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传奇杂剧是传统戏曲发展的最后阶段,共有来自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年龄段的200余位作家参与传奇杂剧创作,其中不乏林纾、吴承烜、冒广生、吴梅、顾随、卢前等名家大家,共诞生了近430余种剧作,流传至今的有360余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民国传奇杂剧史论》是研究民国传奇杂剧的学术专著,按照"史"与"论"的范畴,共分上下两篇。该著以民国时期的历史与文化进程以及戏曲史的演变为背景,以民国传奇杂剧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新戏曲史料的发掘与整理,全面考察该时段传奇杂剧的发展、变化以及消亡历程,重点分析重要作家群体的思想艺术倾向以及各时段作品的思想主题、艺术风貌、剧本体制的传承与新变,总结民国传奇杂剧的价值与地位,反思其在剧烈的政治文化转型中尴尬的处境。本书的出版对于撰写完整的中国传奇杂剧发展通史,探讨新文学背景下古典戏曲的命运,考察传奇杂剧发展与消亡对当下戏曲发展的借鉴,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传奇杂剧史论》(上下册),姚大怀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传奇杂剧在民国时期的经历

曲学大师吴梅在论及清代戏曲时表示:"乾隆以上,有戏有曲;嘉道之际,有曲无戏;咸同以后,实无戏无曲矣。"[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卷下,第37—38页,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在吴梅看来,乾隆以上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高峰,而嘉道之际的戏曲便已走向下坡,至于咸同以后"无戏无曲"的戏曲更是不可挽回地走上了末路。该判断基本符合清代戏曲发展的历史,尤其指出了咸同以后传统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然而,事实上,作为传统戏曲的两种重要文体形式,传奇杂剧并未在咸同以后迅速消亡,反而在清末获得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在中国戏曲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民国初年,传奇杂剧继清末发展的余绪,借报刊等近代传播渠道,并在近百位剧作家的参与下,继续高歌猛进,取得不俗的创作业绩。但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属于旧体文学范畴传奇杂剧渐渐偏离大众的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新文化排斥的对象,再加上大批作家纷纷淡出,传奇杂剧步入长达十余年的低潮期。即便吴梅等数十位剧作家苦心经营,却终究无法挽回传奇杂剧的创作颓势。抗日战争的爆发,不仅引发数十位爱国剧作家投身其中,也为传奇杂剧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掀起一轮短暂的创作高潮。解放战争时期,只有极少数剧作家还偶有创作,从而正式宣告传奇杂剧进入最后的消亡阶段。由是观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受不同政治文化思潮以及作家创作兴趣的影响,传奇杂剧在民国时期经历了由兴盛到沉潜再到有所起色直至最终消亡的全过程。

就笔者掌握的材料来看,在短暂的民国历史中,共有来自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年龄段的200余位作家参与传奇杂剧创作,共创作433种剧作。虽然民国时期并未诞生可与王实甫、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人比肩的超一流大家,也未创作出如《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之类的经典名作,但在传统戏曲渐渐远离戏曲舞台和读者视线之际,这批剧作家继续坚持创作,为退场前的传奇杂剧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并奠定了他们以及民国传奇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与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作者:

文:姚大怀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