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帮妈妈们疏导孩子疯狂玩游戏,让原本就焦虑的家长更加的崩溃和情绪失控。于是在情绪失控之下,对孩子玩游戏的恐惧也持续放大。

妈妈的情绪失控和焦虑感,也让孩子玩游戏更加沉迷,然后妈妈循环焦虑和崩溃。

一时间,让我觉得无解,总觉得哪里出了问题,让原本已经很清晰的逻辑变得模糊和失序。

在妈妈情绪稳定时,帮助厌学孩子走出来的方法都实行得很好,跟孩子处好亲子关系,让孩子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声,一方面让孩子释放情绪,另一方面让妈妈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帮助孩子找回一些价值感和自我认可度。

这些是缓解孩子情绪内耗和让孩子重获自驱力的根源和捷径,可是妈妈的高频崩溃,会让原本状态好一点的孩子又打回了原形,同时还封闭了孩子刚打开一点倾诉的心。

于是,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亲子关系开始没那么和谐,玩游戏也更加肆无忌惮。

昨晚,我辗转反侧,想着要怎么扭转眼下妈妈频频崩溃和情绪失控的僵局呢?

首先,妈妈崩溃的根源?

我把这几天妈妈崩溃的触发点关联了一下,发现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学习。

只要妈妈看见孩子在玩游戏,焦虑就自然发生了。另外,看到孩子没有写作业,或者没有认真听课,或者说要写作业但一字未动。

这时,妈妈们焦虑就会不请自来,耐心也会被消磨殆尽。

妈妈们,通常用的方法是忍着不说,然后忍不住爆发一次,从情绪焦虑到情绪崩溃,到和孩子关于玩游戏,不学习的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也在思考,对妈妈的情绪疏导的重心,眼下不是要怎么帮助孩子回到自驱力,而是要帮妈妈缓解此时的焦虑情绪。

因为我发现,即便我当时疏导了妈妈的情绪,妈妈懂得了孩子玩游戏时要么因为烦躁,内心苦闷和缺乏价值感,要么完美主义的自我高要求之下的情绪内耗。

虽然内耗的原因各有千秋,但结果出奇地相似。

一看到孩子玩游戏,原本情绪稳定的孩子再也无法做到淡定了。此时,妈妈急于找一个法子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却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失控情绪和焦虑成了新的问题。

妈妈在焦虑之下,是无法帮助孩子的,甚至还会加速孩子的厌学和沉溺游戏。

其次,妈妈为什么循环焦虑?

妈妈们都有着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着三观很正的教育理念,也有反思自己和快速理解的能力,可是焦虑却像成一个螺旋状的漩涡。

冷静下来时,或者说被迫让自己憋着不说时,说服自己忍着,静待花开。

可是,这些理智和自我劝说在看见孩子不写作业的那一刻,所有之前被暂时平复的情绪都不管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说的是,忍不是忍不住的,即便忍得了一时,也会在某个节点集中爆发,那个时候会口不择言,会把积攒在心中的不满全部宣泄出来。

孩子听了妈妈的话,会在心里二次给自己贴标签:我真糟糕,妈妈原来是这样想我的?她从来都没相信过我,也没有肯定过我。

当孩子觉得自己越来越糟糕时,当孩子觉得自己越来越不配得到爱时,就会愈发摆烂,将自己缩回游戏的空间,寻找一丝安慰。

很明显,妈妈是孩子重获自驱力的突破口。而妈妈想要帮助孩子走出内耗,走出厌学,要做到“无为而治”。

也就是退后一步,“不追马而种草”,不总是关注和盯着孩子学习和写作业,把重点放在关爱自己和修复情绪以及缓解焦虑上。

妈妈们太急于解决孩子问题的迫切,反而让崩溃的自己成了新的问题,看到妈妈难过和崩溃,孩子更加内疚和自责,于是玩游戏更加沉迷。

最后,如何走出焦虑?

走出情绪,走出焦虑,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最主要的一步是后退,不再眼里只有孩子。

后退一步的目的,不是放弃孩子,而是先去关爱自己的身体,呵护身体,这样妈妈就有心力去稳定自己的情绪。

这时的情绪不是忍,不是逼着自己接受,不是嘴上说接受但内心是被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忍,不仅会伤身体,而且还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变成新的内耗埋藏在心里。

没有一个孩子不爱妈妈,不喜欢妈妈因为自己而开心和骄傲,没有一个孩子想成为妈妈的负担,他们都想得到妈妈的认可,妈妈的爱。

妈妈有勇气后退一步,学会关爱自己,学会将重心拉回自己身上,学会对孩子玩游戏没那么火冒三丈,憋出内伤时,孩子的自驱力就慢慢回归了。

知易行难,最难控制的就是情绪,最难放下的就是不关注孩子,最无法接受孩子很普通的也是妈妈。

但,爱是无条件的,不应该是附加值。当妈妈学会无条件爱自己时,也就平和看待孩子玩游戏和暂时的摆烂。

妈妈退后一步,给孩子腾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间,妈妈也回到自己的空间,每个人都需要情绪的释放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