞的,没有现实意义的。而且他的出身也决定了他的革命是不具有彻底性的,所以和毛主席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是相矛盾的。

02

在胡适眼中,他没有从广大基层人民的角度来看到革命的迫切性,而只是困于理论上的民主。

可以说他是当时中国社会中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两大阶级是可以有交流的余地的,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他对于共产党倡导的革命是有着根本的抵触情绪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解放战争时期,胡适还写信给毛主席,“规劝”他不要打,要和平。但这些主张是毛主席根本不可能接受的。那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时,还留在美国的胡适给毛主席发了一封电报,意思就是说,如今日本人已经战败投降了,共产党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就没有必要再保留军队了。

现在就应该向英国学习,正式解散军队。看那个手里没有掌握着军队的劳工党,不是一样在选举中获胜了吗?所以现在对毛主席、对共产党来说,就应该放弃军队,选择和国民党谈判,通过选举这样和平的方式来实现民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见,在胡适心中,始终看不起共产党这个代表广大穷人利益的政党,他心中只有国民党才是正统。而毛主席回敬他的则是共产党在“七大”中提出的口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03

在1948年时,一位国民党高官曾经问胡适对共产党的看法,他直接说,自己和毛泽东很熟,他也可以写信给毛,但共产党那边是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去的,比起毛泽东,他觉得老蒋更为可信。由此可见,胡适的立场从来都没有变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追随着老蒋的脚步去了台湾,此后多年一直在台湾和美国之间辗转。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过他和毛泽东的关系,他只说,毛泽东不是自己的学生,当年他没有考上北大,只是图书馆的一名管理员而已。

后来,毛主席知道胡适是如此评价自己的,只是说了句,这就是胡适,他就是这样,一直没变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见,胡适对于毛主席的认知自始至终都是存在偏差的,这是由他所属的阶级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无法更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