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1月,粟裕和黄克诚在一场战役结束后,相对苦笑。

这场仗打的窝囊,歼灭国民党军八千人,自家伤亡二千多,人员伤亡比倒还不算难看。窝囊之处在于,我军原定目标是攻下曹甸城,最终只到城墙边转了转,连敌军的核心堡垒都没碰到,就撤了。

我们回顾这场战役,倒不是去分说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粟裕、黄克诚两位大将的一段独特经历。

此战独特之处在于,这是两位大将级人物在战术层面的唯一一次合作。此后,粟裕、黄克诚再也没有打过配合。

有道是,物以稀为贵。事亦以稀为贵。我们来看看粟黄二位在这场战斗前后的历史轨迹。

一、大将合作有多稀奇?

大将级的人物配合作战,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很罕见的。我们简单地分说一二。

开国十位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国初排定将帅,兼顾考虑了很多条件,战功、资历、山头等等,尤其是山头,这个词并不是贬义,我军组建之初来自于好几个系统,红军时期,有红一、红二六、红四,三大方面军;抗战时期,又分为八路军、新四军,八路军内部又有三大主力师和山东、华北、陕甘宁几大根据地之分;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就无烦笔者赘叙了。

评定各个层级的将帅,要兼顾各个系统,也就是山头,要均衡各个系统,每家都有代表,资历较浅、职务远逊于其他九位大将的许光达,之所以能评为大将,就是出于照顾一野系统的考虑。

十大将在各个山头分布之散、互相之陌生,是十大元帅和五十七上将所不能比的。

十大元帅中,徐聂二帅在华北,林罗在东北,林聂红军时期又有悠久的合作历史,朱彭叶三帅是中枢的代表,刘帅和徐帅、贺帅都合作过。尤其是红军时期,除了贺龙,其他九位元帅在江西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熟得不能再熟的老熟人。

上将人数较多,每一家野战军都有好几位纵队司令级人物评为上将。像华野的老几位,陈士榘、唐亮、许世友、王建安、叶飞、宋时轮、韦国清、张爱萍,互相之间都非常熟悉。

唯独十位大将,分处于不同系统,合作的机会非常少。例如粟大将,与许光达、谭政、萧劲光、罗瑞卿、徐海东几位几乎没怎么打过交道。与陈赓稍有交集,这也是在解放战争末期才有过短暂的合作。

所以,大将级人物在战术层面的合作有多罕见,大家能意识到了吧。

当然,我们不能为了说罕见而说罕见,还要看罕见本身有无意义。

为罕见赋予意义的,是粟裕、黄克诚两位独特的性格作风。粟裕大将为人谦和,品质高洁,这都是人所共知的。其性格和作风中最不令人注意的,是他的执拗与坚忍,他一旦认定的事,很难有人能说动他。

战争年代与粟大将以平等身份地位共事过的人不多,陈毅不管党内身份还是军内职务,都高粟裕一头,粟裕不管内心还是外在,都对陈毅非常尊重,而陈帅在军事问题上又甘心情愿地让贤,几乎不干预粟裕指挥作战,所以两人共事相对来说比较融洽。

但如果遇到身份地位差不多的人会怎么样呢?比如同样极富有主见、极不“善于”保留意见、极富“斗争”精神的黄克诚。

这就是今天话题比较有意思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