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鹏

姬鹏

网易号

关注
5.5万粉丝
1关注
1472被推荐
IP属地:青海

媒体评论员,曾供稿凤凰网、知音网等

16枚勋章

书生之见,看事件背后的逻辑。

  • 就在刚刚,东方甄选在港交所的公告瞬间引爆舆论。是的,董宇辉离职了。一定程度上,既然双方已经在商业层面做出了断,那么可以负责任地说,双方在桌下已经谈妥了,并且估计谈了很久。毕竟这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抉择,更是两个人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讲,撇开公司的背景,老俞和小董也算得上商业世界的传奇人物了,起码对于这个时代来讲,他们的故事也是足够精彩的。而在传奇人物的世界里,自然故事总是充满离奇的,这种离奇一方面来自传奇人物的行迹推动,另一方面便是舆论叙事编造。 换句话讲,无论东方甄选怎么抉择,不管老俞和小董怎么选择,“果然论”永远充满生机,各方热搜必然持续冲顶。可问题是,这样的舆论图景真的是这件事情的全部吗?难道商业世界就彻底没有个体选择的余地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之所以这样说,倒不是认为商业层面就要凸显个人选择,而是我们不能过分强化“王侯将相”的叙事,而无限压缩对个人叙事的空间。因为我们无论怎样强化“王侯将相”,都可能被两种截然相反的“果然论”包抄。 要知道,在去年的风波里,董宇辉没离职,主流舆论是这样说的:果然,小董太书生意气,心不够狠;同时强调:果然,老俞还是够辣,小董不是对手。可短短半年,董宇辉离职了,主流舆论却这样说:果然,早就“割席”了,现在只是补个“离婚手续”,把最后的藕丝断掉而已。 各位瞧瞧这个鬼样子。是不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而且,总透着一种难以反驳的口气。毕竟事实摆在那里,除了支持,还能怎样?最搞笑的是,没等当事各方摆阵势,舆论就已经为当事各方摆好阵势。 于是在“董宇辉离职”的热搜下,紧跟着“董宇辉回应离职”、“东方甄选宣布董宇辉离职”、“俞敏洪回应董宇辉离职”的热搜。当然这才是第一波,在未来的一周内,“如何看待董宇辉离职”,“董宇辉离职时间线”、“董宇辉离职给老板们的反思”、“董宇辉离职给打工人的启发”等热搜会陆续上线。虽然不一定就是以上的原班词条,但是基本的舆论套路差不多。 可热搜再热闹,舆论再哗然,这也跟东方甄选,老俞、小董无关了。毕竟都是商业大佬,在商言商是最起码的素养。至于舆论如何发酵,搞直播带货如此成功的俩人,难道会不知道舆论是个神马东西?大众是个什么德性? 就此只想说,少点“果然论”,弱化一下各方热搜吧。因为只有如此,围观一家公司的抉择才可能回到最本质的商业运作逻辑上;同样的,围观两个直播界老少配的“分手”,才可能或多或少走向人的合作和分离。 我们所处的社会,向来只歌颂合作,尤其是对于那种有知遇之恩的合作,往往会走向道德囹圄,喜欢用背叛或者报恩去看待关系,而非是回到对等的关系里,看待彼此的互相成就。而这也注定会成为老俞和小董永远无法抹去的叙事。
    热点情报所
  • 面对董宇辉离职,少点“果然论”,弱化一下各方热搜吧

    1天前
    图片
  • 有媒体一本正经地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说山东省淄博市女高中生露露(化名)举报山东理工大学教师曹某,自称未婚与其恋爱发生关系。不夸张地讲,要不是记者严肃地问女生“你们总共发生过几次关系”,总觉得这则新闻的真假有待考证。
    可伴随着露露说“发生过两次”,这事基本上就坐实了。即便整个报道充斥着夜总会的风尘味。当然这还不算完,曹某是谁还没搞清楚的情况下,评论区便开始“划重点”:关键还划错了(秉承讲道理、讲人味的立场)。 我们不妨来看看评论区的“重点风”:其一、一个高中生,开房买奢侈品,她是有多爱这个老师;其二、牛逼,高中生啥都做了;其三、见过两次面,开过两次房。为了客观公正,这里也明确一下:还是有一部分人的重点是骂曹某。 可现实是,骂曹某的“重点风”根本排不上号,反倒是“其一”、“其二”、“其三”这类“重点风”遥遥领先,尤其是“其三”竟然扶摇直上冲顶了。一定程度上,基于“见过两次面,开过两次房”评价露露,确实她也难得高分(道德层面)。 可放在新闻的叙事里,总觉得如此“划重点”有些跑偏了。露露告诉记者,她和曹某于2023年相识,那时她才16岁。本来这已经很糟糕了,毕竟见了两次,发生两次关系。说到底,仅凭这一点,曹某就不只是婚内出轨的事。也就是说报道标题改成《大学教师诱骗16岁高中女生发生关系》更为恰当。 然而比这更糟糕的是,自称“李悦”的曹某不仅骗色还骗礼物和房钱,总之看完整个报道后,会有种“大学没救了”的感觉。毕竟人大女博士才刚刚控诉完色男教授。可即便这样,曹某的家人还主动联系露露请求删帖。就此只想说,这家人真是不要脸到天高地厚了。 我们能理解,作为家人担忧曹某丢掉工作,走向社死。但是回到事情的原委上,曹某很可能不只是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很有可能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就此而言,聊天记录里的那句“妹妹,你觉得怎么解决,先删帖子,咱们慢慢商量这个事情,你想怎么解决都依着你”更显的恶臭十足。 很多时候,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除了存在性别强弱之分,还存在年龄强弱之分。以至于不管是曹某还是曹某的家人,不管是评论区热衷划重点的网友还是冲在报道一线为露露喊话的记者,都其实只把露露当工具。 因为真要是想用传播击杀曹某,就不该拿“女高中生举报大学教师婚内出轨”做标题,而是直截了当用“大学教师诱骗16岁高中女生发生关系”做标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把整个事情的本质说清楚,才能毫不吁气地站在露露一边。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热点情报所
  • 女高中生举报大学教师婚内出轨?别紧盯开房两次,重点是她才16岁

    2024-07-24
    2跟贴
    图片
  • 一边是500万粉丝网红空空日记掉粉200万,一边是700万粉丝网红大哥远被禁言。单论是非曲直,有叫好的,自然就有叫骂的,这都不是什么值得掰扯的事情。可说回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有些问题却又不得不说。毕竟有些“活该”它是缘于“非线性作死”。
    要知道,无论是空空日记“辱骂网友得癌”,还是大哥远“调侃狼牙山五壮士”,所触的“时代逆鳞”都是资深网红最不该犯的错误。甚至,就算不是资深网红,稍微有点网上冲浪的经验,就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换句话说,当网红是要有职业精神的,不能一时经不住骂,转身就怼网友,不能为了爽,嘴一瓢以为自己身在美利坚。说到底,空空日记再生气,也必须忍着,这是网红的生存哲学;同样的,大哥远再爱调侃,也必须悠着点儿,这是网红的生死哲学。 实际上,这些道理,空空日记和大哥远也是知道的。只不过,在百万级粉丝的拥簇下,有时候会恍惚到“忘了”自己是谁。当然到底是“忘了”,还是打着“忘了”的旗号进行流量收割,这个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全民紧盯和深挖的时代里,想全身而退是不太可能的。除非在作死和正经之间选择正经,可要是正经了,还哪来的百万粉丝、千万拥簇?不得不说,那句“富贵险中求”是对网红世界最好的诠释。 可问题是,富贵和峻险在这个时代也不是恒定的。尤其对于峻险,很多时候它是个难以琢磨的东西。如此之下,如果没有很好的底线嗅觉,很容易让昔日的调侃变为今日的原罪、很容易让过去的互骂变为现在的忘本。 因此要想摆正看这其中的矛盾,唯有认定空空日记和大哥远是在作死,才有可能理解这个时代。不得不承认,那些口口声声的“家人们”和那些红心不断的“支持浪”是虚假和廉价的。很多时候,双方(网红和粉丝)明知是在演戏,但是依然会把戏持续下去,直到作死戳破一切:网红落,粉丝嘲。 平心而论,但凡空空日记和大哥远知道是这样的结果,估计被骂死、被憋坏,也会自己捂住嘴,躲在角落里“自生自灭”。然而在现实的网络世界里,从来都是没有后悔药这一说的,有的只是挨锤和摩擦。 前辈们早说过,不谨慎的玩笑是危险的,可是前赴后继,至今也没有人能总结出万全之策。总结出的只是他们活该、他们太能作死。之所以这样讲,倒不是怪前辈们总结能力太差,而是觉得在一个无法把一个行为、一句言语溶解于日常生活的时代,总觉得,缺点啥? 人们老说,网红的尽头是带货。以至于无聊、琐碎、重复、平凡就会充斥网络。更要命的是,个体会被无限放大,同时也会被无限紧逼。于是当一个常人变成网红,便意味着不能再有自己。于是公众加身,就成了人物了;于是稍有不慎,就走向作死了。 强调这些,并不是觉得空空日记和大哥远是无辜的。而是对于再可笑、再可憎、再可恨的人,社会都不能失去包容的能力和原谅的能力。这种包容和原谅不指向放任,更强调错有错的标准,惩有惩的范式。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热点情报所
  • 从空空日记掉粉到大哥远被禁言:这届网红太能作死?

    2024-07-23
    图片
  • 不到二十四个小时,一个女博士就把“强迫她做夫妻”的色男教授“扳倒”了。这当然是典型的媒体叙事,更是集体叫好的舆论叙事。不信,你瞧瞧这波锣鼓喧天的热搜:在“人大通报王某某性骚扰”之后,紧跟着的是“人大声明”、“人大王某某被开除党籍”、“人大王某某被解聘”、“人大女博士举报导师为学科带头人”等等。当然,还有各种新的枝节在持续生发,一切都在“人大速度”的余波里野蛮生长。
    要知道,不管是男教授骚扰女博士,还是女教授使唤男博士,这些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生活在一个“拿捏主义化”的社会中,这对于一个人来讲,总是会在“既要又要”的选择里迷失自我,戕杀自我。毕竟谁都清楚,在不服从的对岸里,可以看到各种学术妲己和学术嫪毐正蠢蠢欲动着。 大多数时候,舆论是选择性失明的。以至于女博士如何“扳倒”色男教授的过程,往往也只有被官方捉定后,才可能成为一种正义。要不然,只会随着“让子弹飞”的旁观口气,最终走向不了了之。 要承认,女博士面对”色男教授,其实跟邻家小妹面对街头流氓是一样的,只要双方形成强弱拿捏,便意味着弱者要想通过正常渠道伸张正义是极其艰难的。因此可以想象的是,女博士走到这一步,应该是彻底豁出去了。 可就算是这样,舆论层面却好像只看见了“人大速度”,而对于女博士如何面对色男教授,如何放下一切进行反击和自救,反而显得轻飘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能理解,是因为过往一些高校的拖沓和不作为,显得“人大速度”很不一样。 只是回到反性骚扰的实践里,比起高举高打色男教授,更重要的是让女学生敢于“反杀色师”。因为再漂亮的“人大速度”,要是没有女博士“敢想敢为”的“反杀一击”,估计也只是反性侵世界里的海市蜃楼,很难成就热搜上连绵不绝的舆论图景。 另外说一个残酷的现实:流氓不分行当。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谓“高校是藏污纳垢之地”这种说法,只不过高校出现这种事情容易引发舆论高潮和道德高潮。之所以这样讲,并不不是为人大辩驳,更不是为高校和教授辩驳,而是想回到拿捏的世界里,纯粹地说一说,为何女博士和男教授这点破事容易被戳穿? 其一,女博士往往都不再是小女生了。暂且不说男教授能不能给女博士一个好的未来,就是真的能给,女博士想要不想要还两说。毕竟,读博士不是为了给老毕登当洗脚妹的。 其二,舆论游街时代,饶是学术大拿,也没有后盾敢轻易护短。换句话说,当下是个“切割时代”,愿意不愿意不重要,只要切割时机对、切割速度快,舆论层面就认为是好样的。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人大速度”会成为引爆舆论的催化剂,就在于比女博士还等不起的是,人们对真相更等不起。 其三、比起市井耍流氓、比起职场耍流氓,高校耍流氓还是不够密不透风。因为女博士大不了就不毕业,但后劲儿也很大,只要女博士敢撕破脸,色男教授没一个可以保住晚节。所以“开除党籍”、“被解聘”这些后果,必然是要承受的。 强调这些是想说:拿捏是把火,搞不好是会惹火烧身的。记得,米兰·昆德拉在《帷幕》叙写“悲剧之链”时强调:“一个行为,不管它多么无辜,也不会自行消失。事实上,它会引发另一个行为,从而引发出一系列事件形成的链。”何况,色男教授并不无辜,而是可恨可悲,所以他被“人大速度”暴击,也算是罪有应得。
    热点情报所
  • 别只顾着叫好人大的通报,也该想想女博士“扳倒”色男教授有多难

    2024-07-22
    99跟贴
    图片
  • 新近,四川一孕妈检出肚子里孩子患有嵌合体超雄综合征引发舆论围猎。稍有点儿人体生理学基础的人都清楚,这位孕妈肚子里孩子的性染色体是XYY,比正常的男性性染色体XY多出一条Y染色体,从生理学上说就是肚子里孩子患有性染色体疾病——超雄综合征(super-man syndrome)。
    按理说,别人家出了“悲事”,该安慰安慰、该同情同情,这是人之常情,道德常理。可吊诡的是,伴随着舆论层面一片“劝打”之声,在网上晒检查病历的孕妈竟然被骂了,并且最终演变成一场“妖魔化超雄综合征”的网上论战。 要知道,整个事件的起伏经历了两个波段,第一个波段是:孕妈在网上晒检查病历,明确肚子里孩子患有嵌合体超雄综合征,并且也提到医生建议“打掉”,但是也强调自己很纠结“不想打”,于是舆论层面就出现了“劝打”浪潮。 事情发展到这一点,也其实不难理解。只要“劝打”之声不攻击孕妈、不妖魔孩子,也其实算善意良言。可问题是,伴随着孕妈在网上就部分不友好的言论进行反击时,整个事件就进入第二个波段了,就是孕妈“既要又要”,既要网友最大限度理解自己、共情自己,又要网友最大限度会说话、表善意。 可问题是,在一个情绪横行、道德失序的网络世界里,这又怎么可能呢?以至于,关于超雄综合征的“真相与误解”就成为事件论战的新方向。网友们说,患有超雄综合征的宝宝长大后会走向“反社会型人格”,专家说良好的家庭疏导、教育环境、以及专业的医师共同决定患有超雄综合征宝宝的情感和认知状况。 一定程度上,这些说法也对,也不对。对在于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都能拿出相应的立场支撑,不对在于没有站在孕妈和背后家庭的立场上进行理解和共情。因此网上论战再激烈,也只是网友们的激烈,跟当事孕妈和背后的家庭没多大关系。 所以,事件发展到后期,当事孕妈还站出来“指望网友不要妖魔化超雄综合征”,还站出来汇报自己做完终止妊娠的手术情况,着实是有些不太懂如何网上冲浪了。之所以这样强调,并不是责怪她在网上晒检查病历的事情,而是要告诉大家,在网上晒不确定的事情,向来是没什么好结果的。 要承认,舆论历来都是“是非叙事”的天堂。也就是说,舆论层面从来都是喜欢爽、喜欢踩、喜欢喷,热衷教你办事,又见不得你太好,于是不管你是真情流露,还是刻意表现,最后都会落得个戏精和作货的下场。到此为止,再去理解当事孕妈被骂的舆论逻辑,似乎就比较容易了。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当事孕妈在最新回应中提到的几点还是很重要的:其一、嵌合体超雄综合征不存在双胞胎哥哥弟弟“互吃”的事情;其二、“超雄”确实会导致自闭症、多动症、身材高大、精神分裂、易怒易躁等;其三、普通经济家庭,“打掉”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孩子负责,当然也是对社会负责。 换句话说,关于嵌合体超雄综合征引发的争议,到最后才凝结出一些有意义的方向,可就算这样,还是难以挽回一个孕妈、一个家庭被卷入舆论的结果。可能从社会角度讲,这种代价是有意义的、值得的,但是回到一个孕妈、一个家庭,真心希望还是不要有这样的经历,最好在网上冲浪前,搞清楚其中的冷峻和凶险。
    热点情报所
  • 指望网友不要妖魔化超雄综合征?这届孕妈不太懂如何网上冲浪

    2024-07-21
    34跟贴
    图片
  • “罐车混装”事件的相关词条上热搜越来越难,但是关于事件的后续,大家可都眼巴巴地盯着。以至于“油罐车轨迹查询功能遭平台下架”的报道一出,舆论层面便瞬间开锅了。因为这波操作明显得不像“公关派”,很像“关公派”。
    我们不妨瞧瞧评论区沸腾的鬼样子:“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发现问题的”;“这已经明目张胆到这个程度了”;“此地无银,不要再紧盯着不放了”;“毫不掩饰啊!太嚣张了”;“资本在权力面前屁都不是”。如此种种,可谓算评论区主流,但不要忘了,我们除了“顺推”报道逻辑,还要“反推”报道逻辑。毕竟这世间的事情还没简单到谁都能看明白的地步。 一定程度上,从“油罐车轨迹查询功能遭平台下架”到“评论区的沸腾”,这简直是直球逻辑,爱恨分明,因果闭环。虽然大家吃的是“混合动力”,但是这次逻辑上赢得也很“混合动力”。因为要是没有平台的下架操作,大家也只能眼巴巴地盯着事件后续,至于有没有后续,谁也心里没底儿。 这么说,并不是认定平台下架油罐车轨迹查询功能一定是因为什么(报道原话是:“货车定位功能升级维护中,后台暂时无法使用及查询,请您理解!如页面有恢复您再使用。”),而是不管它因为什么下架,二次舆论效应必然会成为推动核查的关键变量。 因为从根子上讲,比起罐车是否混装,这种异常的后续操作更让人难以接受。当然在这个问题上,咱们也不用玩阴谋论那套逻辑,认定这就是如何如何,认定“评论区沸腾的鬼样子”就是真正的事件走向逻辑。 而是想说,全民眼巴巴盯着的情况下,平台和想平事的那些人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这不是张三和李四干架,路人可以和稀泥的事。而是关乎食品安全和社会公信的事。所以饶是平台和想平事的那些人有“捂盖子”的想法,估计也不敢胡来。 当然这是一种基于理性推断,很多时候平台可能真的很折中的在考虑问题,但是不见得想平事的那些人会折中地、理性地考虑问题。所以面对“油罐车轨迹查询功能遭平台下架”这种直球操作,只想说一切皆有可能。 但同时也必须要说,换个思路看,平台也许是在帮大家。这种帮大家,当然并不是讨好地帮大家,而是站在事件后续的进程上,它有利于真相大白的推进。甚至很多时候,如果没有这波操作,很可能后续就没有后续了。 具体的逻辑我们前面就说过了。所以这里更想强调,别急着骂平台,因为对于这个以“科技物流+多式联运”模式服务的平台,它本身就是向善的。报道中有一段专业且精简的叙述是:“这是一家2021年6月才成立的新平台,聚焦以“科技物流+多式联运”模式服务企业供应链“大票零担”物流业务,以“数字物流资产交易”平台实现便捷撮合服务,以“数字物流” 融合供应链要素资源,构建以“双链+两化”为抓手的“产业元宇宙”生态圈。” 直白地说,这就是一个聚合货主和货车司机的平台,以撮合交易为主。货主可以付费查询某一辆货车的行车轨迹和运单情况,最长追溯期可达半年。商业逻辑咱们先不谈,可这查询逻辑本身,确是在“封印”人性的丑恶。 或许对于大多数货车司机来讲不会搞事情,但是当这样的平台给出这样的约束后,是不是货主更放心了?消费者更放心了?所以,还觉得平台该骂吗?是不是觉得很有可能真的是这几天访问压力大,数据库有些扛不住了?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波直球操作下,借力打力的“围观改变中国”之力正在被搅动起来了。只希望“罐车混装”事件过后,平台还能正常运营,而且希望社会各方都能持续支持这样的平台,让这样的向善企业更好地发展下去。
    热点情报所
  • “罐车混装”事件已经发酵有几天了,愤怒也好,暴怒也罢,大家估计还得该吃吃,该喝喝。毕竟谁都清楚,“没得选”才是我们的命门。可话说回来,关于“罐车混装”事件本身,有些逻辑和常识不能不讲,更不能视而不见。
    一定程度上,舆论层面有情绪,搞讽刺这些都能理解,也好理解。但是对于“罐车混装”事件,我们还不能只停留在情绪反抗上,更不能进行“回旋镖”式的“自我杀伐”。可问题是,有些人愤怒完,讽刺完,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吃混装油的我们”。 具体的话锋是这样的:混装油是人均100(元)以内餐厅老板主要的厨房用油;什么都要便宜,并以便宜为荣,那么人命自然也便宜;全民追逐低成本的必然结果就是全方位偷工减料。 类似的表达很多很多,虽然大逻辑上好像道理是对的,但是摆在当前这个情势上,谁都能感觉出来,这是在指责“吃混装油的我们”,而不是批判“拉混装油、卖混装油的他(她)们”。虽然他(她)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事件发酵一段时间后,其实大情绪,大道理都该歇歇了,而是要回到事件最近处去讨论问题,直面问题。也就是说外宾视角可以有,但是此时此刻不需要气势汹涌、逻辑严密地外宾立场,而更需要像主播们一样把“家人们”挂在嘴边,即便这种挂在嘴边的“为你着想”是虚张声势的马屁话。 当然我们更需要像《油罐清洗行业人士谈“罐车混装”事件:根本不是洗不洗的问题》这样摆事实,讲逻辑,有立场的报道。因为只有直捣事件的深处,直击问题的弊病,直面底线的脆弱,才有可能搞清楚“罐车混装”背后的谜团,才有可能在吃喝问题上不再摆烂。
    热点情报所
  • 同样一件事情,媒体的报道叙事是这样的:标题是“湖州一山上发现遇害女网红?乡政府:死者被人从外地运来丢弃”;而警方的通报叙事是这样的:“我局接报警称吴兴区南郊一山坡上发现一具女尸”。
    是的,也就仅仅才过去几年,媒体连如何报道凶案的基本新闻伦理也开始不管不顾了。按理说,对这种凶案的报道,就算是刚毕业的新闻系学生,也知道标准的方式应该是“湖州一山上发现遇害女子”,或是不明真相时,应该是“湖州一山上发现一具尸体”、再不济也应该是“湖州一山上发现一具女尸”。 总之在警方通报没有落锤前,媒体起码要有基本的叙事标准。可你瞧瞧这德性,上来就是一顿猛操作,直接就说遇害的是女网红。这么硬整当然不是媒体们不会用词,而是躲在媒体背后的所谓媒体人实在太知道怎么用词了,而这个知道是知道人性的弱点在哪,而不是知道德性的边界在哪。 毫不讳言的讲,在传统媒体如日中天的时代,“黄色新闻”就已经猖獗一时,而到了自媒体时代,“黄色新闻”可以说是变本加厉、持续扩张,只有你不敢看的,没有媒体不敢编的。这里简单科普一下“黄色新闻”是个啥玩意。可能很多人一看到“黄色”这个词眼就觉得跟“桃色”有关。 不可否认,狭义的“黄色新闻”可以理解成“桃色新闻”,但是更泛化的讲,“黄色新闻”更强调博眼球,用现在的媒体黑话讲就是:得流量者得天下。可问题是,当“得流量者得天下”变成“流量饥渴”时,所谓媒体就成了编排是非的“霉体”。 就拿“湖州一山上发现一具女尸”来讲,根据警方初步侦查的结果是,女方因感情纠纷被男友杀害,直白地说就是“情杀案”。可媒体们在叙事时非得冠名标题女网红。以至于“女网红遭杀害被抛尸”这个流量三连弹一出,舆论瞬间就被引爆。 紧接着遇害者的照片满天飞,各种悲情BGM一配,一场“黄色新闻”的盛宴就开始了。这里面的原理其实也不复杂,要清楚,大的基本盘里,人们对于女网红总是爱恨交加:“爱的是女网红那么美很养眼,恨的是她咋就不是我老婆”。 于是当有女网红遭遇情杀时,不管真相是啥,基本盘里的真相只有一个:网红是原罪。在这样的前提下,媒体们自然不会失去噬血的机会。所以,像“女网红遭杀害被抛尸”这种“黄色新闻”的准标题就出现了。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热点情报所
  • 女网红遭杀害被抛尸?硬把凶案整成“黄色新闻”的媒体们活该被骂

    2024-06-24
    4跟贴
    图片
  • 要不是热搜榜上挂着“上海Manner一男店员殴打女顾客”、“Manner店员泼顾客咖啡粉”、“Manner泼咖啡粉员工已被辞退”、“Manner有员工称8小时内要做500杯咖啡”、“Manner单店平均收入8000元一天”这一系列关于Manner的词条,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Manner是干啥的。
    事实上,这波热搜之所以能泛起舆论大浪,主要还是源于“上海Manner一男店员殴打女顾客”和“Manner店员泼顾客咖啡粉”。仅从字面意思来看,总觉得“这还了得”,顾客就喝杯咖啡,咋还受这窝囊气,说好的上帝待遇呢? 可是仔细看过两则事发视频后,会觉得二手玫瑰的《命运》唱的恰当好处。歌词里反复咏叹“哎呀我说命运呐,人让人受罪,生存呐”,以至于站在店员的立场看待“顾客是上帝”,总让人感觉“人间不值得”。 人世间的叙事就是这样,站在被服务的角度,会觉得当顾客真好,可是站在店员角度,分明顾客是魔鬼。尤其遇上爱投诉的顾客,一言不合就问“你叫什么”、“工号多少”,更有甚者,直接拿着品牌旗舰手机,怼着店员的脸就开拍。 这种时候,饶是有工作纪律约束着,但是怎能不感到崩溃呢?网上有很多人说“打工人何苦为难打工人”,可事实上,撇开店员和顾客的角色身份,回到赤条条的个体,谁又敢说活着不辛苦呢? 如此之下,要想摊开店员的崩溃,或许就要从“爱投诉”说起了。很多时候,这是一种维权话术,但是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拿捏的权力”。我们都清楚,作为营利为目的公司,肯定是想尽一切办法讨好顾客,因此就会最大限度地约束员工给顾客好态度、好服务。 所以,只要顾客不高兴,公司自然会惩罚员工,一方面是为杀鸡儆猴,一方面是为顾客出气。总之只要顾客不高兴,员工自然会遭受公司处罚。这般逻辑下,就能理解,为何顾客的“投诉”碎碎念会成为冲突的导火索。毕竟,命门被拿捏,这谁受得了。 可问题是,店员除了是员工,他(她)们也是有基本社会尊严的独立个体。在一定范围内迁就顾客的催促和恶言,这可以理解。但要是好言好语迎来的依然是不友好,甚至是责难和推搡,那么只能让刘欢附体唱《好汉歌》了。
    热点情报所
  • 从“人让人受罪”角度复盘:把Manner店员逼急的顾客为啥爱投诉?

    2024-06-20
    18跟贴
    图片
  • 复旦、毕业典礼、学生打老师,这些词句如果单个拎出来,可能也会上热搜,但是想要冲上热搜第一还是有些难度的。可这些词句搅合在一起,上热搜第一就不稀奇了。并且不出意外,会派生出一系列热搜,霸占热搜榜一段时间。
    关于这件事,虽然当前的热搜词条是“网传复旦毕业典礼上学生挥拳打老师”,但是伴随着复旦方面回应“学院正在对事件进行调查,还没有调查清”,“网传”赋予事件的不确定性就消散了。因为“有视频有回应”,可以确定就是“复旦毕业典礼上有学生打老师了”。 按理说,学生打老师,最直接的反应是道德谴责,接下来就是安规办事,根据实际情况,对打老师的学生进行处罚:触犯校规的按照校规处罚,触犯法纪的按照法纪处罚。可意外的是,舆论层面却开始基于身份进行发散,就好像打人学生如果不是台湾人(多处网传消息称:打人学生是台湾人),打老师的行为可以原谅似的。 当前,有这么几个消息很是耐人寻味。其一、有复旦学生爆料,打人学生曾在群里肆意辱骂同学,并且不止一人指出该学生在疫情期间的“不当言论和行为”;其二、打人学生本来想打院长的,结果打错人了;其三、打人学生曾写过讨伐复旦大学的“檄文”;其四、打人学生以前在期末考试卷上写脏话;其五、据说打人学生现已通过港澳台特殊渠道上岸北大医学部学人体生理学。 以上的消息是真是假并不确切,即便个别消息有图支撑。之所以要搜罗这些消息,并不是认为这些消息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是想说,在面对是非时,我们越来越缺乏就事论事的能力。以至于,热搜很多,道理却难讲。 我们常说世间是非,越辩越明。可眼下看来,却并不如此。就拿复旦毕业典礼上学生打老师事件来讲,只能说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其五这些消息可以一定程度上验证打人学生的行为和状态,但却不能用它们的关联进行互相牵制,进行“串联打力”。 就如其一,可以说明打人学生个人品行确实不怎么样,但却无法证明打老师的必然性;再如其二,这看起来有些滑稽,可却无法证明打人学生真的不认识院长;至于其三、其四、其五,也都一样,都无法必然的证明打老师这件事情的必然性,所以舆论层面愤怒半天,只能说有好些人又在进行想象和发挥了。 而且最要命的是,如果最终的真相跟“想象和发挥”没有对应上,那么复旦就是最终的受气包。如此强调,是想说在缺乏就事论事的情况下,一件事情中,永远只有受害者和受害方,而绝对的正确永远只停留在舆论的大口中。
    热点情报所
  • 说复旦毕业典礼上学生打老师事件:我们越来越缺乏就事论事的能力

    2024-06-19
    68跟贴
    图片
  • 伴随着南方医科大学的通报释出,“教师因抢救病人迟到被罚”一事正式进入舆论视野。要知道,“生命至上、救死扶伤优先”不只是学校应该坚持的价值理念,也应该是全社会都应该坚守的价值理念。换句话说,“教师因抢救病人迟到被罚”一事是对常识的践踏和无视。
    于此也就能理解,为何“教师因抢救病人迟到被罚”的相关通报传出后会很快引爆网络,就在于这种常识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不仅宏大叙事中经常强调,个体叙事中也经常复唱。因为老百姓常说:活人不能被尿憋死。 可让人吊诡的是,当传出“南医大被罚老师所授课为留学生项目”后,舆论的风向一下子就变了。虽然底色也是愤怒的,但是愤怒的逻辑让人难以理解。逻辑A是:洋大人至上,刀刃向内(处理自己人);逻辑B是:洋大人至上,刀刃向外(愤恨留学生)。 就逻辑A而言,简单讲就是“为了讨好留学生硬献人头”。之所以出现这种逻辑,当然也不是空穴来风,在短近的舆论史上也是有过先例的。可问题是,先例归先例,断案不能拿先例比对,而应该基于常识和原则进行结论,要不然闹半天只会让留学交流更加敏感、更为艰涩。 至于逻辑B,网友的小心思是:留学生的“双向操作”。就是留学生因为俞莉老师迟到向学校反映情况,学校处分了,留学生又反手向网友反映情况。这么一来二去,浪被涌起来了,水被搅浑了,妥妥一个挑事操作嘛。 咋一听,好像逻辑上有那么点儿意思。可仔细琢磨,我们会发现这不是把对方当留学生看待,而是当敌人看待。毫不夸张地讲,这样的逻辑下,任何人都可能被安置在对立面,更何况是留学生。 事实上,不管是走进来的留学生,还是走出去的留学生,舆论层面一直持着很不友好的态度。反正好像跟外国挂上钩,常识就瞬间失效了。以至于像铁头那样的网红们才能用非常识的手段,实现“正向收割”、“反向收割”双丰收。 不得不承认,在不讲常识的道场里,逻辑这种脆弱的东西是很难被看得起的。可问题是,当这种脆弱的东西没有人珍视时,意味着共识也会变得模糊不清。以至于教条主义很容易走向“蠢人办事不想后果”的局面。 之所以强调这些,是想说,凡事别想太复杂。因为很多时候,如果能按照常识、共识办事,就已经很不错了。因为像逻辑A和逻辑B,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只要我们认准生命至上、救死扶伤优先,想必他(她)们也不敢轻易胡来。
    热点情报所
  • 教师因抢救病人迟到被罚?理解愤怒,但请别拿留学生说事儿

    2024-06-16
    380跟贴
    图片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