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时间体系,更是在命理学中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现行是公历,因此,大多数人对二十四节气都是较陌生的,故有必要去了解它。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详细介绍每个节气的内容,特别是“节”与“气”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以及二十四节气在命学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始于夏商,发展于春秋,确立于秦汉,至今已沿用 2000 多年。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农耕文明,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结合农事活动而形成的时间体系。夏商时期,古籍《夏小正》中已有冬至和夏至的记载,人们开始通过星象、气象、物候等信息形成了对二十四节气的初步认识。其发展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经历了从二分二至到四时八节,再到二十四个节气逐步完善的过程。

西周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早期天文学的发展。人们根据观察冬至、夏至的太阳和春分、秋分的月亮来确定四季,用漏壶计算时刻,确定了四个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春秋中期,人们使用土圭观测日影,确定了二分二至。随着圭表测日技术的提高,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被确定下来。《左传・僖公五年》记载 “分至启闭”,就是指二分二至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四时八节的确定意味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气划分完毕。

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淮南子・天文训》中第一次得到最完整的表述和记载。公元前 104 年,汉武帝时期将 “二十四节气” 纳入《太初历》国家历法收录,并以此来指导农事。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2016 年 11 月 30 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二十四节气的内容

1、概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这首诗前四句依次道出了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后四句则说明了节气在每月的大致日期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和推算节气时间,使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时间分布有一个清晰且易记的认知框架,在民间广为流传,对于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节气的分类

(1) 反映季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2) 象征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3) 反映降水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4)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

(5) 反映农事活动:小满、芒种。

3、节与气的区别和联系

(1)节与气的区别

节是新起点:如立春、惊蛰等,代表着事物的新开始,是季节的起始点。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斗柄指向寅位,为一岁之首。惊蛰则如一声春雷,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象征着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开启新的生机。清明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此时万物 “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立夏代表夏季的到来,王瓜生,阳之盛也。芒种意味着 “忙种”,一切作物都在忙碌耕种。小暑标志着气候开始炎热,而立秋则带来了秋天的气息,天气逐渐转凉。寒露时节,露水增多,天气渐寒,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大雪则是冬季降雪增多的象征,小寒则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将到来。

气是变化征候:如雨水、春分等,描述当时的气候特点或征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绵延。雨水时节,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此时阳和发生,自此渐盛。谷雨时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江河满。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处暑意味着天地始肃,清肃也,禾乃登。秋分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霜降草木黄落,阳气去也,蛰虫咸俯。小雪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冬至鹿角解,阳气已动,回首上向。大寒征鸟厉疾,水泽腹坚。

(2)节与气的联系

二十四节气中的节与气相互间隔、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对一年中时令变化的完整描述。在农耕社会,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

节与气就如同竹子的节与节之间的部分,节是节点,代表着新的开始,气则是变化征候,描述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绵延。例如,立春是节,象征着春季的开始,而雨水是气,反映了降雨开始、雨量渐增的气候特点。它们相互配合,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季节的变化。

从历史发展来看,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善的。古人先认识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四个反映天象极端情况的日子,确定了最初的四气。然后根据气的发展变化趋势,推出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节,作为春夏秋冬季节的起始点。接着又确定了谷雨、大暑、霜降、大寒这四气,以此类推,不断细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二十四节气。

节与气的这种组合,既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时间节点,又展示了气候的变化特点。在农耕社会,人们可以根据节与气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例如,在立春时节,人们开始准备春耕;到了雨水,关注降雨情况,为播种做好准备;惊蛰则意味着冬眠的动物苏醒,大地开始充满生机,此时也是进行一些特定农事活动的时机。

总之,二十四节气中的节与气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和气候体系,为古人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3)二十四节气中,哪些是“节”?哪些是“气”?

二十四节气中,有12个节和12个气。每个节和气之间相隔大约15天,共同构成了二十四节气的完整体系。

  • 节(12个):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 气(12个):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四、二十四节气在命理学中的运用

1、确定八字中的月令

在八字命理里,月份的干支是通过节气来划分的,而非农历月份。比如,以立春作为寅月的开始。当立春时刻一过,就进入寅月,八字中月柱就要按照寅月来排定干支,这是因为命理学认为节气的转换代表着气场的更新,月柱在八字中有重要地位,影响命主性格、事业等诸多方面。

2、推算五行强弱变化

不同节气对应的气候特征被用来判断五行的旺衰。例如,在春季(立春 - 谷雨),木气旺盛,因为春季是草木生长的季节。如果一个人出生在春季,命理学可能推断其八字中的木元素力量较强,对命主的性格、命运产生相应影响,像性格可能更具仁慈、温和的特点。而在夏季(立夏 - 大暑),火气旺盛,五行火对应的热情、积极等特质可能在命主性格和运势分析中重点考虑。

3、辅助判断大运和流年

命理学中大运和流年的推算也会参考节气。当进入新的节气阶段,象征着新的能量变化。例如,当流年遇到与出生时节气五行相克或相生的情况,被认为会对运势产生影响。如出生在冬至附近(五行属水旺之时),遇到流年天干地支五行属土(克水)的情况,命理学上可能会判断这一年在某些方面会遭遇压力或阻碍,但这些说法目前没有科学依据。