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3月8日凌晨四点,天刚蒙蒙亮,14名身着飞行员服装的年轻姑娘早早地就来到了北京西郊机场,停在他们面前的是6架苏式里-2型墨绿色双发运输机。几个小时之后,朱德总司令、首都各界的妇女代表、多国驻华使节的夫人,还有中外媒体的记者7000多人将会陆陆续续地来到这里。

那一天,14名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姑娘将要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她们将驾驶着六架飞机飞越天安门,接受首长的检阅,她们就是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而那里,就是这些女飞行员起飞盛典的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批女飞行员与朱德总司令的合照

几个小时之后,飞行盛典进入最后紧张的倒计时阶段。随着一声发令枪响,女飞行员们驾驶的六架飞机在众人的注目下直冲蓝天,正式开始接受国家和人民的检阅。

现在,女人开飞机已算不得什么稀奇事了,但是在60多年前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这可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女人可以干的事情有很多,为什么非要让女人开飞机呢?这还得归功于一个人。

时间来到1949年3月,在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颖超当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从这一刻起,她担当起了推动新中国妇女运动的重任,为中国女性的解放和地位提高一直奔走呼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颖超

一天,她对周恩来说:

我们国家有第一批女拖拉机手,第一批女火车司机,我们也应该有第一批的女飞行员。

邓颖超的这个想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非常超前的,虽然当时全社会都在倡导“男女平等”,但是,很多人的思想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大男子主义”观念——像开飞机这样的事情有男人做就可以了,干嘛女人也要来掺和呢?

站在妇女解放的角度思考,周总理觉得邓颖超的这个提议非常有道理,于是,他就向毛主席做了汇报,毛主席也同意这个想法,当即就做出了批示,而且在这件事上,毛主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不要培养成演员,而是要培养成人民的飞行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作秀。

1951年,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一辆老式的火车从南京出发,向着首都北京疾驰。车厢里坐着的是一群穿着列宁式棉军装的姑娘,她们是从中南预科总队和华东军政大学挑选出来的55名女学员,伍竹迪就是其中一个。

伍竹迪,1933年出生于广州,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子,她和几个哥哥一样从小就热爱体育,胆子也很大。16岁那年,伍竹迪还在广东执信女中学习时就报名参军,成为中南预科总队的一名女兵。

1951年,18岁的她成为第一批参与女飞行员选拔的女学员,不过伍竹迪没有想到,到达北京的第一天,迎接她和其他女学员的却是一道特殊的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伍竹迪

宣布这个命令的人是新中国的第一任空军司令刘亚楼,当时他在空军前门招待所一间大会议室里对即将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姑娘们提出了一项明确要求:

五年之内你们不准谈恋爱,有对象的也要断掉,如果下不了这个决心,就不要去航校了。

说罢,他开始观察在座女学员们的反应。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时除了像伍竹迪这样十七八岁的姑娘还暂时没有对象外,很多姑娘已经有意中人了。而且在那个年代,20岁已经不算小了,如果五年之后再考虑个人问题的话,那就错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这样做是不是太残忍了点呢?对于这个奇怪的要求,姑娘们也吃了一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亚楼

刘亚楼又接着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你们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你们一定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飞行上,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要尽快地飞出来,为新中国的妇女做一个榜样,你们飞出来不愁找不到对象!空军里就有很多不错的男飞行员嘛,空军会管你们一辈子。

刘亚楼的一席话,姑娘们听得心潮澎湃,她们当场就暗下决心,要好好珍惜女飞行员的选择。

不仅如此,她们还纷纷通过书面的形式向领导表明态度。于是,一份份恋爱保证书,在姑娘们到达航校的第一时间交到了连长手中。

为确保能顺利飞行,姑娘们甚至在保证书上写:为了飞行事业,我愿意一辈子不结婚。

不过后来像这样的保证书都被退了回来,原因很简单:5年就够了,谁让你们保证一辈子不谈恋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学员们在上课

就这样,经过一个月的审核与体检,来到北京的55名女学员中,有14名顺利过关,她们分别于1951年的一月和三月进入空军牡丹江第七航空学校学习。

14名女学员进航校后先要学习飞行理论,其中包括空气动力学、气象学、领航学、飞机构造、发动机原理与构造、特种设备常识等等。这些课程即使男人学起来也要吃不少苦,就不用提这些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女学员了。尤其像伍竹迪这样从汉口中南预科总队紧急调招的女航空员,由于三月份才进驻航校,他们的理论学习时间只有不到半个月。

记不牢,记不住,她们经常趁大家睡觉的时候跑到厕所里继续学。如此刻苦地学了20天理论课,这14位姑娘都顺利通过测验,开始进入外场体验飞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飞行员合照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这之前,大家都没坐过飞机,体验训练里,飞机一冲到空中女学员们就觉得天旋地转,教官刚飞几个起落,就有人吐起来了,一天过后,姑娘们吐得尽是黄水,有的甚至从开始上飞机吐到被男学员扶出驾驶舱。

体验飞行成了体验呕吐,原因不难解释,跟我们现在乘坐的大型客机不一样,那个时候姑娘们体验飞行用的这些教练机大都是我们缴获的美制pt-19还有日制双发99式飞机,由于速度慢,飞行高度低,稍微遇到点气流就会产生剧烈地颠簸, 再加上发动机工作的时候整个机舱里弥漫着刺鼻的燃油味,也难怪她们会吐个不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飞行员:陈志英

按说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出现呕吐现象很正常,但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姑娘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其他男学员的冷嘲热讽,要强的她们努力研究出了克制呕吐的办法——用手绢。

当然,不是用手绢遮住鼻子,恰恰相反,她们把燃油洒在手绢上面,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闻一闻,习惯了这种味道也就不吐了。

如此,理论知识终于得到实践,按理说姑娘们该高兴才对,可是进入到外场飞行的第一天,别说高兴,大家连去都不想去,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带她们的四名教官中,有两名日本教官,一听说教官中居然有两个“日本鬼子”,学员们是100个不愿意。

队伍里年龄最小的秦桂芳,她的家乡就被日军的飞机轰炸过,现在这种情况让她心头冒火,直言道:“我想象当中教官应该是一个高大英武的英雄,没想到站在我面前的是又矮又胖的日本鬼子,脸上还带着一道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桂芳

看到女学员们一个个脸上露出了鄙夷神色,校长火了,骂道:“你们翘什么尾巴?有谁不想跟日本教官学飞行的,马上给我卷铺盖卷回家,马上!”

校长的这番话可把秦桂芳等女学员们吓得不敢出声了,她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不让她们开飞机,但学员们私下里还是不免有些议论。

没多久,秦桂芳就和日本教官结下了梁子。

有一次,她在上航空理论课的时候,故意当着日本教官的面,打哈欠伸懒腰,结果还没等她的手放下来,长谷川正教官就让她站了起来,严厉地问道:“为什么不好好听课?你,出去!”

不仅如此,秦桂芳想跟大家一起排着队上飞机的时候也故意走在后面,非常的懒散,做一些小动作,为此她没少受到长谷川正的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飞行教官,图左为长谷川正

在之后的相处中,秦桂芳与这位日本教官的冲突也愈演愈烈。一天,她坐在练习空中平飞的驾驶舱内,飞行过后,她的手松开了油门杆,随便搭在了座舱的边沿上,虽然这次的小动作是秦桂芳无意为之,但长谷川正发现后朝她大嚷起来:“你的手往哪里放?”

秦桂芳立即将手放到了油门杆上,尽管如此仍没躲过一次停飞检讨。因为这个小动作就停飞,秦桂芳心有不甘,她觉着这个日本教官是看她不顺眼,故意找茬整人。

于是,秦桂芳刚下飞机,就大踏步朝队领导的办公室中走去,她要在领导面前告长谷川正一状。

此时,伍竹迪将她拦了下来,伍竹迪与她是同乡,在学校上学时两人都做过女子篮球队的主力,私底下感情十分要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伍竹迪和秦桂芳合照

伍竹迪劝她不要冲动,冷静下来,在告状前可以试着先跟长谷川正沟通一下,说出自己不满的地方。否则,就这么直接找上级领导谈话,不也是师出无名吗?

秦桂芳听了老乡的话,主动找长谷交谈,这时,她才得知这个脸上带着伤疤的教官,有他不得不严厉的理由。

长谷川正,原为日军飞行部队中的成员,日本战败后他被东北联军俘获,后经教育改造,完成了从战俘到战士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北联军

这位教官年轻时曾在一场空难中劫后余生。某次试飞新机种,长谷川正完成了各种实验项目后,一时得意,站起身来,准备看地面的风景。

一不小心,他的头碰到了飞机的电门,造成了发动机停转,长谷川正只好在飞机失去动力的情况下迫降,急停中他的头狠狠撞到飞机的挡风玻璃上,留下了一道疤。

说到底,都是马虎惹的祸,长谷川正用自身经历告诫秦桂芳,开飞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马虎的,不行;随便的,不行;骄傲的,不行;不守纪律的,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飞行员:周映芝

这四个不行,秦桂芳一直牢记于心,她也渐渐改变了对日本教官的看法。

1952年的三八妇女节上,这些仅仅训练了8个月的女学员在人们的喝彩声中圆满地完成了飞行任务,飞机途径中南海上空时,毛主席还特意走到院子里抬头观看,他笑着对身边人夸赞道:“细妹子不简单,飞得高啊!”

万婉玲、王坚、邱以群、伍竹迪、秦桂芳、阮荷珍、何月娟、陈志英、武秀梅、周真明、周映芝、施丽霞、戚木木、黄碧云。这十四个响亮的名字,用她们无畏的精神,为之后的女飞行员铺平了前进之路,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飞行员们后来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