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衢谣
立我蒸民,莫非尔极;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今译】养育我众民的,无不是上天的大道;在不自以为知晓、不自以为明智的情况下,顺从上帝的法则行事。

【解读】“立我蒸民,莫非尔极。”指立我众民的,莫非上天的大道。“立我蒸民”可参考诗经《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表达的是上天创造了生民,并赋予他们遵循的准则和美好的品德。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说明华夏的上天信仰和无知论传统。这个传统兴于唐尧,训于文王,记于诗书,传至墨子。华夏无知论传统,是根植于上天信仰的基础之上的。"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说的是不自以为识,不自以为知,顺从上帝的法则。《墨子•天志下》篇曾引以为证:"非独子墨子以天之志为法也,于先王之书《大夏》之道之然:'帝谓文王,予怀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诰文王之以天志为法也,而顺帝之则也。"这段文字同样也见于《诗经•大雅•皇矣》。(该诗开篇明确地讲“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也非常完整地出自该篇诗歌,明确指顺应上帝的法则。详见南方在野新译。)
而据《列子》记载,"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之无知论传统,可以追溯得更早。当初,尧治理天下五十年,不知道天下治理好了呢,还是没有治理好?不知天下众多百姓是拥戴自己呢,还是不愿拥戴自己?回头问左右的人,左右的人不知道。问宫外朝廷上的百官,他们也不知道。问在野的武将隐士长者,他们也不知道。于是尧微服私访,在四通八达的大路上游览打听,听到有儿童唱的歌谣说:"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尧高兴地问道:"谁教你唱这首歌的?"儿童答道:"我们是从大夫那里听来的。"又问大夫。大夫说,"这是一首古诗。"尧回到宫中,召见舜,便把帝位禅让给了他。可见,华夏无知论传统与上天信仰历史悠久,正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唐尧受之,禅让其责;天启文王,诗载于册;墨子传述,相继其德。(《列子•仲尼》: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欤,不治欤;不知亿兆之愿戴已欤,不戴己欤。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外朝不知;问在野,在野不知。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非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夫。”问大夫,大夫曰:“古诗也。”尧还宫,召舜,因禅以天下。舜不辞而受之。)
对于这首《康衢谣》,最大的误读是天帝与人帝不分,将“帝”解释为唐尧。根源在于丧失上帝信仰。这个误读以清人为甚。如《古诗源》在介绍《康衢谣》时引“《列子》:帝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与不治与,亿兆愿戴己与,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云: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而《列子》原文是“尧治天下五十年”。所引原文擅自改动了关键信息(改“尧”为“帝”,使人君与天帝相互混淆)。不知多少人读了《古诗源》,误解《康衢谣》。
《康衢谣》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事关华夏信仰和哲学和政统。实在不容误读。宋人有语“不悟康衢谣,不识黍离歌。”深刻指出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诗之韵律源自金石,世间却苦于壁间回音之误听。正直之言犹如草野之言,一捧之中蕴含无数真意。万物之孔窍本自空寂,又怎能抵挡天籁之音?未能领悟《康衢谣》之深意,未能识别《黍离》之哀歌。最后让我们读一读宋代刘黻的诗《和此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诗道发金石,世苦壁听讹。正色落刍荛,一掬真意多。众窍本虚寂,其如天籁何。不悟康衢谣,不识黍离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