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当孔子的师傅,确有此事还是子虚乌有?

再者,一个七岁的孩童就被圣人拜为师,对其日后发展又真的好吗?该子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一日孔子携弟子驱车驶往莒国今(山东省莒县),途经一处村镇小道,见一七岁稚子立于道中央见马车驶来也丝毫没有退让之意,出于好奇下车查看。

孔子问:“你这顽童,见到马车为何不绕道?”

孩童答:“自古只有车马绕道城池的道理,哪有听过拆了城池让道车马的。”

孔子又问:“城池在哪里?”

孩童指着地上刚用石头堆砌完整的堡垒说道:“偌大的城池你看不见吗?”

孔子又问:“那城池总该有让马车经过的大门吧?”

孩童仿佛恍然大悟道:“我竟忘了小人走小门,大人应有大门才能通行。”

遂在虚空画了一个大门,恭敬的对孔子说:“先生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神童项橐智怼孔子

这个让孔子都不得不刮目相看的孩子相传是西楚霸王项羽祖上的第三代子孙项橐,项羽是第十一代。

一向恃才傲物的孔子也是被项橐煞有介事的“骚操作”给整懵了,

一时玩心大起,于是自觉的走进了项橐的“城门”,

笑眯着眼睛说道:“老夫见你这稚子有点意思,不如我们来比试一番?”

岂料项橐却不干了:“小子修筑城墙甚是忙碌,就不陪先生玩闹了。”

这可把一向被众星捧月的孔子给整郁闷了,

于是再问道:“你可知我是谁?”

项橐却不慌不忙答道:“你是谁关我何事?”

孔子继续问:“怎样你才愿意和我比试?”

项橐环顾四周略感无趣,于是说道:“既是比试,赢了可有糖吃?”

这乡村小道哪里有集市,倒是孔子见这稚子如此有趣,不禁生出收徒的心思。

于是稍作思量后孔子说:“我们各自提问作答,输了的就认对方做师父如何。”

项橐一听,自己还没收过徒弟,于是便应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是看着这顽童甚是狂妄,于是孔子也没有手下留情,问道:

人存于世,皆因天上星辰地上五谷,那我且问你,天上有星辰几许,地上有五谷几颗?”

本以为项橐会乖乖认怂拜孔子为师,哪料项橐只是眉间微皱,

瞬间答道:

“你这老头,难道不知‘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的道理?那我且问你,你可知道自己眼睛上方的眉毛有多少根?”

这一问倒是将孔子问得有些语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孔子的弟子有些看不下去,走下马车指着田边耕地的农人问项橐道:

“你看这农人每天都在用锄头耕地,他可知道自己一天用这锄头锄了多少次地?”

项橐白了一眼孔子的学生道:

“先生每日乘坐马车行驶,可知这马蹄子一天上下落了多少次地?”

弟子也语塞了,本欲继续发问找回点面子,奈何一时却想不出可问之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项橐之问难倒孔子

此时项橐却灵机一动问向孔子道:

“先生可知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为什么能鸣叫,松柏为什么能冬夏常青。”

孔子一听,这个简单,不假思索就答道:

“鹅和鸭的脚掌是方的,所以能浮在水面上;

鸿雁是因为有长颈,所以能鸣叫,松柏内心坚定,所以能冬夏常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橐听完后假装惋惜的直摇头,

“先生您答错了,先生您要拜我为师了。”

孔子一听也是一愣,十分好奇的问道,“错在何处?”

项橐正襟危坐故作沉着学着孔子的样子说道:

“鱼鳖的脚掌不是方形的,却能浮在水面上;

蛤蟆亦能鸣叫,却没有大雁那般的长颈;

空心的竹子也是冬夏常青,难道它也是因为内心坚定吗?”

是啊,竹子连心都没有,何谈内心坚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此时却见一路白衣送葬的人家担着口黑色大棺,吹着喇叭唱着歌谣经此走过。

但见披麻戴孝的儿女只是一路唱着歌谣却未曾见其落泪嚎哭。

一向仁义孝道至上的孔子十分气愤,正欲上前教导,项橐却将孔子拦下,问道:

“先生为何动怒?”

孔子愤愤答道:

“父母新丧还能如此从容歌唱,是为不孝。”

项橐却质问孔子道:

“先生可听清他们吟唱的歌谣作何解?”

孔子一听更怒了:

“难道世上还有什么歌谣比得上父母离世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橐此时不禁有些鄙夷这位所谓的“圣人”,

于是有些不悦的说道:

“先生枉为人师,连事情的真相都未曾听清,就不分青红皂白准备斥责别人。

他们歌谣的内容唱的是‘肥猪出了圈,野马上了羁,金银入了柜’。”

孔子询问项橐可知其中意。

项橐答道:

“肥猪出圈就是女儿嫁人了,野马上羁就是儿子娶亲了,金银入柜就是老人老有所依安度晚年后欣然逝去了。”

此时孔子对眼前这个七岁稚子更多了些许惊讶,于是伸手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项橐不急不慢的说:

“对于一个老人而言,儿女各自有了归宿,自己也老有所依无疾而终。

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啊。儿女为什么要大哭大闹的让父母走得都不安生呢?”

项橐继续说道:

“有一些子女生前百般虐待父母,死后却嚎啕大哭以欺世人更欺自己。

反倒是生前对父母孝顺体贴的子女,父母走后他们心里也是难过的,但一个人真正的哀伤是没有办法表达的,他们难过但却问心无愧,更没有必要哭给世人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本以为项橐只是善于“诡辩”的黄口小儿,却不料其在看透人心,人情,人性,以及洞察时势通晓世故方面也有如此见地。

能在此地遇见这样一位聪慧无比的孩童,孔子心生感叹的说出了那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此时的孔子内心深处是十分认可这个叫项橐的孩童的,他自认为自己七岁的时候是不如项橐的。

所以孔子郑重的拜了项橐为师。

才有了后来《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的典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项橐的夭折

孔子走后,孔子拜少年神童项橐为师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列国君主耳里。

于是先后有几个君主都派侍者来邀请项橐到其国家。

一来想亲眼目睹什么样的少年可以让大儒孔子都甘拜其为师,二来也是希望得此神童为自己国家所用。

但项橐皆以自己年幼,且不愿离开故国去到别国为由拒绝了。

其中吴国的君主属于比较心胸狭隘之辈,数次邀请项橐未果后,他担心项橐日后为其母国效力成为自己国家的一大“祸害”,于是想在项橐还未成长起来时,就先将其扼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