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说《易经》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大道之源”?因为《易经》构建的哲学思想架构,成为中华一万年文化史的核心。

在中华文化中,《易经》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誉为“群经之首”,被尊为中华文化的“大道之源”。从远古到春秋,从秦汉到明清,中华文化各个时代的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思想源头,被认为都源自古老的《易经》。

从古籍记载记载并结合现代考古发现来看,八卦诞生的时间至少有10000多年,并在距今7000年左右经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浙江上山文化、河南贾湖文化、甘肃大地湾文化、河南仰韶文化考古遗址,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远古易经文化的发展历程。

伏羲是《易经》最早的作者,虽然伏羲时代的《易经》早已失传,但《易经》的基本思想却一直传承到现在,并成为中华文化的根基。从现存《周易》中,我们可以管窥《易经》思想的基本架构。

从宇宙观来说,《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共处基本法则。自古至今,所有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都没有超越《易经》的“天人合一”,并在当今世界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从人类精神的层面来说,《易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也让中华民族高高矗立在世界的东方。

从探索万物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角度来看,阴阳对立互化虽然简单,却道尽了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古今中外的所有学说,其实都没有超出“阴阳学说”的至简大道;世间的万事万物变化发展,其实都没有超出阴阳互动的至简理论。

‌“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易经》的高度和深度,哪怕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我们都难以窥其全貌。许多学识渊博成就斐然的专家学者,在耄耋之年再读《易经》时蓦然发现,自己穷经皓首终其一生所取得的引以为傲的成就,在博大精深的《易经》面前就如小儿科一样,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从伏羲创作《易经》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7000年。7000年来,虽然注释阐述《易经》的著作汗牛充栋数不胜数,甚至形成了专门研究《易经》之道的“易学”,但实际上真正读懂《易经》的又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