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有人把《中国汽车向何处去》这篇文章转给了我,可能是因为不久前我写了一篇稿子“舆论场不该成为情绪宣泄场”里也提到了“反对低级内卷”的观点,于是他们就认为我和此文作者所持观点相同吧。

为此,我必须做一点澄清。

那个“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我一直都没怎么关注——如今行业论坛、颁奖典礼早已泛滥,这种虽然名曰“论坛”,其实没有任何官方背景,更像是一个Party,大家聚一聚,顺便唠唠嗑,或打打广告,或发发牢骚,对与会者没什么坏处,但其他人也实在并没什么关注的必要。不过文章既然专门转给了我,还是要看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坛上可以发表不同观点,但近乎骂街的情绪化表达不得不让人质疑动机。

文章的观点如何倒不是要害,要害的是文章的立场。

通篇貌似在讲“反内卷”,但其实每个字都是在“反比亚迪”。别说作为一个论坛的主旨发言,就是作为一篇普通的媒体稿件,这个立场也是非常奇怪的。

导致行业严重内卷的难道是比亚迪?

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2024年将会有150多款新车上市,其中110多款是新能源汽车,接下来的价格战恐怕还会愈演愈烈”、“2023年,中国汽车现有产能6000万台……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能预计可达3661.4万辆,接近2023年产量和销量的4倍”,这些难道都是比亚迪的车?都是比亚迪的产能?都怪比亚迪?

在该文作者看来,中国车市内卷的根源似乎就是比亚迪,只要打倒比亚迪,一切就会好起来。

因此,比亚迪应该打倒!必须打倒!

这就有点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汽车向何处去》作者“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主席”、“轩辕之学校长”的头衔,在圈外挺唬人,在圈内斯人确实长袖善舞,据说轩辕大学报名费近10万/年,堪称“卷关系”的典范,后遭人举报而更名为轩辕之学。

市场大环境不好,消费不足,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从燃油转向电动化,内卷是一种必然。比亚迪何尝不想把价格卖得更高些?可是比亚迪不卷,市场就不卷了吗?

特斯拉不卷吗?Model 3参数图片)刚国产时卖35万,现在卖多少;

宝马不卷吗?指导价35.39万的i3,据说17万就可以交个朋友;

丰田不卷吗?凯美瑞双擎混动现在不到15万;

大众不卷吗?帕萨特最低降到了12万!

所以,卷的根源不是比亚迪,也不是任何某一家企业,而是当前的市场大环境。事实上,没有人喜欢卷,但现阶段又没有人可以不卷。打倒比亚迪并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从此过上云淡风轻不卷的日子。

近两年,比亚迪市场份额增长很快,自然,其他人的份额就少了。但,什么时候卖得好也成了一种原罪?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比亚迪确实应该被打倒,因为卖得实在太好了!去年产销超过300万辆,同比增长62.3%;今年1-5月,比亚迪乘用车总销量继续高歌猛进,同比增长26.8%,达到126.69万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亚迪卖得好,很大一个贡献是插混。今年1-5月,比亚迪插混车型销量同比增长35%,占比亚迪总销量的比例超过了一半,达到54.1%。

于是,在某些人眼里,插混也应该一并被打倒。《中国汽车向何处去》对带油箱的新能源车的嘲讽,和某些人傲慢地表示“我们不做过渡性的事”如出一辙,都体现了他们对市场意志的漠视和对最广大用户需求的蔑视。

然而,市场只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而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1-5月,国内乘用车整体零售销量同比增幅是5.3%,纯电动车是17.4%,而PHEV是70.1%;而且,在不含A0和A00级的主流乘用车市场,PHEV总量已经第一次超越BEV!

市场已经无比清晰地给出答案:PHEV是最适合中国普通家庭的新能源方案。

所以,抱怨和吐槽插混没有任何意义,其他厂家应该反思的是,过去这么多年,为什么只有比亚迪坚定地看好PHEV,坚定地持续研发、迭代插混技术?

在政策明显倾向于纯电的时候,在别人都对PHEV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时候,王传福坚定地看好PHEV,并非单纯因为他比同行们更专业,而是他始终更遵从“如何更好地满足普通用户需求”的原则。

所以,比亚迪今天的成功,是市场的胜利,是用户的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传福对PHEV的坚定看好,既源于专业,更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洞察。

经历了前3代的失败而不动摇,直至第四代DM-i横空出世,比亚迪也一飞冲天,这其实可以很好地回答为什么在如此内卷的市场环境下,比亚迪能够逆势而上,强势崛起——“破卷”的唯一途径是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不仅5代DM技术,云辇、刀片电池、双枪超充、璇玑架构、DiLink智能座舱、DiPilot智能驾驶……,《中国汽车向何处去》对比亚迪众多的技术创新只字不提,通篇就一个字——卷。似乎比亚迪的成功只是因为卷。

如果单纯靠卷就能成功,那些连年巨亏,亏损持续放大的品牌不是早就该上天了么?

如果比亚迪像有些企业一样,一年亏一两百亿,然后低价倾销,可能确实涉嫌不正当竞争,然而问题是比亚迪好像是盈利的啊,而且盈利还不错,去年盈利300亿,今年1季度净利润45.7亿,同比增10.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在《中国汽车向何处去》中说,“如果通过内卷来争夺,车企将会快速洗牌,市场快速集中,也就会快速产生寡头,而且这样的寡头最终将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导致行业衰败”。

这个罪名很大,但逻辑恕我愚钝就更加看不懂了。

快速洗牌,优胜劣汰,这不是市场竞争的应有之义么?放眼全球,哪个市场像中国一样同时有上百企业、几百品牌共存?不淘汰一批,这个行业、这个市场怎么能真正健康可持续发展?

十多年前,行业里不就在大谈特谈什么“6+3”市场格局么?中国车企当然都被排除在“6+3”之外,似乎也都注定了被淘汰的命运,现在中国好不容易出了个比亚迪,跻身全球销量前十,怎么就要“导致行业衰败”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今天的汽车行业不可能形成所谓的寡头。

比亚迪目前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也就15%左右,怎么就寡头了呢?

北美市场曾长期被所谓的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垄断,算不算寡头?

大众长期占欧洲四分之一市场份额,算不算寡头?

丰田在日本的份额更是超过3成,算不算寡头?

如果中国品牌能涌现出一两家丰田、大众这样的“行业寡头”,那不是值得我们欢呼的事情么?至少,也并不是值得在论坛上大批痛批的坏事吧?

看完全文,实在搞不懂作者为何对比亚迪带着这么强烈的敌意和恨意,后来看到网上的一个帖子才恍然大悟,原来8年前被比亚迪告过。但既然自己已经公开道歉,说明错的是你嘛,作为受害者的比亚迪都已经放下了,你又何必如此执着?再说了,比亚迪又没有像某拉那样向你索赔5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因为卷,整个行业有点礼崩乐坏,充满了怨气和戾气,天天互怼,天天@自己的法务,天天悬赏捉拿对手的黑水军,开个发布会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发布技术和产品,不是在讲战略和战术,而是在宣泄情绪、控诉甚至是谩骂对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个从业25年的行业老兵,作为一个深爱这个行业的媒体人,也作为一个希望中国汽车品牌越来越强大的普通中国人,这都是非常令人痛心的。越是这种时候,作为媒体越是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助力行业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来。观点可以交锋,行业可以批评,但是不应该夹带太多的私货,一有机会就挟私报复,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就做意气之争、逞口舌之快,让舆论场越来越沦为情绪宣泄场,这特别糟糕!(文|青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