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河发源于青海的西倾山东麓,一路流经甘肃的碌曲、夏河、卓尼、临潭、渭源、临洮、永靖等县,全长673.1公里,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

对于一向苦于干旱的甘肃而言,关于如何使用这股宝贵水资源的讨论早已有之。

早在民国时期,甘肃省参议会就三次向省政府提案,提出了“引洮济渭”和“引洮入渭”的设想,但由于当时的物质条件有限而作罢。

随着时间进入五十年代,为了解决甘肃中部的干旱问题,甘肃省政府再次提出设想,要将洮河水东引至榆中、定西、会宁等县。

由于当时的氛围所致,这个工程的规模随后开始了不断地膨胀。

到最后报批时,竟演变成了一个计划引水30亿公方,流经陇中十多个县市,主干渠长1100多公里,灌溉1900多万亩土地的恢弘工程。

在1958年3月,甘肃省委正式组建了引洮水利工程局,该部门作为省委直接领导的专区级机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党委下设组织、宣传两部和秘书、资料两室,工程局下设工务、材料供应、生活供给、勘测设计、财务计划、卫生、交通运输、公安、人事九处。

引洮水利工程局甚至还拥有自己的法院和检察院,以及一份名为《引洮报》的党委机关报。

该工程的目标是要把向北奔腾的洮河扭向东流,从上游海拔2264米的岷县的古城,通过海拔2040米的通渭县的华家岭,到达海拔1400米的庆阳董志塬,建立一条“山上运河”。

整个工程需通过崇山峻岭2000多座,跨过河谷、沟涧800多处,要修建水库、水闸、涵洞、泄洪等建筑1100座;

还要把18座大山从山顶劈开一个槽,使水流通过,最高处需下挖180公尺,预计填土方量要达到15亿立方米以上。

为了实现这个设想,工程局居然计划在石门峡、拉马崖、白头崖、雪崖山、九甸峡、桥道堡、黑甸峡等陡崖峭壁上,在坚硬如钢铁的岩石上生生炸开一条河道。

整个工程总干渠长度将达到惊人的1400公里,另外还有合计达2500公里的14条支干渠。

为了达到预想中“山上银河”壮观景象,该工程设计的不是引走部分洮河水,而是当时流量为35亿立方米的整条洮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人们美好的想象中,这个工程完成后,广漠、洪荒的干旱地域将呈现出一幅瑰丽的图画:

每年能增产粮食45亿斤,发电30万千瓦,造林2500万亩,扩大草原1500万亩,养牛25万头,养羊180万只,养鸭300万只,产鱼600万斤,有500公里渠道可供通航。

如此巨大的工程,所需的劳动力自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甘肃省计划抽调16万人参与该工程,这些劳力将全部由工程受益区(定西10万人、天水4万人、平凉2万人)承担。

具体抽调方案是:在农忙期间抽调男全劳的40%左右,农闲期间抽调男全劳的70%-80%。

而在技术人员方面,省委干脆把甘肃水利学校搬到了工地,要求水利学校师生边上课、边施工。

在1958年3月,该校教职工与学生共260余人就组来到了工地。而应甘肃省的请求,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也派出了7名技术人员以及相应设备前来支援建设。

除水利技术人员之外,省卫生厅还专门抽调了400余名医务人员以支持工程。

在工程所需的资金与物资方面,由于当时的大方针是所谓的“民办公助”,因此中央与地方能提供的资金相当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国家投资仅有200万元,定西提供900万元、兰州市提供200万元、天水提供100万元。

这实际上就意味着绝大多数资金与物资都需要以无偿征集的方式从民间获取。

为此当时的甘肃省团委就在全省青年中开展了“献金一元”活动,而如榆中县甚至要求机关干部将自己每月收入的30%用于该工程。但最主要的物资来源却是平调农村的物资。

但是该工程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