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因坚持“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被评为最有骨气的中原王朝。

对于大明王朝而言,也有一个次差点被灭国的危机,公元1449年,正统14年8月,明英宗朱祁镇率领全国的精锐之师迎战瓦剌,在土木堡惨遭败被俘。

本以为抓了明朝皇帝,可以狠狠的敲诈明朝一笔,皇帝在手“挟天子以令大明”,然而令瓦剌没有想到的是,大明朝根本不以为意,即使皇帝被俘又如何,好在皇帝有兄弟,换弟弟当皇帝也一样,皇位就是一张龙椅,换个人坐坐也是可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年,孙太后和于谦扶持朱祁钰登基,称景泰皇帝,是为明宗,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本想着好好利用一下朱祁镇,令瓦剌没想到的是,朱祁镇一次没用上,就成了过期皇帝,弄得杀不能杀,放不能放的。

同年10月,瓦剌带兵南下,包围了明朝首都北京城,而此时,负责守城的是兵部尚书于谦。

于谦一骂成名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叛乱被平,当时明宣宗朱瞻基想找一个官员去斥责汉王,这本来也就是走一个形式,就把这活指派给了于谦。没想到于谦骂人不同凡响,引经据典,从上古时期说到太祖建国,从儒家思想骂到道德沦丧,骂得汉王痛哭流涕。

于谦这一骂,反而为自己露了脸,宣宗一看,这是个人才啊,得重要。于谦在宣德朝先后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在明英宗时期,因为进京没向大太监王振送礼而被诬陷入狱,结果两省百姓、各地方官吏、藩王都为他求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见,于谦当官,那是深得民心啊。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派建议迁都南京避难,而于谦和孙太后一派则坚决反对迁都避祸。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怎能有眼见敌人兵临城下就躲,让老百姓去当炮灰的道理。

北京保卫战

面对危局,明朝虽然有了新皇帝朱祁钰,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孙太后和于谦。

当时京城空虚,于谦将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调至北京,以保卫京师。

在于谦的带领下,抵挡住了瓦剌大军的进攻,成功保卫了京城,最终与瓦剌达成和议。

此时,太上皇朱祁镇对于瓦剌而言,彻底失去了作用,这么一个烫手山芋放在手中,瓦剌也恨不得赶紧送回明朝。而此时,已经坐上龙椅的朱祁钰并不希望他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权力的诱惑能泯灭一切亲情人性,此时朱祁镇处境十分尴尬,瓦剌坚持要放,朱祁钰不想要,却又不敢拒绝。此时于谦站了出来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

朱祁镇回国后,被明代宗软禁在南宫中,于谦的这句话稳固了朱祁钰的皇位,却埋下了死亡祸根。

朱祁镇复位,于谦必须死

公元1457年,景泰8年,代宗朱祁钰病重,眼见回天无力,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为了自己的富贵,密谋协助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杀于谦。对于朱祁镇而言,于谦必须死。

当初是于谦扶持朱祁钰上位,要想重新拿回皇位,就必须证明朱祁钰的皇位是窃取的,而于谦就是那个协助窃位的人,只有这样,朱祁镇才能名正言顺的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