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水稻育秧和栽插工作对于提高亩产具有重要意义。夏种时节,不少农户积极投用新装备、应用新技术,努力省人工提单产,为全年粮食丰产打下基础。

江苏台记者郝朦:“这里是南通海安的蒋庄村,这两天水稻插秧工作正在有序展开。和往年不一样,今年农户在插秧机上加载了质量监测模组。它可以在插秧过程中实时监测有没有漏秧的现象发生,并生成热力图传到系统后台。”

种粮大户仲晓磊一共承包了1100多亩农田。往年水稻插秧后,他要安排5个工人,花十天时间把承包田巡查一遍,以便对缺苗田块人工补秧。费时费力不说,如果运气不好,最后一天才发现缺秧地块。前面10天的光景,早插的秧苗早已返青茁壮。再进行补秧,整个区域水稻长势不均很难进行统一田管,非常容易造成产量损耗。应用了新装备,一块田插完秧有没有漏掉,系统后台一目了然。仲晓磊就能够定点作业,及时补救。

南通海安市可新农场负责人仲晓磊说:“现在是有目标性地针对性地去补苗,减少人工。更重要的是,及时查缺补苗可以保证水稻苗在同一生长周期可以提高产量。预估每亩产量增产30斤左右。”

南通海安市农机推广站副站长张慧说:“新装备是一个模块化的形式,不需要另外新购机具,只需要在原有插秧机上进行加装,达到作业要求就行了。节省成本,便于所有的农机装备提档升级。”

插秧环节有智能农机助力。而早在育秧环节,新技术的使用推广也给农户们带来节本增效的利好。在常州溧阳,今年,当地种植户和扬州大学开展合作试点了密苗播种技术。新技术的运用,将常规毯苗秧盘长度从30公分延长到120公分,有效减少秧盘用量和人工续秧的次数,进而节省农资投入和劳动强度。

常州溧阳南渡镇种田大户王林松说:“我们一亩地用长毯只要十二个盘就能完成。如果说用三十公分短毯,最少要三十个盘。我们用盘量节省了成本,可以节省到百分之四十左右。”

扬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魏海燕说:“专用密苗插秧机,如果是搭载北斗导航的自动驾驶插秧机,一个人就能基本完成驾驶和后续续秧工作,极大地减少了用工。有利于机插秧的大面积推广,助力水稻单产的提升。”

最近,全省以阴雨天气为主,高温天气有所缓解,夏种进度明显加快。据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省水稻播栽进度已超8成。

(记者/郝朦 张心宇 杨国 供片台/溧阳台 淮安台 编辑/张萌)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