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的时候,东海郡流传着一段关于孝道的佳话。那时,有一位媳妇,其孝顺之名远播四方,为老人口口相传。她便是周青,一位在人生早年便遭遇了丈夫离世之痛的寡妇。周青并未因此沉沦,因为她深知,肩上的责任比个人的悲恸更为沉重——她需要照顾那位年迈且体弱多病的婆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婆婆的年纪已高,身体日渐衰弱,许多日常琐事已力不从心。然而,周青却从未因此而心生厌烦或不满。相反,她对待婆婆始终恭敬有加,照料得无微不至。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精神上的慰藉,周青都做得尽善尽美,让婆婆感受到了如同亲生女儿般的关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太太为免拖累儿媳,竟以决绝之姿,选择了上吊自尽。然而,在她离世之后,她的女儿却突然控诉道:“嫂子杀了我母亲。”此言一出,县吏迅速出动,将孝妇捉拿归案。孝妇声声泣血,坚称自己并未加害婆婆,但严刑之下,她终究难以自持,被迫承认了莫须有的罪名。此案逐级上报至郡府,郡决曹掾于定国审视案卷,深感疑虑。他深知此妇侍奉婆婆十数载,孝顺之名传遍乡野,实难想象她会行此大不韪之事。然而,太守却对此不以为然,坚持己见。于定国虽极力争辩,却终究未能撼动太守的决心。他心如刀绞,抱着判决书在郡守府内放声痛哭,最后更是以病为由,拒绝再判此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太守终究未能采纳于定国的意见,以谋杀婆母之罪将孝妇处以极刑。孝妇冤死之后,仿佛上天都为之动容,郡中竟然连续大旱三年,以示惩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任群守履新之际,深感旱情肆虐之虞,遂寻求占卜以解其因。于定国洞察秋毫,直指症结所在:“那孝妇之冤屈未雪,前太守固执己见,草率定罪,恐此祸端正源于此。”太守闻之,深感愧疚,遂宰牛一头,亲自前往孝妇坟前,虔诚祭奠,并立碑以彰其孝行。

此举一出,天空顿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仿佛天地都在为孝妇洗雪冤屈。当年该郡因此得以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自此,郡中百姓对于定国之公正无私,更是推崇备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至今日,山东郯城之地仍留有孝妇冢、孝妇祠等古迹,见证着那段历史。每逢春节或清明时节,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凭吊孝妇之墓,缅怀其孝行,亦感怀于定国之英明果断。此事亦成为后世传颂之佳话,用以警示世人,勿因一己之私而酿成冤案,让无辜之人受屈。

孝妇冢,屹立于郯城县县政府驻地的东南,宛如一位历史的守望者,静候着岁月的流转。它距离此地约2华里之遥,坐落在东外环路东侧20米的宁静之地,归属于郯城镇葛庄村这片丰饶的土地。冢体高耸入云,高约5.6米,仿佛一座坚固的堡垒,守护着那久远的故事。其周长逾180米,如同一道历史的轨迹,环绕着岁月的痕迹。墓冢坐北朝南,方位端正,彰显着古人对天地之道的敬畏与尊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孝妇冢前,屹立着两座石碑,仿佛两位守护历史的忠诚卫士。西侧石碑,铭记着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的光辉岁月,那是赐进士第政大夫、山东分巡东兖道提刑按察使司事加二级涂铨的庄重之笔。而东侧的石碑,则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瑰宝,静静地诉说着另一段历史。
石碑正中的前方,原是一处肃穆的祭祀之地。供桌、香炉、供席(那青石板,曾是祭祀者虔诚跪拜之所)一应俱全,构成了一幅庄严而神圣的画面。然而,时光流转,历史的沧桑也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如今,冢前的供桌,已不再是昔日的模样。它是1990年正月二十七日,葛庄村村民怀着对历史的敬仰和对孝妇的缅怀,用水泥、石子、砂子精心制作而成的新供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孝妇祠,坐落于郯故城南门口向南二里之遥的幽静之地,面朝东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现今郯城酒厂南侧。这座祠宇,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宛如一对和谐的姊妹,共同诉说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孝妇故事。

南部,便是那庄严肃穆的孝妇祠。它始建于嘉庆元年,由知县周履端亲手缔造。道光五年,知县徐铭更是倾注心血,增修了后殿,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孝妇祠自前至后,依次为山门、正殿、后殿三个主要部分。山门古朴典雅,高脊走兽,仿佛守护着祠宇的安宁。三级台阶之上,朱门双开,气势磅礴。门两侧悬挂着郯城书法名人朱良如亲笔题写的对联:“六月飞雪天报孝,三年不雨地鸣冤”,字迹苍劲有力,观之令人心生戚戚,无不为孝妇的悲惨遭遇而深感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