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十三岁的少年,饥荒战乱中随流民到荥阳求粮,偶然遇到一位慈悲僧人,从此走上了修行之路。他就是神秀,一位从草根阶层崛起的禅宗巨擘。

历经二十多年的漂泊求学,四十六岁时他来到黄梅,拜在弘忍门下,潜心修学“东山法门”。大师对他青睐有加,甚至感叹“吾道后传,在于秀了”。

然而,这位承载厚望的弟子,却在恩师圆寂后选择隐居深山,默默修行,直到七十多岁才重新出现在世人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永徽二年,神秀四十六岁。他带着在各地积累的经验与疑问,跋山涉水来到东山法门的中心——黄梅,拜入禅宗巨匠弘忍门下。

这位被称为“禅宗五祖”的大师对他极为器重。《楞伽师资记》中记载:“见而器重,教导入真境。”然而,神秀在黄梅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后来者,他在寺中从最基础的杂役做起,日夜操劳,却从未放弃修行。

传言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那场“偈语比拼”。弘忍让弟子们用偈语表达对修行的理解,神秀提笔写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此偈一出,众人皆赞,认为神秀已将禅法精髓写尽。

然而,一位不起眼的厨房杂役——惠能,却以一句惊世之语打破了僧团的平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据传,弘忍暗地里将袈裟和禅法传给惠能,并让其连夜离开黄梅。然而,这场对传承的争议在当时并未公开,神秀依然留在黄梅,与师父朝夕相伴。

六年之后,弘忍圆寂,神秀离开黄梅,隐居深山。他的命运似乎再度被掩盖在历史的迷雾中。

有人说,他在天居寺独自悟道;也有人说,他曾被流放。但无论真相如何,十多年后,他出现在荆州玉泉寺,以无比低调的方式开始传法。

谁也未曾料到,这位曾隐姓埋名的僧人,最终将走入帝王的视野。久视元年,武则天的诏令犹如一道圣旨,将已七十多岁的神秀带入洛阳。

神秀入京的那一天,洛阳城前所未见的热闹。街道两旁挤满了簇拥的人群,鲜花纷飞,幢盖遮天,盛况如同皇帝巡游。百姓们争相一睹这位被武则天召入宫中的高僧风采,而当他乘车入城时,传闻那沉静端然的姿态竟令无数人肃然起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个转折。曾在山林隐居的神秀,如今走入了最高的权力中心。武则天亲自接见,问他:“你传的是何家法门?”他平静答道:“是东山法门。”

随即,他用《文殊说般若经》的教义阐释了一行三昧之理。武则天听罢,大为叹服,评价道:“修道而言,东山法门最为上乘。”一时间,这句话在朝野传开,东山法门从偏远的黄梅山谷,踏入了洛阳的皇宫,直至朝廷的心脏。

二、

神秀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表面上,他已被推上了巅峰——得封“大通禅师”,与皇帝并肩而坐,为王公大臣讲法,甚至连后宫的嫔妃也虔诚地跪听他的开示。

然而,辉煌的背后,却暗藏波澜。他的“东山法门”主张渐修,需要一步步收心净念,而在另一处南方,惠能的“南宗”以顿悟为号召,迅速崛起。

两者的理念似如水火,渐修和顿悟,谁才是真正的佛法精髓?更何况,惠能被弘忍秘密传法一事,早已在禅门内外悄然流传,令神秀在继承法统的权威性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此时的洛阳,虽对神秀无比推崇,却也隐隐生出质疑的声音。他是弘忍真正的传人吗?渐修真的优于顿悟吗?

这些争议没有明说,却如潜流般暗涌于人心。甚至在某些场合中,有人以隐晦的方式提起南方的“六祖”惠能。

面对这些潜藏的暗箭,神秀未曾反驳。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