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君王)何德於我哉?」
太阳升起时开始劳作,太阳落下时便休息。打井饮水,耕田以获取食物。君王何德何能对我有何助力呢?

【赏析】《击壤歌》(相传为唐尧时歌谣),向来被视之为是中国诗歌的重要源头。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面貌,也蕴含了对个体尊严、自然法则以及权力关系的深刻思考。全歌用语纯净,不染尘灰,意境高古,文字流畅。
击壤(是一种古老的游戏,类似于打高尔夫球吧)的老人听闻有人说他应该感谢唐尧,觉得简直是一种侮辱,于是陡然变色,唱出这诗歌。大意说的是我自食其力,自得其乐,政府有何德何能要让我说感谢。可别说什么国君,以此来打扰我安宁。我自治自立的生存方式和自得其乐的生活,又何须外力的干涉和君王的管理指导。诗人可谓智者,他明白自治自立自强的道理,渴望不遭受政治权力的侵扰。
诗歌的最后一句有多个版本。《太平御览》所引的三个版本为:“帝何力有於我哉”(《帝王世纪》)“帝何力於我哉!”(《逸士传》)“帝何德于我哉”(《高士传》)。此处“帝”指唐尧,为了区别天帝与人君,避免误读,宜矫正为“君何德於我哉?”

2.
《硕鼠》(《诗经-魏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赏析】《硕鼠》这首诗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贪得无厌的强权食利阶层的憎恨。以“硕鼠”象征那些贪婪无度、剥削百姓的统治阶层。诗中反复提到的“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形象地描绘了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被无情剥夺的现实,表达了人们对这些“硕鼠”般的强权强烈不满和憎恨之情。而“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国/乐郊”的重复吟唱,则寄托了百姓对没有剥削、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能找到一个能够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地。整首诗情感真挚,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控诉。
这首诗指责食利阶层“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是对《击壤歌》“(君)何德於我哉?”的有力回应。《击壤歌》中的“(君)何德於我哉?”表达了百姓对于君主或统治阶级未能给予恩惠、造福于民的质问与不满。这与《硕鼠》中对食利阶层的指责――“莫我肯顾”(不肯照顾我们)、“莫我肯德”(不感激我们的付出)、“莫我肯劳”(不体恤我们的辛劳)――形成了呼应,都是民众对统治者忽视其基本福祉、只知索取不知回报行为的控诉。《硕鼠》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比《击壤歌》更为直接和强烈的批判态度,它不仅表达了对统治阶层不作为的不满,还进一步表达了寻求自由乐土、摆脱压迫的愿望。两部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代社会下层民众对于社会公正与统治者责任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3.
《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赏析】《击壤歌》仅是质问“(君)何德於我哉?”《硕鼠》则直接控诉了畸形利维坦(硕鼠)本身乃是民众苦难的根源。《悯农》则真实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农民经受着怎样的苦难。农民耕种之劳苦,收获之丰硕,而强权统治之横征暴敛与对财富的浪费,与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却导致农民食不果腹。春天只需播种一粒谷物的种子,到秋天就能收获成千上万颗的粮食,展现了自然的慷慨。然而,尽管如此,“四海无闲田”,即所有田地都被充分利用,辛勤耕种,但农民却依然要忍受饥饿,甚至饿死的威胁,这反映了社会不公和对农民的剥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形象描绘了农民在酷热的中午劳作,汗流浃背,滴落在禾苗下的土中,强调了劳动的艰苦。最后,“谁知盘中餐,粒皆辛苦?”提出疑问,指出人们是否意识到自己享用的每粒米粥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勤和汗水,是对那些食者的良心的质问,也是对农民处境的同情。

4.
《浪淘沙-其八》唐-刘禹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 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迁徙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赏析】从更广阔的社会学视角来看,诗歌也间接反映了唐朝的商品经济的初步发展。农业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人,不一定要都去种田,淘金采矿冶金,也是好出路。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劳动产品,就是有价值的。多样的需求促进多样的劳动产业,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迹象。
不论是农业、淘金、采矿、冶金,还是其他各行各业,都在社会经济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共同推动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车轮轴。每个行业的存在和发展都基于一个核心理念:通过人力投入精力、智慧与汗水,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服务于人类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基于社会需求的劳动,不仅生产物质产品,也生产了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丰富了市场的选择,促进了社会的交换与流通。同时,这也意味着市场多样性的重要性。市场的多元化不仅为不同劳动产品提供展示平台,还激励创新和竞争,促进技术改进,优化资源配置。在农业与工业、采矿等不同行业间的互动,经济的互补和依赖,促进了技术进步、提高了效率,推动了整体生产力。比如,现代农业机械化的提升减少了对人力需求,而释放劳动力可能转移到工业或其他新兴行业,如信息科技,进而形成动态的经济结构优化。各行业间相互依存与价值交换,不仅体现了社会的协作与进步,也彰显了市场的活力。每个行业的辛勤与克服困难,不仅成就自我价值实现,更丰富了经济的多样性,是商品市场繁荣的基石,支撑着社会持续发展。

5.
《贫女》唐-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贫家的女儿不识绮罗的芳香,想托个良媒说亲更感到悲伤。谁能爱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调?却都喜欢时下正流行的俭妆。敢夸十指灵巧针线做得精美,决不天天描眉与人争短比长。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赏析】诗中的女子为他人做嫁衣裳,为自己谋生路。这在商品经济下时一种生存策略。交换对双方都有利。交相利。
《贫女》一诗通过描绘一位贫穷但品德与技艺兼备的女子形象,反映了唐代社会中个人生存状态与商品经济下的社会交换关系。在这首诗中,“贫女”作为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她的“为他人作嫁衣裳”行为,不仅是一种生活技能的展现,也是在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个人为了生存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在商品经济体系中,交换是基于自愿和平等的原则,旨在满足各自的需求。贫女通过出售自己的手工技艺――针线活,虽然直接成果(嫁衣)归于他人,但她以此换取了必要的生活资料或是经济报酬,这是典型的商品交换行为。这种交换对于双方来说是互利的:一方面,富有人家获得了所需的高质量嫁衣;另一方面,贫女得以维持生计,体现了“交相利”的原则。此诗还映射出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的重要性。贫女专注于自己的擅长领域(针线工艺),这种专业化的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符合商品经济下劳动分工的原则,即每个人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取自己不能生产的生活必需品。此外,诗中还隐含了一种对比和批判:尽管贫女拥有高尚品格和精湛手艺,但在当时的社会评价体系中,这些内在价值往往被外在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所掩盖。这种现象促使人们反思社会价值观,以及如何更加公正地评价个体的贡献与价值。因此,《贫女》不仅是对一位贫寒女子命运的同情之歌,也是对商品经济初步发展背景下个人生存策略、社会分工与价值评价体系的一次深刻探讨。

6.
《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赏析】《卖炭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反映最可恨的是利维坦怪物,催生出一帮帮强盗,巧取豪夺横征暴敛。
这首诗通过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尖锐地反映了唐代社会中存在的剥削与不公,尤其是官僚机构对底层百姓无情的压迫。 “卖炭翁”是一个勤劳、淳朴却深受制度之苦的典型人物,他的不幸遭遇成为了对当时社会体制弊端的有力控诉。“利维坦怪物”源自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用来形容强大而无情的国家机器。在这个语境下,它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诗中以皇宫太监为代表的官方势力,他们如同冷酷的机器一般,无视百姓疾苦,肆意掠夺民间财物。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个人劳动成果的剥夺,更是对弱者尊严的践踏,展现了权力滥用导致的社会不公。
说他们“巧取豪夺横征暴敛”毫不夸张。精准概括了太监及其手下强取炭车的行为本质。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强行低价征收(实际上是抢夺)卖炭翁辛苦得来的炭,仅以不值钱的纱绫作为补偿,这种极端不对等的交换,赤裸裸地揭示了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下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以及等级制度对商品经济的压制。白居易通过《卖炭翁》传达了对底层民众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阶层贪婪与腐败的强烈不满。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一篇社会纪实,它激发人们对正义与公平的思考,呼吁社会关注并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体现了诗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

7.
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到了五月人们更加忙碌。夜晚南风吹起,金黄色的小麦覆盖在田埂上。妇女和姑嫂们提着装满食物的篮子,孩童们携带水壶,大家一同前往田间给正在劳作的人送饭。强壮的男人们则在南边的山冈上割麦。他们的脚底被暑气熏蒸,背脊被烈日灼烤,尽管已经筋疲力尽,却不觉得炎热,只希望夏日能够更长一些,好有更多时间收割。还有个贫穷的妇人,怀里抱着孩子站在一旁,右手拿着捡来的麦穗,左臂挂着破旧的篮筐。听到她们相互交谈的话语,旁听者无不感到悲伤。因为她的家田交完税后所剩无几,只能靠拾取遗落的麦穗充饥。想到我自己有什么功德呢?从不曾参与农耕纺织。却享受着三百石的官俸,到了年末还有多余的粮食。想到这些,我内心深感羞愧,整天都不能忘怀。

【赏析】官员们都象白居易一样想那就好了。做人要怀感恩之心,愧疚之心。要感恩的是:民众是你的衣食父母。愧疚的是:你对得起这这么高的俸禄吗?民众养着你使你养尊处优,你为民众做了什么吗?岂可你反过来要当民众的父母?

8.
《插秧歌》五代-契此(布袋和尚):「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人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蓝的一望无际的天空和朵朵白云。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

【赏析】《插秧歌》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和生活智慧,不仅是对农业劳动的描绘,也是对人生修行和处世哲学的隐喻。诗歌揭示了深刻的劳动哲学:劳动必须低头埋头苦干,然后才能见青天。劳动必须知退进,然后才能谈向前。劳动是苦差事,要用耐心与力气,要后退坐冷板凳,沉下来,才会有收获。
“手捏青苗种福田”,字面上描述的是农夫插秧的动作,象征着播种希望、耕耘未来的辛勤努力。福田在此有多重含义,既指实际中的田地,也暗含佛教中行善积德以得福报的“福田”概念,提示我们每一份付出都是在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福祉。“低头便见水中天”,这一句富有诗意地展现了劳动中的禅意,低头劳作不仅让人专注于当下,同时也让心灵得以沉静,从而在最平凡的景象中发现不凡的美,寓意在卑微或艰难的时刻也能发现生活的广阔与美好。“六根清净方为道”,六根在佛教中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清净六根意味着摒弃外界的纷扰和内心的杂念,达到一种超脱与专注的状态。此处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纯净与集中,是达到更高境界的必经之路。“退步原来是向前”,此句最为人称道,它以插秧时身体后退、实际却是在不断向前延伸秧田的景象,比喻人生修行或追求目标过程中,有时看似退让或放弃,实则是为了更稳健、更深远的进步。这是一种逆向思维,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或挑战时,适时的退让和自我反省,往往是向前迈进的关键。整首诗以插秧这一简单劳动为载体,传递了关于勤劳、谦逊、内省和智慧的普遍真理,鼓励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耐心、积极的态度,即使在看似后退的时刻,也要相信这是通往成功和悟道的必经之路。

9.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白天的时候,农民们在田里辛勤劳作除草,到了夜晚,则在家中忙碌地搓麻线,村里的男男女女各自忙着自家的活计。那些还不懂得如何去耕地织布的小孩子们,也会在桑树荫下模仿大人,学习着种瓜的技巧。

【赏析】范成大生动描绘了古代乡村社会的生活场景,体现了农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以及家族产业的自然传承。这首诗通过白描手法,展示了从早到晚不间断的劳动画面:“昼出耘田夜绩麻”,反映了农民既要从事田间除草的辛勤劳作,夜晚还需继续搓麻线,准备织布,展现了他们夙兴夜寐、勤劳不懈的生活状态。“村庄儿女各当家”,说明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各自承担的家务和生产任务,体现了家庭内部的分工合作以及成员间的相互扶持。这种模式不仅限于农业,也普遍存在于其他传统手工业或商业中,强调了家族成员在产业中扮演的角色和责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句诗尤为温馨,描绘了儿童虽然还不懂得如何参与主要的耕织劳动,但也在树荫下模仿大人学习种植瓜果的情景,暗示了技能和生活方式的自然传承。这不仅展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也强调了家族产业和生活技能在代际间传递的重要性。
到了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的多样化,虽然直接从事农业和传统手工业的家庭减少了,但家族企业、技术传承乃至职业选择上受到家庭背景影响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子女在继承家族产业时,往往能够获得先验知识、人脉资源和实践经验等优势,有助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和发展。同时,现代教育和个人兴趣的选择也为产业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使得传统与现代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融合发展。

10.
《蚕妇》宋-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昨天我进城去卖丝,回来时泪水湿透了手巾。为什么这么伤心?我看到了浑身穿绫罗、着绸缎的富人,他们竟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赏析】“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是一个需要解释的经济学现象。蚕丝如果价高,为何穿不起绸罗?蚕丝如果价低,为何绸罗价高?可能的解释是:蚕丝价虽好,绸罗价更高。当蚕丝作为原材料价格较高时,经过加工成为绸罗等高端织物的过程中,会叠加劳动成本、工艺成本、运输成本以及商人的利润等因素,使得最终产品的价格远高于原材料本身。因此,即使蚕丝卖出相对好的价格,养蚕人依然难以承担成品绸罗的高昂费用。
罗绸在古代属于奢侈品。养蚕人出售蚕丝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如食物、住所等,这些是他们的首要消费目标。相比之下,购买绸罗这样的奢侈品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非必需的开支,即便有额外收入,也更可能用于提高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或是应对突发状况,而不是购买奢侈品。诗歌批评了古代社会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导致了市场的分割,富人有能力消费高价的奢侈品,而穷人则更多地集中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市场。这种分割限制了经济流动性,使得养蚕人很难通过自身产出直接提升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
诗歌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普遍现象:为富人服务,为穷人谋利,为自己赚钱。产品一定是卖给有购买能力的人(即此处所谓“富人”),这样才能赚到钱。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经济,穷人缺少他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可拿来交换的,富人则有大量他人认为有价值的好东西可拿来交换,故此致富的秘诀是与富人交换。这意味着,尽管生产者可能无法直接享受到自己产品升级带来的附加值,但他们通过交换获取的货币可以用于满足其他更紧迫的需求。这种机制虽然可能导致生产者与高端产品间的距离,但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分工深化的动力之一。
当然,商品经济基于交换,要求产品必须找到有支付意愿和能力的买家。这导致了“为富人服务”的现象,产品往往流向有支付能力的“富人”。这种机制一方面推动了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生产者与消费的不均衡,加剧贫富分化。这一现象不仅仅局限于古代,现代经济中亦然存在。全球化与产业链的细化也可能加剧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需关注如何通过教育、社会保障等措施减少贫富差距,确保生产者也能分享到经济增长成果。
理解商品经济中“为富人服务,为穷人谋利,为自己赚钱”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释:商品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富人因其较高的支付能力,往往构成高端市场的重要部分,他们的需求驱动了大量商品和服务的创新、品质提升。为富人服务,实际上是为了响应这部分市场的需求端,满足其对高质量、高价值产品或独特性的追求,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本质上是商品的创造与价值交换过程。为富人服务,通过提供商品和服务,企业或生产者能实现较高利润,这些利润,这是经济增值的直接动力。同时,这利润再投资、消费、就业、税收等途径间接地惠及整个社会,包括穷人。虽然直接看起来为富人服务,但实际上经济活动的连锁反应在更广泛层面为全社会谋利。经济学中的“涓滴漏效应”理论指出,为富人消费、投资的部分资金会“滴漏”到较低阶层,通过就业机会、消费市场流通、慈善等方式。虽然这种效果有限且争议,但表明了为富人经济活动间接地为穷人创造机会。长期看,商品经济提供了社会流动的机会。为富人服务的市场活动创造了财富,同时也提供了技术和教育、创新、工作机会,为低收入者通过提升自己技能、改变社会经济地位提供可能。商品经济鼓励竞争与机会平等,为穷人提供了上升通道。商品经济是交换,其核心是基于自愿交换价值。为富人提供商品是基于他们愿意的支付能力,这为市场交换的基础。生产者以此赚取利润,实现自我维持、再生产、创新、增效。为富人服务是商品经济的直接表现,但最终效果是为穷人也创造条件。
理解为富人服务的经济现象,为穷人谋利,是商品经济复杂互动、多层次的过程。包括市场机制、商品创造与交换、社会流动、公平机会提供等方面。通过商品经济活动为富人服务,实质上也推动了整个经济循环,为穷人创造条件,实现社会整体进步与福利。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不仅是一个关于社会不公的诗意表达,也是对古代乃至现代商品经济中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交换逻辑与贫富分化等现象的深刻反映。讨论这些问题对理解与解决现代经济问题同样具有重要启示。

11.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行人来来往往,只是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赏析】《江上渔者》不仅反映了渔民的现实生活,也借渔与食者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市场经济下人们为追逐利润的普遍行为逻辑,如何推动了商品生产与消费,以及这背后隐藏的辛劳与牺牲。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这句揭示了人们往往只关注鲈鱼的美味,却忽略了捕鱼的艰辛,象征着社会中消费者往往只关注商品的最终成果,忽略生产过程和背后的努力。“君看一叶舟,出风波里”,形象描绘了渔民乘小舟在风浪中捕鱼的危险与不易,象征着生产者在社会中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需承担风险和辛劳苦。
这首诗隐喻了社会经济生活中追求利润的现实逻辑。游人但爱鲈鱼美,我将舟叶入风波。追求利润(鲈鱼美)促使人们愿意冒险(入风波)。在经济活动中,个人追求利益驱动了整个社会资源的流动与效率。这解释了商业社会运行的逻辑:正是对利润的追逐,让我们成为了一个个利他主义者。

12.
《东马塍》宋-朱淑真:「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在那片充满生机的田埂上,绿草长得茂密又嫩绿一片,鲜活。清澈的细流穿过了花丛,悄悄地滋润着田地,帮助作物生长。而此时节正是家户户们忙着蚕桑和农活的时候,个个忙得不可开交加,几乎无暇顾及欣赏这周围春景致的美好,也不知如此的春色是为谁而艳丽。

【赏析】在一个太忙的世界里,春色满园无人赏。朱淑真的《东马塍》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抒情,展现了春天乡村的一幕:绿草如茵,清泉绕花,悄悄滋养着田地,而此时正值蚕桑与农耕最为紧张忙碌的时刻。诗句“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反映了一个深刻的矛盾与讽刺――大自然以其最绚烂的姿态展现春天的美丽,然而那些本应是这美景享受者的农人们,却因生活的重担无暇顾及这份美丽。
确实,这不仅仅是对古代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现代快节奏社会的一种隐喻。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也可能因为日常生活的忙碌和压力,忽略了身边的美好事物,比如春天的花开、夏日的蝉鸣,或是秋夜的月光、冬晨的霜白。
这首诗提醒我们,即便生活再忙碌,也不应忘记停下脚步,感受并珍惜自然赋予我们的每一份馈赠,寻找心灵的平衡与宁静。“万紫千红总是春”,春色虽好,但若无人欣赏,其美丽似乎也减了几分。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呼唤,也是对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唤醒,提示我们要有意识地放慢生活节奏,用心去体验和感受每一个当下,不让生活的忙碌剥夺了我们感知幸福的能力。

13.
《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月里,山陵和田野遍地都是一片翠绿,河水映着天光,仿佛白色的锦带铺满了河川。细雨蒙蒙之中,伴随着杜鹃(子规)那悠长的鸣叫声,整个乡村笼罩在如烟似雾的雨幕里。这个时节的乡村里,几乎见不到闲暇的人,大家都很忙碌。刚结束养蚕抽丝的活儿,紧接着就要开始插秧种田了。

【赏析】“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直接表现了农忙时节村民们的辛勤。这两句诗深刻揭示了古代农民对时间的珍视和对农事活动的紧凑安排――四月间,正是养蚕结束紧接着开始插秧的时节,村民们几乎没有闲暇,抓紧每一刻进行农业生产。这不仅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也彰显了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致富的道理。
正如古时候不误农时,生财有道。千百年来,致富当顺时而动,抓紧时机,不误天时,才能生财之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把握时机、顺应天时与潮流、勤奋努力,始终是事业成功和财富积累的关键。

14.
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四条河流交错环抱着吴兴城,它们的流向与城墙偏斜。这四条河又分出许多溪水,溪水边居住着许多人家。居民们利用这大好的自然条件,在水深的地方种上菱角,水浅的地方种植水稻,在那不深不浅的水域里种上荷花。

【赏析】江南自古人杰地灵,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勤劳致富不二良方。《吴兴杂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风景画,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智慧。阮元通过这首诗,展现了吴兴(今浙江湖州)地区人民如何巧妙地适应自然环境,利用水资源进行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水深之处适合种菱角,水浅之地适宜水稻,而荷花则种植在水位适中的地方,这种细致的生态农业布局,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哲学。诗中所体现的“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有效利用,也是对“因地制宜”这一古老智慧的生动诠释,强调了根据不同环境条件选择最适宜的生产方式,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至今仍对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性。

15.
《晓窗》清-魏源:「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由少到老,世上千千万万代人,他们的岁月与生命,都无一例外地消磨在报晓的鸡鸣中,蹉跎岁月人生短促。

【赏析】魏源的《晓窗》这首诗,以极其凝练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易老的感慨,同时也隐含了对世代劳动者辛勤付出的同情与思考。一代一代的劳动者,夙兴夜寐,生生不息,熙熙攘攘,为谁辛苦为谁忙?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这两句诗描绘了从少年到老年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在鸡鸣声中开始和结束,寓意着人生的每一个清晨与夜晚,都在这平凡而恒定的声音中轮回往复。鸡鸣作为日出之前的信号,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也是时间无情流逝的标志。“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进一步扩展了时间的跨度至千古万代,指出不仅仅是当前的一代人,而是自古以来的所有人,他们的生活、努力乃至一生,都在这报晓鸡鸣的重复中悄然消逝。这“数声”鸡鸣,成为了跨越时空的共同记忆,提醒着人们生命的短暂与普遍的人类命运。
这不禁让人感慨“为谁辛苦为谁忙?”即人们如此不辞辛劳,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贡献,还是仅仅顺应生存的本能?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让人反思个人价值、社会角色以及生命的意义。整体而言,《晓窗》不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怀,也是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一种哲思,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和社会本质的深刻洞察。

(注:部分今译来自网路,赏析部分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