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是当之无愧的战略家,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善于从长远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预见。

然而,解放战争中,邓华和刘亚楼联合否定毛主席的战略决策,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何事,面对两位将领的直接反对,毛主席是什么反应呢?他又是怎样应对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华和刘亚楼的联合否定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1947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驰名中外的三大战役,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随着三大战役的推动,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军。

1948年11月,邓华所在的东北野战军奉中央军委电令秘密入关,入关后分别向北平和天津间、天津与塘沽间开进,1个月后,华北二兵团将三十五军合围于新保安。

11月,毛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致林彪、罗瑞卿等人电报,提出了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即:在将平津地区的国军分割包围后,按照顺序进行攻击。

具体的攻击顺序是:塘沽、芦台、新保安、唐山、天津、张家口、北平

针对这个攻击顺序,毛主席写道:“东面则应该依照情况,力争先歼灭塘沽之战,控制海口。只要塘沽和新保安两点攻克了,整个战局就盘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到指令的第十七兵团司令侯镜如带领大部队顺利入驻塘沽。

眼下,国民党大部队也在塘沽驻扎着,其中有第八十七军、独立第九十五师、第三一八师、交警第三旅和保安第五团等部队。

除了陆军之外,国军最大军舰“重庆号”巡洋舰以及其他十几艘舰船正在渤海湾徘徊它们蓄势待发,随时做好支援陆军的准备,除此之外,这几支庞大的海军也承担了后续运输任务。

从目前的战局来看,解放军如果能顺利在第一时间攻取下塘沽,那么就可以彻底切断平津国军的海上退路,最终达到其抑留于华北予以全歼的目的。

从这个作战方针来看,可以发现毛主席的战略思维要求是要胸怀大局,不要只盯着局部看,只有这样才能够不因小失大。

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全局在握,是下不了一盘好棋的。”

经过一番全面考虑后,毛主席正式将攻克塘沽作为首要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上旬,毛主席以军委的名义给林彪、罗瑞卿等人发去电报:“请令后的三个纵队,全部包围塘沽,如果塘沽内的敌兵数量庞大,那就先观望后行动,如果塘沽内的敌人数量可观,那就直接进行歼灭。”

这次的行动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不然可能会出现敌军从海上逃跑的情况。毛主席的顾虑很有道理,国军的船舰此时正在蠢蠢欲动,它们承担着紧急时撤退的艰巨任务,国军一旦跑掉,后续就难以制服了。

12月20日,林彪、刘亚楼等人致电第七纵队司令员邓华等人:“塘沽战役的指挥由你们来担任,参加攻击的兵力待敌情弄明白后再做决定。”

邓华当天就收到了电报,他们带着各自的部队到塘沽附近做了调查。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话:“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能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只是平平常常……”

毛主席的意思是领导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必须从全局出发。

林彪和让邓华带队勘察关于塘沽的一切,显然是相当正确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仔细盘查后,邓华发现现在进攻塘沽似乎不是一个好主意。

眼下攻击塘沽对我军并没有好处,因为国民党的兵舰摆在海上,他们完全可以发挥舰船炮火的威力,海上作战有局限性,部队无法沿海保卫敌人,塘沽的西北面和南面,全部都是草地和盐田,地势广阔平坦,潮湿淤泥多,不便于部队展开作战。

如果在这里发起攻击,很可能会对我军造成大量伤亡,而国军因有舰队待命,他们随时可以从海上逃跑。

针对现状,邓华认为如果不打塘沽的话,我们仍然有别的选择,那就是改成攻打天津,如果能顺利拿下天津,依旧可以封锁国军的海上逃路路线。

打塘沽是东北野战军在平津战役中的第一仗,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仗,能不能开个好头,就看这一战了。

虽然邓华分析的十分在理,但是为了保险起见,林彪并没有立刻下了改攻打天津的决定,他将邓华的建议进行上报,随后给出建议:“指挥员必须亲自看地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7日一大早,刘亚楼和萧华来到驻扎在塘沽附近的司令部,邓华向他们二人分析了眼下局势,听取了邓华报道后,刘亚楼和萧华冒着大风雪到前线侦查地形。

经过查看后,刘亚楼发现前线的情况确实和邓华说的一致,眼下攻打塘沽不是个好主意。

那天晚上,刘亚楼召集部队开会,他分析道:“军委要我们打塘沽,目的是为了控制海口,防止敌军从海上逃跑,但是,现在看来,这的地形条件下,我们攻打塘沽,会付出很大代价,更别说对方已经搬出军舰。”

经过深思熟虑后,刘亚楼下了决定:“先打天津。”

打仗讲究的是团结,只要有一个人持有反对反对意见,行动就不能开展,更何况,眼下的决策违背了毛主席原先的意愿,不攻打塘沽改为攻打天津,大家愿意吗?

听完刘亚楼的话,七纵队的几位干部便聚集在一起热烈讨论起来,最后一致同意放弃塘沽改打天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9日,刘亚楼返回司令部,将自己的决策上报给林彪。林彪、刘亚楼、邓华从地形出发、从战术上出发,大胆建议毛主席把口子扎低。

塘沽只有敌人的5师,即使打塘沽,敌人随时可以上船逃跑,也不可能一举歼灭,不如索性直接舍弃掉这五个师,选择围住天津。

毛主席得知后,经过仔细推敲,立刻接受了这一建议毛主席发现他虽然曾经去过塘沽,但是并不了解塘沽海水难于封冻的情况,如果海水流动顺畅,那么战争到了白热化阶段,国军就可以顺利从海上逃跑。

历史告诉我们,邓华、刘亚楼、林彪的决策是对的,战术的改变是对的。

在邓华等人的领导下,在天津13万守敌全部被歼灭,关闭了敌人海上逃路的大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俗话说,人无完人,即便是像毛主席这样的战略家也是如此,但是毛主席能在关键时刻倾听别人的声音,接受别人的意见,能够及时完善自我。这几点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都做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曾经说过:“不要一听到和自己不同的意见就生气,认为别人是不尊重自己,这是以平等待人的条件之一。缺点和错误,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毛主席可以谦虚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以及时改正战略决策,这也是战争最终能走向胜利的关键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