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开始今天的“辟谣”前,咱们先来回顾一下经典电视剧《亮剑》中的一些桥段,整个剧中,关于对“男二号”——晋绥军三五八团团长楚云飞的称呼,是不是在剧中出现了无数回的“团座”乃至于后来的“师座”?

面对这种习以为常的称呼,大家是否觉得这就是真实的历史?非也!别被现代电视剧给“骗”了!笔者遍查近代史料,从北洋军阀时期起,乃至于新中国成立前,国民政府和军队内部、自始至终就从没有出现过类似于“军座”、“团座”、“局座”、“ 师座”等称呼。

这些称呼,基本上都是后来影视作品的臆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为功勋卓著的“臆造”

探讨来源之前,咱们先得为这个旧时代遗留的“尊称文化”正个名!虽然是臆造,但现如今能配得上“某座”的人物,在笔者和广大军迷的心目中,恐怕只有那个、在新中国海军走向强大之时为之痛哭流涕,并且曾经几句话就把美国人“忽悠瘸”的“神人”!

他老人家,就是被大家戏谑地誉为“国家战略忽悠局”的“局座”——张召忠将军!那一年的那一句:“我们是受了多少窝囊气才有了今天”,至今仍回荡在笔者脑海中,不时想起依旧会热泪盈眶!

虽然张老已经退休(最近传言已经被返聘回去,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局座”的功绩完全可以彪炳史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忽悠局”战绩包括但不限于:

诱使老美下定决心拆除F-22猛禽隐形战机生产线。

忽悠美海军大力开发战力低下又烧钱的濒海战斗舰+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

几句戏谑之言成功预言了印度航母的锅炉爆炸!

看来,能称得上“局座”二字的,那也绝对不是泛泛之辈,其强大的能力才配得上这谈笑般的称谓,那么真实的历史上,谁又被臆造过这个称呼呢?

那就是时任国民党中统局的局长——戴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特务头子也配叫“局座”?

笔者的印象中,近年来很多背景在民国时期的影视剧,提到戴笠时都会尊称一声“局座”,哪怕是1946年戴笠乘飞机失事后,剧中的中统特务们也会说“局座生前交代过我们如何如何”,似乎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只要拍民国剧,就得这么称呼他!

只可惜,这是个典型的惯性思维错误,因为历史上,其下属对戴笠的尊称为“戴老板”!

至于说因何如此称呼,史料上未曾记载,但据笔者推测,一个特务头子习惯被称为老板,主要是出于身份安全的考虑,因为戴笠的一生、曾经多次帮助国民党要员躲过日伪的暗杀,尤其是针对蒋介石的近百余次暗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统方面也多次组织对日伪目标的暗杀,尤其是针对南京汪伪政府的行动,令敌人们闻风丧胆。如此“功勋卓著”,他自己也必然成为暗杀目标,再加上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林立,“戴老板”这一称谓,既是一种掩护,更是戴笠对中统局、这个实际上“戴氏企业”的一种主权宣誓。

但即便如此,“局座”这个词、在历史上就不曾出现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民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带“座”的称呼

不仅是“局座”,就连“师座”、“团座”都不曾有过,真正出现过带“座”的称呼,最早从北伐战争起、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只出现过两个,那就是“委座”和“钧座”!具体而言之,“委座”特指一人,那就是蒋介石。而“钧座”指的是普遍的称呼,是下级对上级的一种大众化尊称!

委座,顾名思义就是委员长的意思,所以在很多剧中,蒋介石也有个尊称是“蒋委员长”,但是这个称呼是在1932年之后、国民党内部习惯性使用的。

自1928年起北伐战争进入白热化,代表着“三民主义”的国民党武装、与众多军阀展开了逐鹿中原的大决战,1930年代之后,蒋介石为代表的的“中央军”,彻底击败、并收编了西北的冯玉祥部,山西的阎锡山部、以及桂系的李宗仁部等等。完成了国民政府的“统一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国民党的四届二中全会上,通过了所谓“军事委员会”成立的议案,此委员会的“委员”会可谓是党内军政大权一把抓,而“顺利成章”当选委员长的蒋介石,也成为了实际上的国家领袖!

从此,“委座”这一尊称也成为了他的专有尊称,其他人无论是何种职位和贡献,哪怕1946年曾担任过民国总统的李宗仁都不配享有!

当年牺牲在缅北的远征军将领——戴安澜将军就在日记提到过,逼迫老蒋进行国共合作的【西安事变】中,戴将军也参与了对蒋介石的抓捕和扣押,当日的行动中、一位同僚曾对他大喊:“老戴,你发什么疯!此乃委座乘车也!”

可见那个时期,“委座”这一称呼已经是国民党内的共识,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这个称呼就很少出现了,因为1946年的蒋介石卸任了委员长这一职务,“委座”的尊称,也改为了众人皆知的“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对于“委座”,老蒋更喜欢他的黄埔系学生称他为“校长”,因为黄埔系的毕业生多为他的嫡系,更是所谓“中央军”的骨干力量,“校长+学生”的组合,是比党内众多派系更加牢固的一种关系,此称呼也伴随了老蒋的后半生!

由此可见,“委座”虽有、却也是昙花一现,但“钧座”一称却遍地都是!其实,在国民党军政内部,下级对上级最正式的称呼就是钧座!可以这样说,不仅是在军界,哪怕是民间,这个“钧”字也是高频出现的敬畏之词。

古语中:钧是一个重量单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30斤为一钧,而形容古代武将能力拔千钧,换算成现在也是1.5吨的力量,举个鼎什么的完全不是难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后来的演变中,“钧”作为重量级的意味,加上“座”这个从道家学说演变而来的尊称,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尊重感特别强烈的词儿——“钧座”,不仅应用在军队内部,在民间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场合中,也会频繁出现。

如1937年8月的中日第二次淞沪会战中的郭汝瑰将军,在遗书中有云:“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 ”

另外经史学家大量研究发现,其实“钧座”一词,在清末民初的北洋军阀体系中已然常见,甚至在晚清“新军”中的汉军也已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最常见的还是普通称谓

除了以上两种比较正式的尊称外,在国军体系中大多还是些比较“接地气”的称谓,因为国军虽然兵力数量居多,但80%的兵员都是没有文化的底层壮丁,礼乐诗书的不懂,啥委座、钧座、团座的更是绕口!

所以一线的下级指战员称呼上级时,大多是称上级军官的“姓氏+长官”,例如:李长官、刘长官,或者干脆就称呼其“姓氏+官职”,什么李团长、刘连长,这一点国共两党的军队是差不多的。

至于说、因何大家现在都普遍认可那些不存在的“局座”、“团座”、“师座”等称呼,那恐怕还是因为众多影视剧中用词的不严谨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遥想80、90年代的老电影、电视剧,在演员的挑选、服饰、语言、甚至方言都非常讲究,但2000年以后的战争剧,尤其是一些“神剧”的上映,确实让一代人形成了固定思维,国军一定就是这个样子的!

在笔者看来,这一切虽然无伤大雅,但却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只有讲述真正的历史,才能更好的以史为镜,让后辈儿孙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不过,笔者认为众多影视剧如此编排,也可能有另外一种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军座”、“团座”突出阶级层次、放大矛盾

以下皆为笔者的臆测,愚以为,影视剧中的这些称谓错误,更多的可能是要表现一种等级森严的阶级感!

虽然“团座”、“师座”等称呼并不存在,但用来“映射”军阀气息浓郁,且山头林立、派系众多国军内部,倒也算是符合史实,是一种简单区分我人民军队和国军的有效办法,在剧中的对立效果立竿见影!

我人民军队官兵平等,没有任何特殊福利待遇,连吃饭的伙食标准都是一样的。反观国军内部则明显区别对待,军官的待遇要好于普通士兵,甚至打骂、体罚等情况也不罕见。

所以说,我们的队伍才配得上人民子弟兵!在那些苦难的岁月里,我们的人民武装长期处于各种劣势的情况下,依旧能一次次地翻盘,最终建立这样一个伟大的新中国!就是因为人民的支持、因为听党指挥、官兵平等、团结一心,最终枪杆子里面出了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只有平等才能互信,只有互信才能团结、只有团结才能战无不胜,人民子弟兵没有“团座”“师座”“局座”,但是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依托人民、听党指挥,战鬼子、打老蒋,把这些旧世界的遗毒、统统扫入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参考资料:

解放战争启示录.人民网.王树增.2013年08月02日18:1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师座”“军座”的“座”.姚博士.咬文嚼字.2011-02-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