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武王伐纣胜利之后,周朝建立。

除了给纣王编排了一些黑料外,周人还讲了个故事,就是成汤灭夏。

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是个暴君,宠信妖女妹喜,残害忠臣关龙逄,残酷压榨诸侯方国,导致天怒人怨,商汤兴义兵吊民伐罪,在鸣条大战夏桀。

方国不想为暴君卖命,纷纷倒戈,商汤一战定乾坤,建立商朝。

周人讲这个和武王伐纣相似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五的故事时忽略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引发了后世对鸣条之战的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汤)

一、鸣条之战过程的争议

这个问题就是:不知道是商朝人太健忘了还是太数典忘祖了,成汤灭夏这么重要的事情,数量众多、记载了商代很多大事的的甲骨卜辞里居然一个字都没提到。

这件吊诡的事让最早系统研究甲骨文的王国维十分困惑,也给后世其他研究者研究周人讲的那个故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鸣条到底在哪,战争过程究竟是怎么样的?

第一种说法是钱穆主编的《中国历代战争史》。

书中显示,汤在灭葛、韦、顾、昆吾等4 个夏与国以后,由今商丘的南亳约沿陇海线 一路向西,自潼关向北渡过黄河攻击夏都安邑,战于鸣条之野,又追击桀东北行,在黎城南越太行山后过安阳、濮阳到达定陶,最后桀向东南败逃到安徽巢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鸣条之战)

第二种说法是叶剑英元帅指示编纂的《中国军事史》。

书中显示,汤自商丘灭掉4国之后,挥师西向绕至今河南巩县的夏都斟寻西部,战于有娀之墟,并先后追击桀到今封丘的鸣条,在迫使桀南逃南巢后继续挥师西向。

第三种说法是《中国军事通史》。

汤伐灭4国后将政治中心迁至郑州的郑亳,再由嵩山南麓的登封经轘辕关直插斟寻。夏桀经陕县向西北逃 至晋西南的安邑,汤沿崤函古道向西绕到蒲津关东渡黄河,在到达安邑之前和夏军决战于鸣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鸣条之战)

第四种说法是《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汤自山东曹县出发,先向东北攻击济宁附近的有仍氏,再向西南至封丘的鸣条和定陶的三朡决战,桀南逃后向西攻击巩县的夏都。

第五种说法是《先秦战略地理研究》。

汤自曹县的亳出发,先灭葛,再灭在郑州的韦,进而灭掉北边的顾和南边的昆吾,然后在向斟寻进军的过程中于鸣条和夏军进行决战。

汤由曹县的亳先灭4 国,再经由登封绕道,从西边进攻斟寻,并追击夏桀至封丘的鸣条和定陶的三朡决战,迫使其逃亡南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鸣条之战)

出现这么多种各异的说法,原因就在于周人讲故事过于细大不工,很多细节语焉不详,就连太史公都搞不清。

毕竟从司马迁到传说中夏桀的时代比从今天到司马迁的时代也短不了多少,司马迁看那段历史就和我们看司马迁一样。

二、鸣条之战新看法

清华竹简的出土,给完善鸣条之战的故事带来了新局面。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刊布了多篇有关商汤、伊尹故事的 珍贵文献,其中包括第一辑《尹至》、《尹诰》,第三辑《赤鹄之集汤之屋》,第五辑《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 这些竹简出自战国时代士人之手,其成篇年代、思想倾向各异,但补充了成汤灭夏的故事,给商汤伐桀路线提供了新线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华简)

清华简上记载“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夏播民入于水,曰:‘战’。帝曰:‘一勿遗’。”

就是说,商汤的军队是从西面进发的,绕过了东部防线。

这与《尚书 · 汤誓》中的“桀都安邑 ,汤升道从陑 ,出其不意”也能对应上。

《正义》对此有很好的疏解:“是桀都安邑必当然矣。将明陑之所在,故先言“桀都安邑”。桀都在亳西,当从东而往,今乃升道从陑。“升”者,从下向上之名。言陑当是山阜之地,历险迂路,为出不意故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尚书)

陑在河曲之南,在今潼关左右。河曲在安邑西南,从陑向北,渡河乃东向安邑。桀西出拒汤,故清华简曰“自西翦西邑”,就是说,鸣条在安邑以西。

综合清华简的说法,夏人有山川之险,直接从东面进攻很困难,故商汤选择从南绕过,再从黄河北渡,偷袭安邑后方。

商汤渡河的地方,正是有莘氏的领地,而伊尹出自有莘氏,商汤于是与伊尹盟誓,娶有莘氏之女,双方达成联姻,伊尹也由此取得了很高的地位,成为一代权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尹)

在伊尹和有莘氏的帮助下,商汤偷袭成功,夏桀战败后出逃。

三、夏桀逃到哪去了

一般认为,夏桀南逃到了南巢,也就是今巢湖一带,然而清华简上的记载,对这个说法也有了疑问。

清华简上说,夏桀战败后,商汤追击时,发布了“一勿遗”的命令。

对这个命令本身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金文中就有“幼寿勿遗”的文字,就是说不分老幼全杀光,“一勿遗”应该与“幼寿勿遗”是同样意思。

传说中夏桀残暴无道,被臣民抛弃,况且人口是重要的资产,为什么商汤还要“一勿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桀)

唯一的解释是逃跑的夏桀仍有一战之力,还是威胁,所以必须“一勿遗”。

这样就与夏桀南逃的说法冲突了,南巢本不是夏人旧地,夏桀跑到那里相当于流亡,是没有能力反击的,他逃的地方一定是能聚集旧部的地方。

对夏桀南逃之说古已有质疑,比如孔颖达就认为这个说法是传闻,并不可信。

何况“南巢”并不一定是地名,《容成氏》就记载夏桀是逃到了“南巢氏”的地盘。

“南巢”也有可能是山西境内的巢水,这与“夏民播于水”也能相符,《太平寰宇记》上说山西的襄陵县有巢山,巢山以南有水被称为巢水,“南巢”可能就是巢山以南的巢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汤)

所以周人所讲的故事完整原貌可能是这样的:商汤绕过东部防线偷袭后方,败不明不白的他并不甘心,逃到附近的巢水重新集结部众想要反击,商汤发布“一勿遗”的命令与之决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西襄陵)

参考资料:

王宏宇.《尹至》“一勿遗”与夏桀北逃新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3,(06):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