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依宿村村庄之大,村民之多,当属邳州前列。正因为此,依宿市场规模可观,集市贸易繁华。特别是一年四个庙会(正月十九、二月初九、三月初三、四月初七),更是热闹非凡,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外地客商。市场的繁荣促进了街头文化生活理念的发展。早在明、清、民国年间,依宿街头文化生活就丰富多彩,闻名遐迩,戏曲、杂技、狮子舞、旱船等剧种节目纷纷来依宿献艺表演,不但吸引了本庄观众,就是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也慕名前来观看,给依宿街头文化生活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在戏剧品种上,有京剧、梆子、拉魂腔、扬琴等,还有外地来的杂技表演。如:邳城的京剧团,经常来依宿演出。该京剧团的“花旦”赵曼云、“女小生”赵曼生姊妹俩,当时已唱红了邳县,受到各地戏迷们的热捧。每次来依宿演出,剧团先派人张贴海报,敲锣打鼓的造声势,将气氛搞浓。剧团来村后,租用大户的深宅大院,或搭起用网绳裹着的布幔,不买票是不能进场看戏的。无钱买票的戏迷,有的爬到树干上,有的站在离“戏园”不远的墙头上窥视偷看。演出扣人心弦,场景十分可观。因为是露天戏园,没有座位,人头攒动,观众们摩肩接踵,拥挤不堪。每当名演员粉墨登场、表演精彩时,观众掌声雷动,喝彩声此起彼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个杂技团来依宿演出,精彩的杂技节目轰动了周围村庄的群众,连续五天的演出,观众天天爆满。此后,依宿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杂技团光顾。在群众文化生活困乏的年代,曲艺也是村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在群众文化生活困乏的年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依宿,每逢集日说大鼓的、唱琴书的、讲评书的艺人都来依宿说唱演出,有时一个集日发生几场竞争,演出者想方设法请人帮自己“拉场子”,排斥其他说唱者。尽管如此,可听众心里有一杆秤,谁说唱得有声有色,动听感人,谁就能吸引人。冯玉昆、李保全的大鼓就唱得清晰流利,韵律高亢,婉转动听,很受听众的欢迎。除集日之外,农闲季节,本村的文化人,应大家之邀,选择在街头或适当的场地,捧着书本,一板一眼地念给大家听,有时解释一番,有时以抑扬顿挫的腔调说唱,也能使人入迷。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日子,人们百无聊赖之时,大家或找个“场屋”一类场所,或找个挖地一尺深,四面立着矮墙,上面覆盖芦苇麦草,旁边留便于进出的小门,里面十分暖和的地屋,聚在一起或聊天,或讲故事,或唱念古典小说、传奇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等。解放前,依宿村有不少剪纸艺术爱好者,他们剪出的鞋花、帽 州 花、胸花、头饰花……应有尽有,花鸟鱼虫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造诣颇高,不但供人欣赏参观,还拿到集市上销售。代表人物是朱庆文春的夫人沙氏和朱思强的夫人刘天荣等。 依宿村从事纸扎工艺的有两家,他们扎出的牛、马、鸡、鹅等艺术品,深得人们的青睐。代表人物是革桂安。

解放前和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每年春节期间,依宿街头涌进了“跑竹马”“、跑旱船”“、大头和尚”“、狮子舞”等乡会会班。如艾山西的狮子舞、邳城的“高跷子”、滩上的“跑竹马”等。正月十五之前,书天天热闹非凡,街头人山人海,拥挤不堪。

依宿村的唢呐演奏也是远近闻名的一大亮点。解放前就有胡 家班和赵家班,两家各有特色。他们主要在村民们办婚丧事时演 奏,重大节日期间也走上街头表演,表演时吸引好多观众。目前村 内还有唢呐班五六家。

依宿村有不少书画艺术人才。农闲季节,他们在白灰墙壁上画 一些紧随时代步伐的宣传画,写墙字,宣传党的政策,充实街头文 化生活。村民们历来就有跳舞的习惯,什么碟子舞、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各种舞蹈吸引了很多观众。目前,晚饭后,村民们跳 广场舞已蔚然成风。

总之,历史上的依宿街头文化,虽然说不上十分丰富高雅,但也能弥补文化生活的缺失,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起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