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馆

图馆

网易号

关注
1048粉丝
0关注
9054被推荐
IP属地:河南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6枚勋章

为您呈现最走心的人文图片。

  • 1958年,美国一名小女孩,和爸爸在海滩上玩。突然,她大喊:“爸爸,那是什么!”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在沙滩上有一个巨大的的像乌龟壳一样的东西。可是,谁也没想到,后来发生的事情超出了小女孩的想象。
    这一幕,发生在美国缅因州约克一个海滩上。当时,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那可能是一艘木船的残骸。可是,第二天,他们再去看那个船的残骸时,发现它竟然消失了。 从此,这个东西再也没有出现,当地镇上的村民都认为,这个东西太神秘了。以至于到后来,没有有人去关注这件事了。 20年后,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已经长大成人。有一次,她在沙滩上散步,惊讶地发现,当年自己看到的那个木船残骸再次出现在沙滩上!她觉得十分不可思议! 此后的每隔20年,那个木船残骸都会准时出现在沙滩上。数十年来,对于这个奇怪的现象,人们对其来历众说纷纭。 直到2020年,美国的海洋考古学家来到沙滩上,从这个木船残骸上提取一些木头碎片,送至康奈尔大学的年轮实验室化验。 专家对木船残骸进行了实地测量,发现残骸的长度有15米左右,以此推算这艘船的实际长度应该有18米左右。 专家还对木船上提取的木材标本进行了碳14测定,认为这艘木船所使用的木材,木材年轮显示砍伐于1753年,沉船建造于1754年,即美国独立战争之前。这样算来,它已经有260多年的历史了。 对于这艘木船的残骸为何每20年出现在沙滩上一次,专家研究认为,每隔约20年,它就会被风浪掩埋再出现,所以才会让人觉得很神秘。 美国海洋考古学家克拉松表示,他在查阅缅因州近50年的沉船事故纪录时,发现一艘名为“反抗号”的单桅帆船,1769年在约克海滩失事。 当时,这艘船正从麻省塞勒姆驶往缅因州波特兰。途中突然遭遇风暴,船员努力操控船只驶往最近的陆地。最终,“反抗号”搁浅在了约克海滩上。 船上的4名船员幸免于难,令人惊奇的是,这艘船从此下落不明,连同船上装载的很多英国货物。 克拉松还说,“反抗号”到底是不是海滩上每20年出现一次的木船残骸,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关联,目前还无法最终确认。 有人建议,将木船残骸打捞上来,对其进行修复,并放进博物馆供人参观。对于这个提议,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见解 他们认为,由于年代太过久远,这艘木船残骸的木质已经严重腐朽,如果对其进行移动,可能会破坏其原有的形态。 另外,260多年来,它一直停留在这片沙滩上。已经和淤泥融为一体,海水的覆盖延缓了它的氧化过程。博物馆是无法提供这样优良的环境的。 不过,这艘木船残骸的发现,也很有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助了解早期美国海员的历史。另一方面,可以揭示海上风暴事件和海平面上升之间的联系。 同时,克拉松也呼吁当局,应加强保护这艘沉船残骸,能让下一代也有机会欣赏。 写在后面:海洋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它里面包含了太多人类历史的痕迹。每一次发现,都是惊喜。通过对它的研究,相信会有更多的谜底被揭开。
  • 1942年,一名饥饿的孤儿,看到桌上别人吃剩下的饭,端起碗就喝。由于太心急,饭洒在了地上,他看着地上的饭,怅然若失。
    回想起1942年那场震惊中外的河南大饥荒,仍让人心有余悸。因黄河改道,先是发生旱灾,之后又发生蝗灾,导致粮食严重减产。 大饥荒就这样发生了。1942年7月-1943年春,河南人口从3000万锐减到2100万。其中有300万人是活活饿死的。 另外500万则是逃荒到了山西,陕西等地。另有约100万人遭遇灾后霍乱死亡或失踪。 据老一辈人讲,在当时饥饿的情况下,有的人拿几个蒸馍,就能换得一个儿童。更多的人,为了让自己和孩子能活下去,不讲价钱,只要有人接受,儿女拱手送人。 最先向国民政府报告河南灾情的是汤恩伯,其次是第一战区司令蒋鼎文,最后才是河南省的父母官李培基。 时间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如今再看到这些真实历史照片,仍令人心酸。饥饿让人感觉迟钝,苦难也会模糊人们的记忆。1942年,河南人承受了太多。
  • 1937年8月,上海。一对夫妻在街上行走时,日军飞机突然来袭。一枚炸弹落在男子不远处,炸伤了他的大腿,顿时鲜血直流。妻子守在他的旁边,却也无能为力。
    这一幕,发生在淞沪会战期间。被炸伤的男子,腿部受伤严重,根本无法行走。夫妻俩使尽全力,挪到路边英军的一处掩体沙袋旁。 在掩体里警戒的英军,并没有驱赶这对夫妻。一名军官模样的英军,还找来一个沙发垫,让男子靠在上面等待救援。 面对外国人的热心帮助,这名受伤的男子显得有些惊讶,他睁大眼睛看着面前这名英军。妻子的脸上的表情,也稍微放松了一些。 这温馨的一幕,刚好被一名路过的外国摄影师拍下。原片是黑白的,经过上色和清晰度修复。 淞沪会战期间,在租界内的英军并没有卷入战斗,他们以第三者的身份,旁观了中日军队在上海的战斗。
  • 1947年5月,韩国街头。一名交警指挥交通时,作出各种妖娆的动作。这姿势如此另类,咋看咋像是在跳霹雳舞,让人忍俊不禁!
    你看他一身警服,戴着墨镜和白手套,正站在奉仕台上非常投入地“表演”。举手、扭腰、吹口哨,简直是个活宝!在他特别的指挥下,从路口通过的车辆井井有条。 不得不说,一名交通警察,站在十字路口忘情独舞,还真是需要一点勇气的。看得出,他是把自己枯燥的的工作,当成了一种乐趣,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可以肯定的是,每一个经过这个十字路口的司机,看到这位交警诙谐的指挥,心情都会豁然好起来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一名交警必须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工作总归还是要“严肃纪律,规范执法”。你觉得呢?
  • 1942年冬,操场上正在举行表彰大会。当喊到一个人的名字时,出列的竟然是一名16岁的游击队员。他那标准的立正姿势,眼神中透露出的自豪感,让人为之动容。
    他一身戎装,腰间别着两支手枪和子弹包。右边一把盒子炮,枪把上绑着绳子;左边那把手枪带着枪套,看不出是什么型号。 他虽然只有16岁,但已经参加过数次针对日军据点的作战。在一次作战中,他勇往直前毫不退缩,冲进炮楼抓住了日军头目,得到公开表彰。 在抗日战场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少年英雄。为了保家卫国,还是孩子的他们,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走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抗击日军,很多人都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讲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说得太好了,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少年就是希望,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 1931年,一名德国飞行员驾机进入中国,拍摄下30张不可思议的照片
    2023-09-25
  • 2008年,秘鲁的考古学家,正在发掘一座17世纪教堂遗址。突然,有人大喊:“这是什么”只见在一个墙缝里,塞着一个信封。当打开信纸,专家们一下子愣在当场,这是一封写自400年前的信件!
    这是位于秘鲁北部埃尔布鲁约的马格达勒纳卡维约大教堂遗址。当时,专家们勘察完毕准备撤离时,竟然有了新的发现,一封藏在墙缝里400年的信。 很快,一个由科学家和语言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对这封信进行了解读和分析。他们惊奇地发现,这封信是一名西班牙人写的。当时,秘鲁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然而,书信背面所写的一段文字,引起了专家的极大困惑。这些文字采用的也是数字系统的十进制。而远古时期,同样生活在南美洲的玛雅人,就是用二十进制。 信件的书写者将西班牙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翻译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字。看到这种新文字,语言学家惊呆了: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知道的语言。 难道是一种未知的外星文字?不可能!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信纸上与阿拉伯数字相对应的文字,里面隐藏着大量我们不清楚的信息。 考古学家奎尔特表示,根据现有资料证明,这座教堂原来在一座村庄附近,后来被西班牙殖民者强行迁到了埃尔布鲁约。由于当地气候极为干燥,使得这封信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关于这段奇怪的文字,专家认为是一种未知的秘鲁土著本族语言,可能源于盖丘亚语。这也表明了,美洲殖民时代早期文化的多样性。
  • 清朝时期,一个公堂审问犯人的场景,每个人都很严肃,看上去比较真实。但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这个公堂,设在一个铺有地砖的院子里。这样的露天公堂,还是比较少见的。看上去,有点像现在的“流动法庭”,现场办案。 坐在堂桌后面的男子,说是官员吧但又没穿官服。最奇怪的是,在堂桌的后面,竟然还坐着一名身穿军服的外国人!两人谁说了算? 师爷手拿毛笔,坐在桌子一头。桌子的另一头,挨着外国人坐着的男子,也手拿毛笔正在写着什么。他是一名翻译? 两名身穿制服的衙役分列左右,每人手拿一根细木棒。其中一名衙役,手里牵着锁链,锁链的另一头绑在罪犯的脖子上。 这名罪犯面对堂桌,他双膝跪地,两只手垂在身体两侧,正在陈述案情,为自己辩护。 观看这张照片,古代公堂的各种要素都体现出来了,但它们全都糅杂在一起,却又显得怪怪的。 综上分析,这张奇怪的照片,似乎有两种可能:一是流动法庭,正在现场办案。官员身穿便装,外国人是受邀的旁听人员。二是在故意摆拍的照片,摄影师是一个完全不了解中国古代公堂规制的门外汉。
  • 1943年,昆明巫家坝机场。一名中国士兵正在负责警卫。他胸前白色的布牌上,有几行小字,让我们瞬间明白了他的真实身份!
    这是一名年轻的士兵,看上去有十七八岁。他一身戎装,肩上扛着一把步枪,腰间有四个子弹包。帽檐遮住了他的眼睛,但仍能感受到他坚毅的目光。 在军装左胸口的位置,有一块白色的布牌,上面写着:“傅成铭,民国三十二年入伍,航空委员会特务旅第五团第三营十二连。” 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年。因此,傅成铭是一名新兵,在航空委员会特务旅第五团第三营十二连服役。在他身后,是他守卫的平整又宽阔的昆明巫家坝机场。 巫家坝,位于老昆明城东南约三公里,因为邻近巫家村,因此得名。巫家坝机场始建于1922年。 抗日战争期间,巫家坝机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永垂青史的“驼峰航线”和威震长空的“飞虎队”,谱写了中美两国人民并肩抗日的光辉篇章。
  • 1850年,上海。一名搬运工在山上干活时,被外国雇主不断咒骂。突然,这名搬运工扔下手里的工具,挥拳将外国雇主打倒在地,顿时口鼻冒血。搬运工一看闯下大祸,撒腿跑下了山。
    搬运工是一名年轻的小伙子,他老实本分,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但是,他气不过外国人对他的各种羞辱,一怒之下,挥起拳头把雇主打的不轻。 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被打的外国人跑到衙门告状。很快,这名搬运工就被抓住了。在公堂上,他义正言辞、据理力争。但是最后,他仍被以“殴打外国人”的罪名戴上了木枷和锁链。 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这名搬运工每天都被衙役带到上海外滩最热闹的地方示众。有很多外国人从他面前经过,露出了讥讽和鄙夷的表情。 年轻的搬运工坐在街边的石头上,他头上戴着毡帽,眼神中流露出无法掩饰的愤怒,却又是那么的无可奈何。一名外国摄影师,举起镜头抓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 70年代,大连旅顺港口左侧一块礁石,突然发出“轰”的一声巨响。硝烟散去,原先矗立在礁石上的一座日本纪念碑,被炸顿时得灰飞烟灭。围观群众拍手称快:“炸得好啊!”这一幕,发生在大连旅顺港口。当时,在这座圆形礁石上,矗立着日军建造的一座“闭塞队纪念碑”。圆形的大理石底座,底座上放置着一枚军舰铁锚。
    日本人为何要在这里建立一座纪念碑?纪念碑上底座上为何要放一枚铁锚?为何又被炸毁? 要把这些讲清楚,我们把时间退回到1904-1905年。当时,日俄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而进行了一场战争,史称日俄战争。 日本海军为了控制黄海制海权,决定对旅顺港口进行自杀性的闭塞作战。先后派出8艘闭塞船,从圆岛出发到达旅顺港外。闭塞船成一线横队,向港口发起冲击,遭到俄军猛烈回击。 日军6艘闭塞船被击沉,2艘闭塞船自爆沉没。日军159名闭塞队员只救回67人,60人阵亡,32人被俘。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为了宣扬闭塞战的“功绩”,把曾参加过两次闭塞战而葬身于海底的广濑武夫少佐,追认为“军神”,并晋升为中佐。 还把广濑武夫所指挥的“福井丸”号沉船上的铁锚打捞上来。在进入旅顺港口左侧的大圆礁石上,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并将铁锚放置在纪念碑底座之上。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亲笔题写了碑名“闭塞队纪念”。 1972年,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旅顺海军基地,考虑到让外国领导人看到侵略者留下的纪念碑影响不好,便将闭塞队纪念碑炸毁。 日本闭塞队纪念被炸毁时,现场聚集了很多人围观。只听“轰”的一声,日军纪念碑被炸毁,人们拍手称快:“炸得好啊!” 如今,碑和锚存放于旅顺日俄监狱旧址的展馆内。
  • 1940年8月,德国党卫军头子希姆莱,正在视察战俘营。突然,一名光着上身的英军战俘朝他大喊:“这里的食物糟透了!你必须改善我们的伙食!”面对怒目直视的战俘,希姆莱一时间竟无语应对。
    这一幕,发生在位于波兰的一处战俘营。当时,希姆莱带着一群手下,趾高气扬低视察战俘营。所有战俘被要求坐在地上,不准发出任何声音。 当希姆莱走到一处铁丝网前时,一名坐在地上的战俘突然站了起来,他来到铁丝网前,大声朝希姆莱喊话,要求改善战俘营里的伙食条件。 这名勇敢的、光着上身的战俘,正是被俘的英国士兵霍勒斯·格里斯利。面对怒目直视的霍勒斯,希姆莱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故作镇静,然后扭头向前走了过去。 当时,这张照片一经公布,便引起了极大轰动。人们都知道了霍勒斯·格里斯利,赞赏他的勇敢。你可能不知道,在他的身上,还有着更传奇的故事。继续往下看。 霍勒斯·格里斯利,出生在英国爱尔兰。20岁时,他是一名优秀的理发师,前途无量。然而,二战突然爆发,霍勒斯依然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参军入伍保家卫国。 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时,霍勒斯不幸被德军俘虏,他被关进位于波兰的一座战俘营。每天在监工的监视下,在采石场里从事繁重的劳动。 在这期间,偶然的一次机会,他与德军一名随行女翻罗莎译相识。不久,两人就碰撞出出了爱情的火花。 霍勒斯开始疯狂追求罗莎,为了能与恋人见面,他先后越狱200多次,却从未想过逃离战俘营。 在这期间,希姆莱视察战俘营时,霍勒斯义愤填膺。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1945年,二战结束了。霍勒斯获救后被送回英国,而罗莎也随德军转移。此后,霍勒斯再也没有见到罗莎,但他在心里一直思念着罗莎。 有一天,霍勒斯得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罗莎去世了。霍勒斯伤心了一段时间后,慢慢放下了这段感情。不久,他娶了一名英国女子为妻。 2010年,92岁的霍勒斯病逝。而关于发生在他身上的传奇故事,一直被人津津乐道。
  • 清朝时期,一名男子正在家里干活。突然,小儿子跑过来说:“爹,我头上好痒。”男子停下手里的活说:“儿啊,爹给你捉虱子。”说罢,搬起两只凳子来到门外。
    男子坐在高凳子上,儿子坐在矮凳子上。解开他头上的发辫,仔细寻找隐藏在头发里的虱子。发现一只,就用两根手指的指甲一挤,只听“啪”的一声脆响,父子二人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在一百多年前,人们不管是男人女人,都留着很长的发辫。加上那时候的卫生条件差,很多人不能经常洗头。长此以往,头发里长虱子就在所难免了。 当时又没有驱虫的良药,徒手捉虱子就成为了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在一些清代的老照片中,经常能看到人们相互捉虱子的情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个人卫生意识增强,再加上具备各种功能的洗发用品层出不穷,很少能看到头发里生虱子的现象了。 每一张老照片,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故事。看到这张老照片,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你说对吗?
  • 一张罕见老照片:谁说清朝人不会享受生活?看看这几个人,比你还小资。
    清朝末年,六名男子正在山间一处空地上野炊。他们选择的是一处桃花林,花香四溢,蜂蝶起舞。远处,青山如黛,连绵不绝。此情此景,犹如世外桃源。 地上铺着野餐垫,头顶上撑着一块方形的遮阳布。野餐垫上摆满了各种食物。美酒斟上,两名男子正在举手划拳猜枚。两名男子坐在旁边观战。 两人战至酣处,一名男子褪去了衣袖,露出了整条胳膊,场面豪爽又畅快。一名男子站在旁边,看到摄影师拍照,脸上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清朝人刻板、顽固、生活落后,而这张照片里的这几名清朝人,却显得很时尚,很会享受生活,还有那么一点小资情调。 有少人以为,野餐源于西方,野餐的英文是Picnic。是上流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交方式。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野餐一词,但户外野炊却由来已久。在《墨子·非乐》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夏代君主启“野于饮食”,可以视为野餐的最早记录了。 到了魏晋时期,《兰亭集序》中提到的“流觞曲水”,就是当时最受文人雅客欢迎的野餐游戏了。 不过,古人野餐,很少有人会在地上铺上野餐垫。他们将食物装在食盒里,带到野外享用。 是啊,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能在工作之余,一家人来到野外,进行一次野餐,的确是一种享受生活的好方式。你多久没有野餐过了?
  • 清朝末年,一名秀才在考取举人之前,来到郊外一座土地庙前祭拜祈福。这座土地庙和其他的庙宇不同,显得如此简陋。这种小土地庙,你见过吗?
    古代的科举考试,其实就是古代的高考,是真正的“一考定终生”。因此,考生都非常重视。有些讲究的,还会烧香、占卜、拜考神。 过去,秀才们公认的考神是“文昌帝君”,民间也称“文曲星”,认为它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也有祭拜“魁星”的,在古代考生心目中的地位也很高。在开考的前三天,还有拜祭孔庙活动的。 看照片中这名秀才,他的年纪也不小了。可见寒窗苦读,却屡次考试,屡次不中。他的眼神中透露着无奈。为了能考取功名,在考试期,特意到土地庙前祭拜。 说到底,是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 2021年,一名芬兰渔民正驾驶小船打渔。突然,有十几个人从不远处的一个山洞里钻出!只见这些人满身泥污,嘴里说着听不懂的语言。可是,让渔民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几天发生的事,超出了他的意料。
    这一幕,发生在首都赫尔辛基以东,那里有一个年代久远的山洞。当时,这名渔民正在海边打渔,在即将收网时,看到从山洞里钻出来十几个陌生人。 一开始,渔民没怎么在意,认为他们是一群探险爱好者,结伴到山洞里探险。一连几天,这些人都只是在洞里待6个小时,然后就准时走出来。 更让渔民惊讶的是,原先洞口有几块巨型花岗岩和数百吨较小的岩石碎块,忽然就不见了,好像被人悄悄移走了。而且,到了晚上,洞口亮起微弱的灯光,看来是有人值守。 渔民越想越觉得不对劲!难道洞里面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伙陌生的来客,到底是什么人?他们究竟在洞里干什么?会不会对当地人造成影响?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渔民很想进到洞里一探究竟。但是自己身单力孤,还是没有勇气进去。 几天后,渔民将自己的奇怪发现,向当地政府进行了反映,也表示了自己的困惑和担心。 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听完后哈哈大笑:“先生,很感谢您的责任心和及时反馈。进入洞穴的那些人,其实是一支民间探宝队,他们资质完备,已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分成协议,获得了发掘许可证。您大可放心。” 至此,渔民放下了担忧,愉快地出海打渔去了。这件事到此好像就结束了。不过,这件事在当地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后来,对宝藏富有研究的历史学家卡尔·柏根透露,这些人是一个名为“十二神殿”的民间探宝组织。他们在世界各地探索和发掘各种宝藏。 其中,这个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附近的山洞,据说是以芬兰神话人物“勒明盖宁宝藏”命名。里面埋藏着5万颗宝石、1000件千年文物、18K黄金等身大小的雕像等,价值超过200亿美元。 十二神殿的工作人员,来自世界各国,比如:芬兰、瑞典、挪威、荷兰、澳州、俄罗斯、美国与德国等。他们从1987年开始,已经断断续续发掘这个山洞,但是没有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出现。 时间到了2021年,“十二神殿”的成员们,又开始了对山洞的发掘。他们的出现,引起了当地人的恐慌,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这些探宝者认为,他们每天工作6个小时,加上先前对山洞30多年的挖掘。预计距离宝藏的洞口只差几英尺了,每个人都很兴奋,干劲十足。 不过,居住在赫尔辛基一位叫博克的地主,在2009年就曾公开表示,他的家族是芬兰神话英雄人物“勒明盖宁”的直系后裔,进而揭露了这处宝藏存在于一个地底的寺庙之中,不过被石板封起来了。 可是,这名地主在发表言论后的2010年,被自己的助理暗杀。或许这名助理已经获得了关于宝藏的秘密。 据悉,藏着宝物的寺庙内部有一条螺旋式的走廊,廊外有几个小房间,存放着好几代人的收藏品,最后一次放入财宝是在西元987年,当时大厅已被填满,其后入口便被密封并隐蔽起来。 时至今日,关于“勒明盖宁宝藏”发掘的进展和结果,“十二神殿”成员以及芬兰政府同时保持了缄默,未向外界公布任何信息。
  • 1910年,一名外国摄影师正在河北采风。突然,他听到一阵奇怪的铃铛声。扭头一看,发现身后跟着一名中年男子,而男子肩膀上搭着的东西,着实吓了他一大跳。
    那是一块浅色的布,上面竟然缀满了人的牙齿,有黑色的、白色的还有黄颜色的。看上去很瘆人! 这一幕,发生在河北乐亭县的一条小街上。当时,外国摄影师正在拍摄当地的建筑和风土人情。没想到,有了意外的发现。 只见这名中年男子,身穿朴素的棉衣。右手拎着一支摇铃。正在外国摄影师身后赶路。男子肩膀上搭着一块缀满了牙齿的布。 外国摄影师顿时来了兴致,他在助手的配合下,向男子了解情况。一番沟通之后,终于真相大白。 原来,这名男子是牙医,最擅长的是拔牙。经过他的手拔牙的人,数不胜数。再加上他经验丰富,患者的痛苦也小。 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拔牙绝技,男子将自己这些年走南闯北拔下来的牙齿,全部缀在一块布上。当他走街串巷时,根本不用吆喝,人们都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了。 最后,外国摄影师为这名牙医拍了一张照片留念,照片里的牙医面带微笑肩膀上,那块缀满了牙齿的布,成为最大的亮点。
  •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两名意大利士兵和清朝衙役共同巡逻。四个人站在一起,感觉外国人又矮又挫,但气质上难以掩饰西方人的傲慢。
    八国联军把北京分成不同的占领区,东四南大街以东由俄军占领,以西由意大利军队占领,实行军事统治。 一名意大利士兵把手搭在衙役肩膀上,腰间带着刺刀和子弹包。两名衙役穿着破旧的制服,双手下垂,笔直地站立着。 意大利属于南欧国家,他们那里的人身材并不是很高。相比之下,中国人的身材不算低。但意大利士兵的体格要比清朝衙役壮实一些。 你看现在的意大利国家足球队队的员身高,很多都在1.6米左右。比如洛伦佐·因西内,身高只有1.64米。而北欧国家比如荷兰,他们的平均身高,男性达到185.5厘米,女性达到了了172厘米。 每一张老照片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故事。
  • 1860年,福建。一对夫妻拍完合影后,又拍了一张全家福。男子年轻帅气,妻子貌美如花。两人身穿官服和便装时,前后判若两人。
    男子是清朝的一名官员,目光犀利,看他衣服上的补子图案,应该是一名武官。因做出突出贡献,他的妻子被朝廷封为诰命夫人。诰命夫人跟其丈夫官职有关。有俸禄,但无实权。 这两张照片,都是在照相馆拍摄的。只不过每次拍摄的背景不同。第一张照片桌上摆的屏风是“百鸟朝凤”,第二张照片的背景是装饰豪华的客厅,很古朴。 男子感情很专一,与妻子相濡以沫,两人育有三男一女,一家六口人非常和睦。男子基因非常强大,子女的长相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从这两张照片可以看出,该男子可谓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即使放在现在,也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啊!你会羡慕吗?
  • 1957年,一名法国摄影师,正在北京天桥采风。突然,他看到有两个人在路边吵了起来,前面围满了人。他刚要挤进去,一位坐在椅子上的老太太,指了指身后的牌子说:“买票!”
    这一幕,发生在50年代的北京天桥附近。当时,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正在附近拍摄北京的古建筑。忽然,他听到有人在路边斗嘴,他觉得很好奇,就想挤进去看看。 没想到,一位老太太拦住了他,要他先买票才能进去看。这下把马克·吕布逗得哭笑不得,看别人吵架还要付费?就在这时,他听到了围观人群齐声叫好,掌声雷动。 再看老太太身后的牌子,上面写着“相声大会,每日准演,每段三分”等字样。马克·吕布的中国助手赶过来,他告诉马克·吕布,这是北京天桥相声大会,听相声的确是要先买票的。 老北京有句俏皮话:“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艺人们每次说得天花乱坠,一到关键时刻就开始收钱。所以,一些家教严的孩子,家长严禁杜绝孩子到天桥玩。 北京天桥,是有着近200年北京民俗文化、市井娱乐的集中地,民间艺术的发祥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天桥平民文化和艺人江湖。更是最火热的平民娱乐场所。 上世纪30年代,天桥地区开设的店铺、戏园有347家,摊棚439处,汇聚民间艺人多达数千人。 在这期间,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相声演员。比如“天桥八怪”之一的朱绍文,相传他是相声的鼻祖,单口相声艺人韩麻子、相声艺人焦德海等。侯宝林、新凤霞、宝善林、魏喜奎、关学曾等都是从这里起步,名扬四海。 老天桥,正是在传统与时尚的交汇处、在艺人的坚守和创新中,一直走到今天!如今的北京天桥,古韵新声不断,风采更胜当年。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