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前,使用的应该是满语,但入关后,随着汉臣的增加以及环境的改变,朝堂上使用的肯定是汉语。

这话可不是我胡乱说的,有证据。雍正六年,雍正帝发了道圣谕,大意是大臣们在自己面前不准说方言,必须说官话,不会官话的士子们不许科考,尤其广东、福建两地更要严格,不许放水!

此圣谕发出去的几天前,雍正召见了一名叫许松佶的官员,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不似福建人”,因为许松佶说的官话雍正竟然全听懂了!事后还在他的考评里特意加了一句“言语亦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的官话,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话。各个朝代的普通话还不一样,到了清朝,普通话一开始是辽东方言,因为这是满清最早学会的汉语。

之后是南京方言,因为明朝最初定都南京,哪怕后来迁都到了北京,官话还是南京音,清朝各方面效仿明朝,语言也不例外;但后来为了减弱明朝的影响,于雍正八年设立“正音馆”,开始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官话。

语言对清朝皇帝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可惜效果不怎么样。清末探花商衍鎏曾说,一开始的时候各地官员都很认真,但这毕竟不是什么紧急公务,慢慢的也就松懈了,到嘉庆、道光时,福建仅存邵武郡城一所(正音馆),后来也改做别的,广东更是无闻矣。

这一切都说明,清朝在朝堂上是以汉语为主的。当然了,如果皇帝召见的不是汉臣而是满臣,大家用满语交流也很正常。或者汉臣为了拍皇帝的马屁,刻意学满语,这都是有的。

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从实用性来说,满语表达能力有限

语言和环境是分不开的,什么样的环境产生什么样的语言。生活在关外时,满语可以满足满洲人的日常所需,但到了关内,如何用满语去表达关外没有的一样事物?比如江南的手工纺织工具,关外没有,满语中也就没有。

中原花花世界无疑比关外更繁华精彩,涉及到的新鲜名词也更多。满语就不够用了,皇帝要想处理天南海北的事务,就得采用表达能力更强、使用人数更多、词汇更丰富的汉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从政治角度来说,清廷不想激起更大的矛盾

从清朝入关那一刻起,反清的地下行动就没有停止过。其规模或大或小,给满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一个剃发令,激得多少汉人奋起抗清,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也让清廷知道老百姓心里是怎么想的。

和头发比起来,语言无疑更为重要。头发可以剃,但想让我们改换语言?不可以,绝对不可以,这涉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清廷胆敢取消汉语推广满语,绝对会激起汉人更大的反意。

所以,历代清朝皇帝都很注意缓和满汉矛盾,他们深切的认识到,想让人数较少的满洲人统治广大的汉人,强压是不行的,需要采取更为柔和的措施,在朝堂上以汉语为主就是方式之一。

但清帝们也没有放弃满语,他们通常精通汉、满、蒙三种语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清朝以汉语为主,一是出于实用性,二是为了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