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栏的话:

弘扬时代主旋律,凝聚发展正能量。秦皇岛发布开设“双争”有我——365百姓故事汇专栏,刊发基层干部群众以百姓视角、百姓态度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的感人故事,大力宣传自信自强、创新创业的奋斗故事;扎根基层、埋头实干的奉献故事;助人为乐、扶贫助残的公益故事……旨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全市落地生根、发扬光大,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汇聚强大精神动力。

《青龙方言土语·语词卷》全书70多万字,收录青龙方言土语语词8000多条; 《青龙方言土语·语句卷》全书60多万字,收录青龙俗语、谚语、歇后语4000多条; 《青龙民间歌谣》全书40多万字,收录青龙民间歌谣800多首。

这是三本记录满族文化民俗的书,作者是土生土长的青龙人郭育才。

讲起青龙方言土语,郭育才信手拈来,“比如大家常用‘从小看大,三岁看老’来说人一生的好坏作为,三岁孩童时就能看到端倪,在青龙土语里叫‘从小驴驹子,长大毛驴子’;再比如青龙土语中的‘小子费席子,丫头费胰子’,既表明了男孩和女孩的不同特点,又是那个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郭育才特别强调,编著关于方言的书籍不是为提倡方言,而是保护方言,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承载着郭育才对故乡的悠悠乡愁,“它是我们祖祖辈辈在八山一水一分田上留下来的宝贵语言,我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中长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育才向记者讲述青龙方言土语的故事。记者 储学敏 摄

编著书籍的初衷源自郭育才的担心。“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方言在年轻人中日渐式微,如不及时记载下来,将会成为永远消失的历史,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郭育才回忆说,大概是2010年组织的一次晚会活动中,他发现年轻人已经无法展示纯正的青龙方言,由此,便立志要把青龙方言土语用文字记录下来,为后世留存一点文化资料。

回顾出书经历,郭育才说,当时没有任何本土资料可供参考,只能独自一人夜以继日忙活起来。

郭育才曾在青龙从事新闻记者工作。28年间,他曾走遍全县2000多个自然村,和形形色色的人沟通交流过,这也为他做好这件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搜集、整理、编著的过程也并非易事。

当时已经离开青龙在市里工作和生活的郭育才,遇到拿不准的,依然不辞舟车劳顿之苦回到青龙这片土地,向操着浓浓方言的乡亲请教;此外,彼时已年近花甲,不能熟练使用电脑打字,他就用一根手指头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笨拙地敲,硬是磨破了三件上衣的袖子;期间,他更自学掌握了图片编辑、版面排版等技能,还自己联系出版社、审稿、修订,并最终印刷出书。

“语词卷”荣获省民俗文化协会颁发的河北省民俗学著作一等奖,“语词卷”“语句卷”荣获市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原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在接受《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时,曾被问及“如果您可以带三本书到无人岛,您会选哪三本”,他答道:“一本书足矣——《青龙方言土语》。一个人的小岛适合想象和回忆,青龙那旮旯是我的故乡。”

郭育才搜集、整理青龙方言一事从未中断,“它不是优秀的、不是完美的,希望可以把在青龙民间口口相传的语言用最基本的文字更完整更准确记录下来。”

来源:秦皇岛Plus(记者:储学敏整理)

编辑:崔婷婷 编审: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