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7日讯一向开朗健谈、自信阳光的男孩张建(化名),在上初中后就开始变得对一切都不感兴趣,悲观,情绪低落。到了初三,张建的状态变得更加严重,开始行为呆板,动作迟缓,常耷拉着脑袋坐在沙发上发呆,一个姿势能维持好几分钟不动,就像是四肢灌满铅一样。母亲张霞(化名)给他办理休学后,张建在家中甚至出现了轻生的念头。张霞连忙带着他去医院检查,结果竟然是重度抑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纽扣家庭教育集团家庭教育指导师丁琳进行了以下分析和指导:

原来,在张建上初中后,不仅要面临学业压力,还要面对家庭的压力和变故,应对父母吵架、指责等等各种问题。青春期的孩子很关心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也非常敏感多疑。父母的操控、质疑又让他产生逆反和自卑心理,从而积累起负面情绪,导致抑郁。青春期的承受力和抗压力本来就比较弱,再加上情绪管理的能力不够,无法合理地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抑郁加深。

基于以上情况,指导师提出以下建议:

一、从父母开始改变。

只有父母保持冷静,孩子才会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慢慢好起来。

二、发现孩子的内心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孩子,去“看见”并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从孩子的内心感受出发,去关心他,帮助他,那么孩子就会逐渐走出负面情绪。

三、肯定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不应该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各种打击、贬低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而不是你要他数学好,他就能数学好;要他语文好,他就得语文好。正处于青春期,很渴望得到家长和周围人的肯定和尊重,而不是被操控、被否定。不管事情大小,都要给孩子提供正面反馈。

这种夸赞对张建来说很受用,他逐渐敞开了那扇紧闭的心门,变得愿意与父母走心交流,也开始愿意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好,会跟大家开玩笑了。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