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馆

图馆

网易号

关注
1074粉丝
0关注
9232被推荐
IP属地:河南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6枚勋章

为您呈现最走心的人文图片。

  • 侵华日军私人相册曝光:东北军武器堆积如山,日军骑兵耀武扬威
    2024-05-01
  • 1949年中国游击队员珍贵影像

    2024-04-27
    图片
    00:49
  • 河北唐山70年代:大地震前的旧照曝光
    2024-04-26
    1跟贴
  • 1945年老照片:被B-29和原子弹轰炸后的日本,整个城市都在燃烧
    2024-04-24
    1跟贴
  • 80年前临汾老照片曝光:鼓楼前还没有夜市,日本女子街头转悠
    2024-04-24
    1跟贴
  • 老照片:80年前重庆白市驿,和现在的变化让人惊叹!
    2024-04-24
    4跟贴
  • 150年前,一个英国人进入广州,拍下30张罕见老照片
    2024-04-23
    678跟贴
  •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2024-04-23
    24跟贴
  • 2020年,波兰一家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档案。突然,她大叫起来:“太不可思议了!”只见一份历史档案上标注着:间谍詹姆斯·邦德,并附有一张十分帅气的男性照片。
    这一幕,发生在波兰国家记忆研究所档案室里。当一名女工作人员发现这份档案后,研究所立即对档案重视起来。难道说电影《007》里的间谍詹姆斯·邦德,确有其人? 专家发现,这份档案里隐藏着众多秘密。经过细致的研究,这名间谍身上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原来,这名叫詹姆斯·邦德的英国人,出生于1928年,是一名资深间谍。1964年2月18日,他奉命进入波兰,正式职务是英国大使馆武官秘书。 一进入波兰,波兰的反间谍人员立即对他进行了秘密监控。这一点,詹姆斯·邦德早就觉察到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监视,波兰人发现詹姆斯·邦德这个人善于交际,最爱喝波兰啤酒,很喜欢与不同的女孩子交往,但是很少与波兰人交往。 不过,1964年10月,詹姆斯·邦德曾到位于波兰东北部的比亚韦斯托克地区;同年11月,他又到过位于波兰东北部的奥尔什丁地区。 詹姆斯·邦德去这两个地方的目的,是试图渗透进入波兰这个苏联附庸国的军事设施,但是均没有成功。 波兰人在调查时发现,詹姆斯·邦德没被发现曾经与波兰公民接触。直到这时,他们才长长出了一口气。 波兰人加大了对詹姆斯·邦德的监视力度,他发现自己难以在继续进行间谍任务。1965年1月21日,詹姆斯·邦德秘密离开了波兰。 后来,关于詹姆斯·邦德的档案,一直留在波兰国家记忆研究里,直到被一名工作人员发现。 上世纪50年代,作家弗莱明创作出了英国情报员“007”詹姆斯·邦德这个角色。1962年,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英国影星辛康纳利出色的表演,让007詹姆斯·邦德这个形象深入人心。
  • 1919年,美国摄影家甘博在北京郊区采风。突然,他看到了惊奇的一幕:从路边院墙里伸出的木棍上,挂着很多气球!于是,他向院子的主人打听,主人告诉他这是猪膀胱,甘博顿时惊呆了。
    西德尼·戴维·甘博,是美国著名的摄影家。他在1908-1932年间,曾五次到中国各地游历,拍摄下大量珍贵照片。 这张照片,是1919年甘博在北京拍摄的。当他看到奇怪的气球后,向院子主人打听。主人告诉甘博,这不是气球而是猪膀胱时,他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原来,主人将这些猪膀胱挂在木棍上,是趁着晴天晾晒。晾晒干的猪膀胱,其实是一味药用价值极高的中药材。尤其是对小孩子的遗尿等问题,猪膀胱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甘博听了不得不赞叹:中药博大精深,中药真的很神奇!
  • 1910年,上海。四名囚犯戴着沉重的枷板,靠墙根站成一排。他们的手被绳子拴在一起,表情各异。站在他们身旁的,是三名身材高大的外国巡捕。
    这三名警察,身穿典型的英国巡捕制服,肩膀上披着斗篷,脚上穿着皮鞋。其中一名巡捕戴着头盔,有SMP标志,竖起的衣领上数字编号为118。 另外两名巡捕一看就是印度人,他们面色黝黑,戴着红色的头巾,这是典型的锡克族打扮。 据30年代出版的《上海谚语》中讲,在上海租界里当巡捕的,大多来自英国殖民地印度的锡克族人,他们属于低级巡捕。同样是巡捕职位,西方人的年薪资为840两,印度人为169两。 照片中这四名囚犯,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被戴上了沉重的枷板,长长的发辫垂在一边。他们脸上表情复杂,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 1930年,安徽黄山。一名男子坐在上山的石道上。往他身后看,怪石林立云雾缭绕,美轮美奂,可是却见不到一个游客。那时候的黄山,可真安静啊!
    这名中年男子,身穿长袍,手里拄着一根拐杖。黄山险峻崎岖的山路,让他累得不轻。中途,他干脆坐在台阶上休息。 90多年过去了,照片中的山路、台阶、怪石都还在,而这名游客却早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云烟之中。不管是任何一个人,在黄山面前都显得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如今,每逢节假日,登临黄山的游客数以万计,每条山路上挤满了上山和下山的游客。这场面和照片中寂静的黄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比性,毕竟在民国时期,大部分人都还在忙于生计,哪有时间和闲情雅致到山上游玩呢。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高了,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和时尚。
  • 1930年,云南大理。一名民间护卫队队员站在山坡上。他一手叉腰,腰间佩带着一把短剑,帽檐下的眼睛炯炯有神,令土匪胆寒。
    民国时期,前清的溃兵、散兵游勇散集于滇南,在法国帝国主义的暗助下,肆意骚抢,形成匪患。他们占山为王,四处抢掠。大理巍山土匪更是猖狂,甚至冲进县城,抢劫县署财物。 史料记载,滇西大理、楚雄、临沧;滇东曲靖;滇北昭通、迪庆等各州市,几乎找不到一个县城可作未被土匪攻占的事例,许多县城甚至连年被攻占。 在云南茶马古道上,一些商旅为了自身和货物的安全,经常会雇佣一些民间护卫队。护卫队员一般都身强力壮,身手不凡,护卫经验相当丰富。 照片中这名男子,就是大理当地的一名护卫队员。他被一名摄影师雇佣,在云南各地采风。由于他的保护,这名摄影师并没有受到土匪的侵扰。
  • 民国时期,两个在中国旅行的外国人,在当地一个小饭馆吃饭。天气炎热,他们竟然叫来三个小孩,拿着扇子为他们摇扇纳凉,真是太会享受了。
    这座饭馆的建筑样式,木制的门窗和立柱,还有天井,地下有水池。水池上铺的有走路的木板。照片拍摄地应该是在西南部的四川。不过,在我国的华南地区和东南地区,也能见到这样的建筑样式。 饭桌上摆放着丰盛的美食和酒水,有人在身边摇扇子,两人吃得很开心。看到有人对着他们拍照,一名外国人扭过头,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悦。 站在他们身后的三个孩子,都光着脚丫子。其中两个孩子连上衣都没有,他们太瘦弱了,几乎能看到肋骨。三个孩子摇着扇子,看着桌上的美食直流口水。 每一张老照片背后都有它独特的故事。透过照片,如同穿越了时空,彼时的场景如在眼前。
  • 2014年3月,一名记者来到湖北采风。突然,他看到汉江边上矗立着7个奇怪的方形建筑,记者的第六感告诉他,这几个东西肯定不简单!当他向附近村民打听时,却听到了一个让他大为惊讶的秘密。
    这一幕,发生在湖北沙洋县汉江边的天鹅村附近。当时,这名记者在拍摄汉江水文变化情况。他突然发现,相机取景框里,在一大片绿油油的麦田间,赫然出现几个灰黑色的大方块。 记者觉得很好奇,就来到麦田里,走到其中一个方形建筑前仔细观察。从外观看,建筑的四个面,各有2米宽,墙壁厚30厘米。全部由混凝土浇筑,非常结实,看上去已经有些年头了。 其中的三面墙上,朝外都开有小一个口,开口的下面还砌了一个小台子。建筑只有一个门,在正对门口的里面,还修建有一堵墙,记者一时不知道它有什么作用。 这座建筑没有窗户。但在墙壁上部,开有很多的小孔,想必是通风排气用的。记者走进建筑里,里面很昏暗,并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发霉气味,呛的难受,赶紧走了出来。 为了将这几个奇怪的建筑弄清楚,记者走进了附近的一个村子——天鹅村。在村里,他见到村小组组长李兵。他听了记者的来意后,说出了一个让记者震惊的真相。 原来,天鹅村附近有9座这样的水泥建筑,早些年,村民为修水利炸掉了一个,另一个被洪水冲毁,剩下了现在的7个。这些建筑,其实是当年日军修筑的碉堡! 李兵说,碉堡墙壁上的开口,是机枪射击孔,可对前面的整条道路进行监视。碉堡门口里面那堵墙,可防从远处对入口处进行攻击。 这些碉堡原来是半埋在土中,由于村民常年的耕种,封土逐渐减少,如今碉堡都冒出了地面。因为太结实了,也就没有人去动它们,一直保持现在的样子。 后来,李兵又带着记者来到村里一户人家门前。李兵告诉记者,这里住着一位79岁的老人,叫李宗玉。当年,日军曾强迫他和村民们修碉堡。 李宗玉老人告诉记者,他清楚地记得,那是1943年。日军在这里一共修了9个碉堡。日军强征村民修碉堡,从早上干到天黑,日军端着枪站在附近监视。 建成后,这些碉堡共同组成了一个坚固的据点,护卫着一个日军联队指挥部。而这个日军联部,负责保卫驻扎在沙洋城里的日军团部。 记者表示,这些碉堡应该保护起来,这是日军侵华的最有力证据,将来还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2009年,英国男子正在原野上寻宝。突然,4岁的儿子大喊:“爸爸,土里有东西!”男子跑过去挖开土层,露出一个金灿灿的方块。后来发生的事,超出了男子的想象。
    这一幕,发生在英国南部小镇霍克利。该男子叫詹森·哈亚特,现年34岁,是一名网页设计师,来自埃塞克斯郡的比勒里基。他是个金属探测器寻宝爱好者。 这天,他带着儿子詹姆斯到郊外寻宝,没想到竟然有了惊人的发现。 当时,詹森·哈亚特正坐在草地上休息。4岁的儿子詹姆斯,拖着比他个子还高的金属探测器在草地上玩。突然,金属探测器发出了尖利的警报声,4岁的儿子大喊:“爸爸,土里有东西!” 詹森·哈亚特立即坐起来,他拿出铲子往土里挖掘,只挖了20公分,就发现了一个金灿灿的东西,拿在手里却很轻。 当他去掉上面的泥土,仔细观察之后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金属小盒子。盒子的几个面上,都雕刻着古老的图案和文字。直觉告诉他,这个盒子可能是个宝贝! 4岁的詹姆斯看到爸爸很高兴,他也非常兴奋。但他还太小,还不知道自己发现的东西的重要性。 詹森·哈亚特回到家后,他立即与埃塞克斯的文物部门的联络官和大英博物馆取得联系,希望他们对这个小盒进行检测。 不久之后,詹森·哈亚特收到了大英博物馆的回复,证实了这的确是一个用金子做的小盒子,是一个边长2.5厘米的垂饰。可能属于过去教会内地位很高的人或者皇室成员。 经研究,盒子的制作年代,大约在16世纪上半叶。上面铭文中的字母,采用的是16世纪使用的伦巴第草写体。 专家认为,这个黄金垂饰为“无主宝藏”,可以进行拍卖,价值估计可达到数百万美元。 詹森·哈亚很高兴,同时他也特表示,希望能将这件垂饰卖给大英博物馆,或者其他对其感兴趣的机构,让人们都有机会欣到赏它。自己将会和发现金子的土地拥有者共享拍卖所得。
  • 1925年,陕西临潼。一对青年男女结婚时的场景。新郎年轻帅气,新娘貌美如花。两人站在酒店的一座木桥前,摄影师拍下了小两口幸福的瞬间,让人羡慕不已!
    照片里的新郎,有20岁左右。他一身灰色中山装,梳着大分头还擦了头油,右手拿着礼帽,胸前还戴着一朵大红花。他不苟言笑,可能是太激动和兴奋,显得有些拘谨。 新娘的年纪也不大,她身材娇小,穿着粉色的碎花连衣裙,戴着白色的头纱。这妆容多少有些西式婚礼的感觉。面对镜头,新娘羞涩地微微低下了头。 在他们身后走廊上站着的,是亲朋好友,还有的是酒店的工作人员,他们共同注视这对新人。摄影师及时按下了快门。从照片中这对新人的打扮和酒店环境看,两人并非出自寻常家庭。 这本来是一张黑白照片,后期上色修复了清晰度。每一张老照片背后,都有它独特的故事。
  • 1905年,一家照相馆里,忽然来了一位面目清秀的女子,可她却穿了一身男装。照相馆老板定睛一看:她不是别人,正是有“鉴湖侠女”之称的秋瑾!
    照片里的秋瑾,穿着一身稍显宽大的长衫马褂,脚蹬一双男皮鞋,右手拄着一把雨伞。眼神里透露着男子才有的坚毅和睿智。 民国时期,人们在街头经常看到秋瑾,她总是身穿男装出门。尤其是乘坐马车的时候,她不坐在车厢里,而是手拿一本书坐在车辕上。这也一度成为京城一景,众人非议的对象。 秋瑾这么漂亮,她为什么喜欢穿男装呢?这背后又有什么缘由呢? 秋瑾,字璿卿,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自幼就在家塾中读书学习,自号"鉴湖女侠"。少时,文采斐然,喜欢骑马击剑。1896年,与王廷钧结婚,然婚姻不睦。 1896年,秋瑾读到梁启超的《论女学》后,她立刻醒悟。产生了强烈地挣脱封建束缚的念头。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男的,她要为这一目标而奋斗。秋瑾脱掉了身上的传统女装,换上了一身男装。然后跑到照相馆里去拍了一个照。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秋瑾还在这张照片的背面,写下了一首小诗: 《自题小照》 俨然在望此何人?侠骨前生悔寄身。 过世形骸原是幻,未来景界却疑真。 相逢恨晚情应集,仰屋嗟时气益振。 他日见余旧时友,为言今已扫浮沉。
  • 1917年,北京前门大街上,突然走来几名当兵的。队伍中间有一人,耷拉着脑袋,胸前粘着一张写有名字的白纸。围观群众见了,对其指指点点。
    很明显,走在队伍正中间的人,是一名触犯了军纪的士兵。他胸前的白纸上写着他的名字:沈得功。旁边还有几行小字,应该是在描述他的一些罪行。 由于照片年代久远,白纸上面的小字看不清楚。因此,无法得知这名士兵究竟犯了什么错。 此时,他在战友的押解下,在前门大街上游行示众。面对这样的惩罚,他羞愧得无地自容,始终低着头不敢直视前方。与身边昂首挺胸的战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当兵的队伍后面,有两个爱看热闹的路人,他们紧跑几步,想跟上队伍看得更仔细。旁边一名骑车男子,扭头看向他们。 每一张老照片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故事。透过这些照片,我们如同穿越了时光隧道,见证了100多年前真实的瞬间。
  • 1904年,在南非一座金矿井下,竟然有5名矿工是中国人!他们都留着长长的辫子,在炎热的井下与几名欧洲人一起工作。这些中国矿工为何会出现在非洲呢?他们是自愿的吗?
    要把这事弄清楚,还得从1899年“英布战争”说起。当时,英国大获全胜,吞并了德黑兰和奥兰治两个共和国。 摆在英国人面前的千疮百孔的局面。虽然这里有遍地的金矿,但战后都成了烂摊子。眼下最棘手的是没有工人下井干活。 当时的金矿开采条件很差,在井下作业非常危险。100个人下去,升井只有60人。英国想雇佣当地人,可是没有人愿意下井。 英国人想招募印度人,但是印度劳工在当地已有10万多人。英国人害怕印度人联合起来抢了他们的金饭碗。 于是,英国人把目光盯上了中国人。这个小道消息,被一个人首先给捕捉到了,他就是胡佛。当时,他还不是美国总统。 1904年,胡佛利用自己的庞大的关系网,在英国、中国和金矿主之间斡旋,获得了在华招工的独家代理权。 晚清时期,军阀混战,人们流离失所,为了生计,许多人不得不选择出国打工。 胡佛每招到一名中国劳工,就获得10元的提成。他表面上是做劳务输出,其实就是彻头彻尾的人贩子。 他向中国劳工许下优厚的待遇,威逼利诱,有时候还会采取暴力手段,将劳工们塞进苦力船运往非洲。短短两年里,先后有6万名中国劳工被签下契约后,送往非洲。 这些劳工的到来,使得停滞的金矿运转了起来,英国人赚得盆满钵满。然而,被骗到非洲的这6万名契约中国劳工,却过着悲惨的生活。 金矿井下温度很高,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如果完不成当天任务,就会被挨打、克扣工资。而且,中国劳工的工资是最低的。每1000名华人劳工中,就有39人死亡,60多人永久丧失劳动能力。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华人劳工发起了罢工和暴力手段来反抗白人矿主的压榨。 1905年,正值英国大选,英国国内掀起了反对使用华人劳工的抗议高潮。不得已,1906年,英国开始遣返在非洲的华人劳工。 据统计,6万名华人劳工中,约有1000人长眠在了异国他乡,大部分人都回到了中国。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