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明史》更是将他列入奸臣之中,说他无才无略,且“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嘉靖四十四年,严嵩之子严世蕃被斩首,他自己因伤心过度,不久也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严嵩死的时候,不仅没有棺木下葬,连一个前去吊唁的人都见不到。

不但是严嵩父子,就连他们的党羽,也悉数被嘉靖皇帝处置,其中就包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胡宗宪。说起胡宗宪,有的人可能不太熟悉,实际上他与戚继光一样,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倭名将。甚至戚继光能够抗倭成功,还得益于胡宗宪对他的大力支持。

胡宗宪为人正直,忠君爱国,曾经斩徐海、俘陈东、擒汪直,断绝倭寇内应,要说他依附严嵩,恐怕没有人会相信。既然如此,他为何却成严嵩的党羽,从而被嘉靖帝下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切就要从头说起了。胡宗宪于嘉靖十七年中进士,被安排进刑部观政,学习政务。两年后,嘉靖给了胡宗宪第一个官职,便是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胡宗宪在职期间,屡决悬案,平反冤狱,又组织当地百姓扑灭蝗灾,更是招降了当地的强盗。朝廷为了嘉奖他,将其连升三级。

原本以为大展宏图的时候到了,谁知这个时候,胡宗宪的父母相继去世,他回乡守孝五年。再次期间,胡宗宪也并未闲着,他刻苦读书,为的就是守孝期满后,可以继续为国效力。

回朝后,胡宗宪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为明朝边防作出贡献。嘉靖三十三年,嘉靖帝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御史,对他寄予厚望。好在胡宗宪一直尽心尽责,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明朝长期以来都有倭寇为患,到了嘉靖朝,这些倭寇变得愈发猖狂。当时日本派使臣来明朝朝贡贸易,却因为市舶司的太监收受贿赂,引发了双方冲突,史称“争贡之役”。

这件事发生后,明朝就关闭了市舶司,并下令海禁。在这种情况下,严重阻碍了贸易,倭寇便不断侵扰沿海一带。不光是倭寇,还有许多亡命之徒,选择加入倭寇的队伍,与他们一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于是,嘉靖升任胡宗宪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在这个时候升他的官职,足见朝廷对他的期望。胡宗宪也明白这个道理,临行前便立下军令状:

“某此行,不擒王直、徐海,靖东隅,誓不回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或许会问了,说了这么久,胡宗宪与严嵩到底有什么关系?别着急,要说他和严嵩的关系,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就是赵文华。当胡宗宪被朝廷委以重任时,时任工部右侍郎的赵文华,却得到严嵩的推荐,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军务,便和胡宗宪有了交集。

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两人为一丘之貉,赵文华还曾帮助严嵩,陷害了不少忠良。胡宗宪虽然看不惯严嵩,却也知道不能硬碰硬,况且他还有重任在身,所以他在赵文华面前,尽量表现得圆滑一点。

赵文华一心以为,胡宗宪这是有意靠拢,也就没有阻扰对方的工作。其他人也以为两人关系好,所以胡宗宪的工作十分顺利。不仅如此,赵文华还极力推荐胡宗宪,后者因此步步高升,权力增大,也拥有更多实现抱负的机会和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胡宗宪一面招揽人才,一面则鼓励部下练兵,戚家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促成的。当然,与赵文华攀上关系,就注定不是一件好事。严嵩倒台后,嘉靖立马开始清算他的党羽,赵文华身为其义子自然逃不过。而胡宗宪曾得到赵文华推荐,也就按理被划为“严党”。

很快,嘉靖就罢免了胡宗宪一切职务,将其逮捕进京。念及他抗倭的功劳,嘉靖帝原本也想饶他一命,放其回乡就算了。谁知有许多政敌,正在等机会陷害胡宗宪。于是他们不断给胡宗宪增添罪名,一桩桩一件件加起来,嘉靖再无宽恕他的理由。最终胡宗宪在万念俱灰的状态下,自尽身亡,时年五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