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给钱是出路吗?

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关税,他们在忌惮我们吗?

这则来自欧盟宣布对国产电动车增加关税的新闻,最近也是搅得汽车市场有些"动荡"。

比亚迪、吉利、上汽集团分别要加增17.4%,20%,以及38.1%的关税。在这些数据当中,显然,上汽集团是最背的,他将面临着关税税率增加到48.1%,当然这个也比较好理解,毕竟上汽集团在汽车海外贸易上面一直遥遥领先。

就此情况,上汽集团在6月13日已经发布了一个《有关欧盟委员会反补贴税决定的公开声明》大致意思,坚决避免人为设置新能源汽车的贸易壁垒,公开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共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如果你读完这一则公开证明,你会发现上汽也没有讲太多实质性的消息,除了自我鼓励,自我强大,并且希望欧盟可以认真地倾听中德两国的呼声之外,也没有太过于强硬的回应。

在这一点上,中国是把体面做到极致了。

在做新能源汽车这件事情上,中国的弯道超车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

比起欧洲国家长达百年的传统汽车工业,我们的新能源的确对他们进行了降为打击,如果说他们怕了,应该没有人反对。

然而要在别人的国土上进行汽车售卖,很大程度上也该入乡随俗。

早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数据,比较与其他国家的电动汽车,中国目前的产品有着相对30%以上的价格优势,而且我们还有智能化的优势。

在这一点上是远超欧洲很多品牌,在这个背景下,那欧盟决定要增加我们的关税,减弱我们的战斗力,从而达到减缓我们出口的目标,只能说他们的小心事,小算盘打得砰砰直响。

而在这场有关增加关税的讨论中,宝马、奔驰、大众这三家传统欧洲车企均表示反对。

这一次他们站我们。

很明显,欧盟这一招就是为了针对中国车企,不让我们进入欧洲大陆,不让我们将智能化的电动汽车打开欧洲古老大门,那帮人,加起来都快700岁了,真的是幼稚。

可天枰的另一端,还是需要中国车企想出确实有效的方法,让我们出口欧洲顺利成章。

然而,欧盟的这一步险棋,又似乎促进了中国车企在欧洲建厂的速度。

在目前相关的资料当中显示,比如名爵就有计划在欧洲生产电动汽车、奇瑞集团也有计划今年在西班牙建厂生产电动汽车,比亚迪方面则是计划明年在欧洲投产一家组装厂。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似乎又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这两年,国内车企一直反复的强调要出口;而我们出口也比较单一,车型坐上远洋大轮船,被运输到全球各地。

然而要做一家全球化的,首先的布局应当就是本土化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过来思考,为什么丰田能够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车企,在靠他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效益的同时,其实在当地建厂利用当地资源也是他全球化滚动的一个基石。

在这点方面,奇瑞汽车是我们很好的表率,在资料中显示,奇瑞很早就在海外建厂进行本土化生产,他在海外一共有10个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中东、南美;而他也是第一家在巴西建厂的中国汽车制造商,依靠巴西南美洲市场向外发散。

在海外建厂这件事情,只有当海外市场已经达到一定的体谅,海外建厂绝对是一件有利可图的长期利益。

要知道在海外建厂不仅可以降低关税,还能有效地避免很多贸易壁垒,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物流成本,还能提高整车的整体综合效益,并且带动当地的人才就业等等,听起来是百利而无害。

可大家也知道,在海外建厂,特别是在欧洲地区建厂,严苛的欧标正在等着我们。

在当地售卖他们标准之下的车型,也将意味着我们对于零部件的供给、开发,都将是一场重新来过的战役。

而当地政府会不会支持?能不能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欧洲国家的人民动不动就是游行、起义、反对,也着实让人很错乱。

我想在全球市场,应该找不出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一般引进特斯拉这家外资企业企,给足了全部的真心和真诚。

上海市政府一路开绿灯就不用说了,高效地文件审批,高效地临港建厂,无论是从特斯拉零部件的国产化,量产程度,以及以上海临港特斯拉超级工厂为发展出去的出口,上海市政府都是一个特别好的案例。

但这样的案例也许仅存在于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洲国家能否对于我们如此友好,完全没有信心。

从每年的全球汽车品牌销量中,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丰田、大众、奔驰、宝马、现代、雷诺这类老牌的车企依旧还是世界的中心。

中国的比亚迪拼尽全力闯入了2023年全球销量榜单前10,这对于我们而言是无比震撼的一次尝试。

可即便如此,自主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品牌认知度还是很低。如何让欧洲消费者愿意去消费一个陌生的品牌,并且还是电车,在这件事情上,要么学习蔚来,花大价钱大力气,在城市的中心区域租下门面,让欧洲人民看到我们。

但在这件事情上,也必然要走上一条无穷无尽的亏损之路。

我们不能去否认欧洲人民想要尝鲜的意识,可绝大多数的欧洲国家,他们在有关于智能电动车的布局以及推广上面绝对是缓慢的。

我也坚信,他们很享受那种缓慢。

在网端,有时候总能看到一些在中国旅居很久的欧洲博主回到自己的故乡,他们会觉得超市买东西不能刷微信支付宝,路边停车还需要专门兑换硬币,交水电费也只能一个月一次,对于他们习惯了中国的数字货币的时代,欧洲那些正常不过的生活理念跟方式已然和他们脱轨。

但这只是一些个别案例,对于生活在欧洲地区的民众来说,这些早已习俗平常,不想被改变,不要过度的被改变,也成为他们的内心理念。

有没有一种可能,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大举进入欧洲大陆,这件事情让他们想起了百年之前,成吉思汗的铁骑浩浩荡荡侵入多瑙河,让他们再次感受到了东方文明古国的强大、内敛以及长远。

他们花了很长时间将我们"屈服",可现在一切似乎又从头来过。

不被友好对待,是最近欧盟增加关税新闻之后很多人提出的关键词。

而这也许也就是我们要突破一个量变到质变之间,所要途经的必经之路。

在相关的数据资料中显示,2023年中国品牌占欧洲市场的4%,而这个数据预计到2028年会达到7%。

在欧盟感觉到明显的压力之时,增加关税,让我们提前加速欧洲工厂的建设,也许的确是一条光明大道。

除了刚才上述说过的车企有建厂的意愿之外,波兰、意大利都在出台很多政策,希望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前往建厂。

大家目前已知的零跑汽车已经和Stellantis集团合作,准备在欧洲生产车型。从相互共赢的角度看,其实,零跑汽车也为自主品牌与欧洲传统车企之间的深度联系,找到了另一种打开方式。

你有渠道,你有设备,我有车,也有技术,那这样子的碰撞,似乎比单纯的强盗般的高昂收费来得更加让人舒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我在网上打入"欧洲经济"关键词条时,出来的内容并不是特别的喜人。很多人都用"死气沉沉",来总结欧洲的经济。

2023年欧盟加英国的GDP增长幅度仅为0.4%,因为2022年的能源危机对欧洲进行了极大的冲击,所以目前的经济形势比较放缓。

有一些相关的新闻在这儿,我们也不多议论,总之目前看起来,也是东一块西一块,各种矛盾,各种激化不断。

就在前不久,欧洲央行还公布了六月的利率决议,降息25个基点,这也是2019年以来首次降息。有关这一点,分析师指出,这个消息公布之后,股市汇率都会呈现较好的表现。

而在5月15,欧洲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春季经济展望报告,报告中指出,目前欧盟经济增长表现好于预期,通过水平持续控制,经济扩张初具基础。

他还提到了私人消费,是2024到2025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一切以钱看齐,按照这样的背景,欧盟要增加中国电车的关税,似乎也是在自救。

而且其实这次欧盟要增加我们电动汽车关税,也是在美国宣布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之后;美国早前在五月中旬,就已经发布了增加我们在半导体、电池、电动汽车的一些关税。

而在一个月之后的六月中,欧盟也开始官方行动,好吧,我们不会怀疑你们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让我们不断加钱"的活动,想想要通过关税上的压力,让我们有所忌惮,这件事情也只能说各家有各招吧。

而在另外一方面,有不少中国的电车用户提出,如果一旦欧盟的增加关税成立,那会不会导致我们本国自己买车会贵一些?

毕竟这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但只能说目前此事无解,我们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进入欧洲市场这一步棋,必走无疑。

在面对外界质疑,"中国电动汽车产能过剩,所以才能低价出口到全球"时,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他们都是在进行一种自我保护。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言论,在主体方向面前,都没有办法撼动最大的那个目标。

中国自主品牌是必然要走全球化路线,而那些路线上的阻碍,难道我们承受的还不够多吗?既来之则安之,中国汽车不就是这样一步步走下去的吗?

文|小花姐姐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