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47年5月中旬,解放战争山东战场极为重要的战役之一,也就是孟良崮战役打响,我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英明指挥下,一举全歼国军“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上演了一幕“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军事奇迹。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不仅挫败了国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同时也实现了山东战局的扭转,而更重要的,是有着“蒋家御林军”之称的整编74师的覆灭,意味着即便是全美械装备的国军精锐,照样也不是我军的对手。

不过,在这场举世闻名的战役中,却发生了一件令人感到极为“怪异”的事情。

什么“怪异”事情呢?从整编74师退守孟良崮的5月13日开始,一直到5月16日该部被全歼为止,整个孟良崮始终处于晴朗、高温的天气之中,一滴雨丝都没有,而这种天气,导致本就缺水的整编74师,更是难受无比。

到了后来,由于极为缺水,以至于依靠水冷的马克沁重机枪都无法使用,无形中就让火力大打折扣。

但奇怪的是,就在战斗结束后不久,也就是5月16日下午17时,当华野刚刚打扫完战场,孟良崮一带就下起了倾盆大雨,甚至一度达到了暴雨如注的程度。

面对暴雨以及胜利,陈毅陈老总诗兴大发,当即就赋诗了一首: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但同样是面对暴雨,那些被俘的整编74师官兵们却是另外一种心情,其中有不少人都在想,若是这雨哪怕能早来半天,说不定整编74师也不至于这么快覆灭。

所以,当时就有74师的军官仰天长叹,“这是天要亡74师啊”。

确实,这场倾盆大雨确实来的恰是时候,若真的早来了,还的确有可能会给华野造成一些麻烦,所以问题就来了,这场雨,难道真的是所谓的天意吗?

其实孟良崮战场上先晴后雨,并不存在什么天意,反而有科学的解释,之所以这么说,得从孟良崮的地形讲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良崮,位于山东蒙阴县与沂南县交汇处,属蒙山山系,同时也是沂蒙山区的“七十二崮”之一。

之所以会叫孟良崮,据传说是因为北宋名将孟良曾在这里操练兵马,因此就取名为孟良崮,而名字里的这个“崮”,意思就是指四周陡峭顶端较平的山,而包括孟良崮在内的“沂蒙七十二崮”,便是这种地貌。

具体的地形上,孟良崮最大的特征,就是山体大多由花岗岩构成,几乎没有什么泥土,更没有植物之类,远处看过去,就是一个由大大小小的石头堆成的山。

从这个外貌特征上就能看出,这样的地形地貌,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水源,并且由于缺乏泥土和植被,自身也没有太强的蓄水能力。

这么一来,像孟良崮这种地方,在兵家上就属于必死之地,只要围攻的部队切断敌军水源,那么守在这里的敌军必定会因为缺水而面临覆灭。

但问题就在这里,作为张灵甫来讲,他也算是带兵多年,不是那种啥都不懂的小白,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把部队带到这种必死之地呢?

实际上在最开始,张灵甫还真没有想着撤往孟良崮。

在发现自己处在华野的战略围堵后,张灵甫最开始的想法,是想抢占孟良崮附近的天马山高地,把这里作为与黄百韬的整25师联系通道,但由于叶飞的1纵及时赶到了天马山,并在一番激战后,成功将天马山285高地拿下,导致张灵甫的设想不得不破灭。

在此之后,张灵甫还曾试图往垛庄方向收缩,但当时的垛庄,早已被王必成的6纵占领,并且,6纵由于之前在涟水之战中被74师击败,因此全纵上下都憋着一股子劲,哪里会让74师再次得逞?

所以到了最后,张灵甫只能决定,部队往孟良崮撤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撤往孟良崮,至少就当时的局势来讲,也不完全是“自寻死路”的做法,张灵甫当时心里还是有相当把握能守住这里的。

张灵甫的信心来源于哪里呢?首先,就地形而言,孟良崮海拔近600米,地形是北陡南缓,而华野的进攻方向,恰恰是陡峭的北边。

这么一来,74师就可以居高临下实施反击,而华野因为是仰拱,自然就难度不小。

其次,从周边的地形来看,也就是孟良崮最高,是一个极佳的制高点,只要占据这里,那么四周就能一览无余,即便华野变换攻击方向,但处在制高点上的74师,均能在第一时间发现。

到那个时候,74师只要利用制高点的优势来一个火力覆盖,那么华野就会在进攻中付出极大代价。

退一步来讲,这么一个制高点,如果74师不占据,那必然会被华野占据,一旦如此,74师就惨了,垛庄去不了,天马山高地也没能占领,届时就只能被压缩在天马山与孟良崮之间的那个狭长地带之中。

如果是这样,那华野反倒是省事了,只要把74师围好,剩下的就是利用高地优势发起进攻就可以了,哪怕是74师再强悍,陷入这种局面,也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所以,当时摆在张灵甫面前的选择,其实并不多,他也只能上孟良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