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秋无义战”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意思是指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孟子的历史观。可问题在于,周天子势微,各诸侯国纷争这是历史的必然,自平王东迁,各个诸侯国彼此争斗,弱肉强食,逐渐强大,也开始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而始作俑者就是号称奸雄鼻祖的——郑庄公。

郑国属于周天子宗室一脉的诸侯王,是周朝姬姓周厉王儿子姬友的诸侯国 ,春秋初期,郑国国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周宣王二十二年 ,周宣王之弟姬友被封国于首都镐京附近,立国号为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位君主,姬姓,郑氏,名寤生,在他的治理下,使得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的说法。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最终使得郑国小霸之名闻达于诸侯。

郑庄公继位时,才十三岁。别看郑庄公登基时只有十三岁,可他的政治经验却好像有三十年。继位之初,郑国外有强敌环伺,虎视眈眈,内有悍母愚弟,威逼王位。可这位奸雄鼻祖居然能忍22年,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他的一再纵容之下,弟弟共叔段自己忍不住了,开始起兵造反,隐忍了22年郑庄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庄公在鄢城剿灭了叛乱的弟弟共叔段,国内形势拨乱反正。也因为此事,郑庄公被称为伪君子,而春秋开篇就是《郑伯克段于鄢》,尤此可见郑庄公的名声有多大。自内乱平定之后,郑国上下上下团结一致,军事与经济实力大幅增加,国家实力堪称春秋第一。在这种情况下,郑国二十二年秋,卫、宋、陈、蔡、鲁五国组合联军,组团打上门了。

郑庄公对此不仅不怕,反而是求之不得,因为他根本就不怕这五个夯货。但郑庄公唯一奇怪的是,这五个国家为何联手攻击郑国,难道自己就这么惹人厌恶。郑庄公是很开心,但总得知道打仗是因为啥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打听才知道,郑庄公当初剿灭弟弟共叔段的时候,放过了侄子公孙滑(叔段的儿子),大侄子跑到了卫国,要求卫国帮他报仇,助他推翻郑庄公统治,让他当国君,巧合的是,卫国也发生了类似的事。哥哥卫桓公和弟弟公子州吁争权,结果州吁篡位成功,州吁因此就觉得世道就该如此,所以特地为公孙滑出头,特意来打郑国,但州吁也知道凭卫国的国力不足以击败郑国,于是通过外交手段,联合其他四国共同伐郑。

期间宋国加入反郑联盟集团,也是因为差不多的原因,当初宋穆公死前,居然把位子传给了哥哥宋宣公的儿子宋殇公,没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冯。殇公继位后,公子冯就跑路到郑国避难。殇公数次要求郑庄公遣返公子冯,但被郑庄公断然拒绝,在此情形下宋殇公自然斩草除根,于是主动加入反郑联盟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陈国、宋国、蔡国。不过这三个是收了卫国的好处费,实际上就是攒鸡毛,凑掸子,壮声势罢了。

郑庄公看完本国情报部门提交上来报告之后分析,郑国与陈、蔡、鲁无冤无仇,不会拼命,凑数的可能性很大,宋国是为了公子冯,只要让公子冯暂且离开郑国,宋国大概率就会罢兵,至于挑头卫国,不过是州吁刚刚篡位,地位并不稳定,其真实目的是为了立威,只要假装失败,满足一下虚荣心就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切果然如郑庄公所料,郑庄公让公子冯去长葛暂避,宋国得知消息之后,立即移兵长葛,卫国在炫耀一番之后就班师了。陈、蔡、鲁三国自然也就顺势退兵,郑庄公不费一兵一卒就让五国联军退兵。而这不过是刚刚开始!

郑庄公让公子冯出逃长葛,就是让宋国顺势退兵就好了。可没想到宋国人真的打长葛,这不仅是打郑庄公的脸,更严重点说就是不识抬举了。攻击宋国本身问题不大,关键是怎么大才能名正言顺,才能将郑国的军事和经济上利益最大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时候谋士出了一个主意,让郑庄公去首都觐见了周天子,然后借天子名义讨伐宋国,郑庄公觉得主意不错,立即去朝见谁都不搭理的周天子,经过一番“协商”之后,郑庄公回国之后,就对外宣称宋国很久不来朝贡,天子赏我十车黍米为信物,命我讨伐宋国。并同时与齐、鲁缔结军事盟约,在外交上彻底孤立并包围宋国,接着组成三国联军共同伐宋。

这里面可没有打酱油的,军事行动很顺利,在庄公统一指挥下,三国联军很快拿下宋国的郜城和防城。宋国这边自然不会任由郑国的欺压,在宋国宰相孔父嘉的谋划下,宋国联合卫国,绕道偷袭郑国首都,迫使郑国退兵。提前演练了春秋版的围魏救赵。

在外作战的郑庄公在得知国内的求救之后,经过考虑之后认为:

第一,郑国想彻底占领宋国不大可能;

第二,再就是宋国与郑国不接壤,即使占领了,也不容易守;

第三,假借王命的理由有点牵强,宋国爵位很高(公爵),灭掉宋国会引起全天下的敌对,不值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郑齐鲁三国协商一致:立即撤军,对于打下来的两座城池宋城,由齐鲁两国平分,郑国丝毫不取。然后,郑庄公就回军救援首都去了。可耗费钱粮一点好处不拿,这显然不是郑庄公的作为。

郑国回援,孔父嘉的计策实现了,宋国也就撤军离开了郑国。为了避免与郑庄公相遇,宋卫联军特地绕道戴国撤军。可撤军路线并没有经过戴国的同意,欺负戴国是个小国,连个招呼都不打就非法入境。人家戴国肯定不高兴啊,里就是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严防死守,抗击宋卫侵略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父嘉也不高兴了,小小戴国,也敢抗衡三国联军,现在就可以让你灭国,可让孔父嘉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戴国虽小,但战斗力颇强,宋卫联军根本打不动。这下丢人丢大了,而戴国也难,短时间抵御可以,但久了可就招架不住了,在这种情形下,只能向郑国求救。

这可把庄公高兴坏了!正憋着劲儿没地方发泄,这真是想睡觉来枕头,即使戴国不求救,郑国也会来的,戴国求救,就是给了郑庄公一个借口,更关键是的郑庄公也早有吞并戴国的想法,但他了解戴国是块难啃的骨头。现在宋卫联军和戴国干上了,难得的契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郑庄公起倾国之兵直扑戴国,并且打出口号:“打击侵略者,救援戴国”!戴国见郑国来救,自然夹道欢迎郑军的到来,迎进城,但没有想到底是,郑庄公大脸一沉,小手一挥,动手!戴国就此亡国。

庄公站上城头,冲着下面孔父嘉一挥手,现在戴国属于郑国领土,这下宋卫蔡三国联军傻眼了,还有这么黑吃黑的啊,孔父嘉大骂:“不能怪你手腕太黑,只能说我道行太浅”。随后,郑庄公突然出兵,先是击败蔡国,然后歼灭卫国,最后合击了宋国。宋军由于没有军事准备,导致三国几乎全军覆没,孔父嘉好不容易才捡回一条小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役,郑庄公收获的不仅仅是戴国领土,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一种稳妥的利益收割模式——联合齐鲁。郑国有实力,虽然想扩张,但必须要顾忌国际影响,不好行动。而联合齐鲁是最完美的选择!因为齐鲁两国是周天子近亲诸侯。

一,齐国是姜尚封国,爵位高,不但国土大,主要还具有代替天子专征专伐的特权,这就是说,齐国打谁,就等于天子打谁,合法!

二,鲁国是周公旦封国,地位与齐国不相上下。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一直是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有地位和资本。换句话说,鲁国打谁,就是谁做的不好,合理合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国能够联合齐鲁,在道义上占据制高点,再也不用假借王命,而郑庄公看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许国。

找的理由还是追究许国不向天子纳贡。但攻破许国后,郑齐鲁三国因利益分配出现了分歧。郑国率先攻破许国,功劳最大。但齐国害怕郑国一家独大,有意将许国让给鲁国,鲁国虽然知道这块地迟早是郑国嘴里的肉(郑国离许国最近),但也故意不表态,希望形成联合施压,希望郑庄公退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郑庄公看的更远。许国位居中原争霸的核心地带,贸然占领许国,必然面临强敌环伺的境地。是块烫手的山芋,占领容易但未必守得住,可也不能轻易放弃,毕竟花了大力气打下来的。

于是,庄公扶持了历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大夫百里,意思就是郑国占领许国的核心目的不是灭许国,而是为了巩固边防。这波操作非常克制,无论齐鲁,还是其他诸侯国都很难挑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此,郑庄公摆脱了周王室的束缚,将王命大旗为自己所用,制霸一方,实至名归!但也就此从郑庄公开始,礼崩乐坏,天下诸侯各自为战,开启了数百年大乱。

孔父嘉从戴国大败而归,引发国人不满,政敌华督抓住了机会,散布谣言,说孔父嘉战败导致宋国国力衰弱,“皆孔父为之,我且杀孔父以宁民。”不久之后,宋国军队暴动杀死了孔父嘉,孔父嘉的媳妇也被华督据为己有。(因妻子太过美丽而遭杀身之祸,孔父嘉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父嘉的儿子被家臣护卫逃去了鲁国。传到第六代,出了一个历史上顶顶有名的人物——就是孔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