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8月中旬,毛主席巡视南方,跟十多位党政军方面的重要人物,作重要讲话。当时的首要问题是“稳定”和“拉人”,毛主席的谈话是基于此、围绕它进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不关心其他事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延安时期,毛主席就一直保许世友,保他的命,保他的地位。在这段时间,与南京军区司令、开国上将许世友的谈话中,毛主席开口要保人,保三位中将,许竟然选择以沉默的方式来表示拒绝。为此,毛主席不禁难过道:“你对我的感情没有过去那么深了。”

许世友为什么拒绝?毛主席要保的三人,与许世友又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我们先说这三位中将,他们分别是王必成、林维先和鲍先志。他们与许世友的故事,发生在南京军区。王必成是军区副司令,林维先是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鲍先志是军区副政委。

王、林、鲍三人,都出身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四方面军;在军区工作中,又跟许世友配合得不错,所以许把他们三个视作可以放心的“自己人”。事情是发生在1967年,许世友钻进大别山休养,躲避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临走前,安排王、林、鲍三人留守,具体负责军区日常工作。在许世友不在的一百多天时间里,王、林、鲍三人,做了些许不认可、明确反对的事。

许世友迫于形势,只能容忍,无法发作,等到被毛主席谈话保下后,他像一个得胜归来的英雄,回到南京。当时他还出任江苏省革委会主任,又有毛主席给的殊荣,真是风头无两。

许世友整顿军区内部事务,公开讲话,直接点名王、林、鲍三人。有人劝许世友,他们也是迫于压力,无奈做下的那些事,不是真的反对你,放他们一马吧。许冷哼一声,说:“战场上死都不怕的人,还怕这些压力?”显然,他理解不了。

被当众批评后的王、林、鲍,想找许世友私底下谈一谈,作解释和进行自我批评,许就是不见,只安排其他两位政委、副政委和出面谈,并要他们到北京参加学习班,“好好学习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始终不原谅他们,所以他们在南京军区的工作也不好做了。学习班一结束,他们就被分配到不同的军区去了。

1971年8月中旬开始的南巡,毛主席跟许世友交谈几次,许受了几次批评。毛主席早就知道许世友跟王、林、鲍的事,借这次谈话的机会,他做起和事佬,对许世友说,王、林、鲍都是好人,你要高抬贵手,刀下留人啊。

毛主席对这三位将军,还是比较信任和看重的。他不希望自己的多年爱将许世友,跟王、林、鲍有芥蒂矛盾。许世友没有回话,沉默以对。毛主席瞬间明白他的意思,带着一丝难过的语气感慨道:“你对我的感情没有过去深了,我的话也听也不听了。”

许世友连忙否认说没有,不是这样的。毛主席没在这件事上纠缠,继续说起别的问题。

许世友是个很讲原则的将军,虽然很粗犷、看上去没什么文化,但其为人处世方面,却有着自己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任何涉及到原则的事,他都是不打半点折扣去看待和执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没有“和稀泥”的习惯和想法,他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当过工兵的同志都知道,稀泥一和,钢筋一搅,那多硬。那是稀泥?那是钢筋水泥!”

在那十年里,许世友把军队的稳定,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任何可能造成混乱的事,他都不允许。许世友与王、林、鲍之间的疙瘩,直到临去世前才慢慢解开,期间王必成等人多次示好,许都是冷眼相对。

许世友释怀,还是1984年6月,他跟王必成同在中顾委工作。一次开会,王必成发言,说起当年的事,许世友听后说:“讲得很好。”然后与王必成主动握手。这两位老将军的手,时隔十余年,终于握到了一起。

其实当年跟王、林、鲍一样,有过类似错误的人,还有军区第一副司令、分管作战的张才千。作战是军区内部,重中之重的事,张才千能分管,还是许世友提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初许世友在对王、林、鲍进行点名批评时,也对张才千进行了不点名的点名批评。后来张才千被调出军区,到京出任副总长时,许世友给他践行,吃过饭后,张坚持要跟许好好谈一谈,许丢下一句:“你喝多了,回去好好休息去吧。”说完就上车扬长而去。

张才千憋得实在难受,就拉着作陪的许世友秘书和军区参谋长肖永银,要他们听自己讲讲。这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他历数与许世友的过往种种,最后伤心地说道:“许司令不信任我了。”后来,因为张才千的失察之错不如王、林、鲍之大,再加上许世友对他的情感跟与王、林、鲍的不同,所以张、许二人很快和好如初,达到互相谅解。

许世友对毛主席的感情一如既往地深,之所以选择沉默回答,主要是因为那事涉及到原则;若是王、林、鲍的问题像张才千那样,不用毛主席说,许世友也会“高抬贵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世友心里有一杆秤。毛主席去世的数年后,许世友跟王、林、鲍的帐算清了。毕竟是同甘共苦、闯过生死多年的老战友,矛盾化开是时间早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