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性报告出炉时,美国斯坦福教授教倪德卫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断言:“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

倪德卫之所以如此断言,在于西方认为没有考古证据证明夏朝存在,包括甲骨文中也没有“夏”政权的表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认可夏朝存在,自然会让西方学者火冒三丈。

但问题是:甲骨文中没有直言夏朝,就一定真的没有夏朝痕迹吗?其实,结合文献来看,甲骨文中已有四大证据,可以说虽然无“夏”却可证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证据:西邑

甲骨文中,频繁提及一个叫“西邑”的城市,历代商王担心西邑鬼怪作祟谋害他们,于是多次祭祀西邑。

巧合的是,无论传世文献,还是战国竹简,其中都有记载“西邑夏”。比如清华简伊至记载“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即伊尹建议商汤迂回从西部攻入西邑灭夏,尚书记载“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灭夏之前,商人居于东部,郑州王城岗遗址就是先商据点之一,因此夏都二里头的地理,相对于商人来说则为“西邑”。商朝信鬼神,剪灭西邑夏后,担心西邑鬼怪作祟,故而才会卜问、以及祭祀西邑。

因此,虽然甲骨文中只说“西邑”,但综合卜辞内容和文献记载,可以判断此“西邑”就是文献中的“西邑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证据:杞国

根据文献记载,商汤灭夏之后,聚夏人于杞地,让夏人建立了杞国,继续祭祀夏人祖先,国语中说“有夏虽衰,杞、鄫犹在。”武王灭商后,将大禹后代东楼公再度封在杞地,周成王举行“成周之会”时堂下左侧有“夏公立焉”,后世孔子还曾特意到杞国询问夏礼。

甲骨文中,迄今一共发现六块提到杞侯或杞地,比如:武丁问候杞侯“丁酉卜,嗀(hù)贞,杞侯爇(ruò),弗其祸?凡有病”;祖甲征讨夷方返程时巡视杞国“已卯卜,行贞,王其田,亡灾?在杞”;纣王征夷方返程时也迅速了杞国“庚寅卜,在香贞,王步于杞,无灾?”

因此,从武丁到纣王时期,杞国一直存在,周朝继续封国,世系传承一直没有断绝。有人怀疑,商朝时禹夏后代杞国或已断绝,或者杞国被其他姓氏取代。其实这一点基本不可能,因为“国之大事,在戎与祀”,乱祭祖先会出大事的,周代杞国明确祭祀禹夏,故而可以断定商朝杞国就是禹夏后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证据:土方

甲骨文中,商朝征讨过很多方国,但与“土方”战争次数最多(郭沫若考证指出:土方是与殷商发生关系最多、战争也最频繁的一个民族),且每次都是重兵进攻,比如“登人三千呼伐土方”,“共人五千伐土方”,乃至还有武丁亲征,最终武丁灭亡了土方。

而在文献中,也将“土方”与“大禹”联系了起来,比如诗经记载“洪水芒芒,禹敷(治)下土方”,尚书记载“帝釐(治理)下土方,设居方”等。

据此,近代郭沫若、胡厚宣等认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禹夏残余力量,或夏朝遗民,即史记记载的一股逃向北方的夏人势力。学者胡厚宣在《甲骨文土方为夏民族考》一文中指出:“土通杜、杜通雅,雅通夏,是土即夏也。”也就是说,“土方”是商人对夏政权的旧称,“夏”应该是后人对夏政权的新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证据:鄫国

上文国语中提到“有夏虽衰,杞、鄫犹在,杞、缯由太姒”,就是除了杞国之外,禹夏后代还有姒姓鄫(又可称缯或曾)国存在。史书上有两个曾国,一是位于湖北枣阳随县的姬姓曾国,西周初期南宫括被册封于此;一是姒姓曾国,即《世本》中“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至于具体封地还有疑问,如今普遍认为曾国初封于南阳方城(考古发现方城八里桥遗址,相当于二里头三期),后迁徙到了山东。

而在甲骨文上,也有很多曾国的记载,且与方城八里桥位置吻合。比如:武丁征伐南方时“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从我,中从舆,左从曾。十二月”,“立事于南”即莅临戎事于南方,而南阳方城地处中原通向“南土”的必经要道,曾国出兵极为正常。

除此之外,甲骨文中还有不少曾国记载,而这个曾国,肯定不是姬姓曾国,只能是姒姓曾国。因此,结合史书来看,商朝除了姒姓杞国之外,还有姒姓曾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虽然甲骨文没有直接说“夏”,但其中的西邑、土方、曾国、杞国等,不仅说明甲骨文中有夏,而且已经证明了夏朝存在。

当然,西方学者或某些西化学者,直接完全否定或摒弃夏朝史料,认为史书中的夏朝内容不可信,要求完全考古证明夏朝存在,要求考古出土字证或自证材料才能说明夏朝存在。如果这么研究的话,上述甲骨文上的内容,的确无法证夏,但能将荷马史诗、圣经内容当作正史的西方学者,却完全否定中国夏朝史料的行为,是严谨的学术、还是傲慢与偏见,还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参考资料:《史记》、《尚书》、《甲骨文“曾”与姒姓缯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