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资治通鉴》第1卷,周纪一

【原文】(可跳过直接看译文)

材料一: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已,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材料二: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译文】

材料一:

卫侯提出了一项不合理的政策,而大臣们却异口同声赞同。

子思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

公丘懿子问道:“为什么?”

子思说:“君主自以为是,大家就不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最后事情处理对了,也是等于排斥了大家的意见,更何况现在大家都附和你的错误见解,进而助长了歪风邪气呢!不去考察事情的是非,反而喜欢让别人赞扬,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反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臣下谄媚,这样去统治百姓,百姓是不会同意的。长期这样下去,国家就不像国家了。”

材料二:

子思对卫侯说:“你的国家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

卫侯问:“为什么?”

子思说:“当然有原因。国君你说话自以为是,下属官员没有人敢指出错误;他们以你为榜样,说话也自以为是,他们的下属及百姓也不敢指出错误。君臣上下都自以为为贤能,各自的下属又附和叫好。因为附和叫好就是顺从,能得好好处,指出错误就是忤逆,会遭受灾祸。整个国家都这样的风气,结局又怎么会好?《诗经》说:‘每个人都称自己是圣贤,就像乌鸦雌雄难辨。’不也像你们这些君臣吗?”

【参悟】

一、对“求同存异”的误解。

你真的理解“求同存异”这四个字吗?

各方势力坐在一起谈判,大家的利益各不相同。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分歧的部分。如果大家执着于分歧的部分,就会陷入争吵扯皮之中。与其在分歧的部分争吵不休,不如暂时越过分歧,来寻求大家重合的部分。

暂时避开分歧的部分,去寻求一个彼此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然后先执行这个最大公约数。这样,才不至于让事情陷入停顿之中。

这才是“求同存异”。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就是一种求同存异的实践。

但很多人的理解进入了一个误区。他们以为求同存异,就是只能有一个声音,只能有一种意见。他们认为,自己的意见就是“同”,别人的意见就是“异”。他人还认为,组织的意见就是“同”,个人的意见就是“异”。

抱着这种理解,那么就会去消除不同意见,抹去不同声音。

最后,这个组织就像冬天的湖水一样,表面风平浪静,内部暗潮汹涌。

二、组织文化,就是权力文化。

领导人对于组织的文化建设来说,太重要了。说明白点,不是领导人重要,而是他这个位置的权力重要。

一个组织的权力结构,就像是一个大树。组织里的每个人,都在往上面爬。上面的人往下看,看到的都是脸。下面的人朝上看,看到的都是屁股。下面的人为了不掉下去,努力抱着上面人的大腿。同时为了不被上面的人踹下去,也会上面的人百般讨好。

上面的人喜欢什么,下面人的脸上就会呈现什么。大家表现惊人的一致性,这就是组织文化。

所以,组织文化,就是权力文化。

如果权力拥有者,不喜欢听不同声音,那么大家自然随声附和。如果权力拥有者,喜欢集思广益,那么大家自然踊跃建言。

我们常说的马屁文化,就是上面的人喜欢看笑脸。于是乎,下面的人就对着上面的屁股保持笑脸,这才有了马屁文化与逢迎文化。

组织文化,就是一种权力文化

三、筹划阶段“多样性”,执行阶段“一致性”

任何一个人或组织,在做事的事情,都是“P-D-C-A”这条循环往复的。

P-D-C-A”是一个质量专家提出来的,四个字母的具体含义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 和 Act(处理)。它像是一个轮子,推动人或组织不断前进。如果轮子变形,前进速度就会受影响。

1.Plan(计划)与Check(检查)过程,是筹划阶段,需要“多样性”。

在事情的筹划阶段,需要集思广益,探讨诸多可能性。

事业的运行,就探索一片未知的土地。探索过的领域,就是“已知”,没有探索过的地方,就是“未知”。已知的越多,未知的越小,组织就越安全。

探索的地方越多,探索的方向越多,“已知空间”就越多,“未知空间”就越小。

集思广益,广开言论,就是让大家都去探索,从不同的方向去探索。

自以为是,随声附和,就是让领导自己去探索,只从一个方向去探索。

两者相比,自然是前一个更为合理,更能扩大“已知空间”,缩小“未知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在筹划阶段,需要“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2. Do(执行)与Act(处理)过程,是执行阶段,需要“一致性”。

事业的执行阶段,和它的筹划阶段恰恰相反,需要的是“一致性”。

经过激烈的讨论,反复的研究,大家终于达成共识,制定了一个最终方案开始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致。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在开会研讨的时候,一眼不发,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意见牢骚一大堆。对组织而言,这种人必定是被清理的对象。汽车轮胎上嵌入一个石子,行驶的时候一直叮当作响,不但影响驾驶员心情,也影响汽车安全。

组织的执行阶段,如同物体运行一样。前进方向上合力的大小,决定它的运行效率。因此,要想让组织高效运行,在执行阶段的时候,就只能是一个方向。

这个时候,就要消除分力,不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论调、甚至不同的立场。

这些不同的声音,等到下一个Plan(计划)或Check(检查) 动作,再来倡导不迟。

《资治通鉴》为什么被称为帝王之书,但看得懂它的人太少了,而看得透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因为很多东西,讲得很隐晦,大家族都是藏着用,偷偷用,秘而不宣。这些东西直到现在,都不能在公开场合讲,只能放在小圈子小范围传播。

别人都在小圈子里学,学的是如何御人,你跟着普罗大众学,学的是如何干活,大家命运自然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众号【左丘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